獨立國家聯合體
|
獨立國家國協(CIS) 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СНГ)
| |
|---|---|
會徽
| |
| 行政中心 | 明斯克 |
| 最大城市 | 莫斯科 |
| 工作語言 | 俄語 |
| 成員 | |
| 政府 | 邦聯 |
• 秘書長 |
|
• 主席國 |
|
| 成立 | 1991年12月8日 |
•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
1992年5月15日 |
• 自由貿易協議(CISFTA)簽署 |
2011年10月18日[1] |
• CISFTA建立 |
2012年9月20日[2] |
| 面積 | |
• 總計 |
20,996,932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2008年估計 |
276,917,629 |
• 密度 |
12.53/平方公里 |
| GDP(PPP) | 2007年估計 |
• 總計 |
$29,069.44億 |
• 人均 |
$10,498 |
| GDP(國際匯率) | 2013年估計 |
• 總計 |
$28,088.44億 |
• 人均 |
$10,113 |
| 貨幣 |
關聯國
|
| 時區 | UTC+2至+12 |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獨立國家國協(俄語: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簡稱獨立國協(俄語:СНГ),是蘇聯解體後由部分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協調成立的一個國家聯盟,其行政架構及運行模式與大英國協類似,屬區域性政治組織,總部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語言為俄語。國家元首理事會是獨立國協的最高機構,通常每年召開兩次會議。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奧運會,獨立國協11個創始國聯合組隊首次以獨立國協名義參加;當年獨立國協各國參加的其他國際體育賽事,也是聯合組隊以獨立國協名義的形式參加的。但此後的國際體育賽事各成員國皆為各自參加。2011年獨立國協成員國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獨立國協自貿區。
歷史
1991年12月8日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舒什克維奇、葉爾辛和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北方五十公里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會談,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布蘇聯解散,其國家繼承為獨立國家國協[4]。同時他們宣佈獨立國家國協開放給所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也包括有相同目標的其他國家。獨立國家國協宣布所有成員國都是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因此有效地結束蘇聯統治。獨立國協的總部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而不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原因是俄羅斯政府不希望讓外界認為獨立國協存在的目的是成立新蘇聯,但俄羅斯聯邦被廣泛認為是該組織的實際領導者。
1991年12月21日,另外八個共和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摩爾多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加入獨立國家國協,成員國變為11國[5]。1993年12月喬治亞加入。此時,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外的12個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已加入獨立國家國協。
2003年及2005年時,獨立國家國協中,有三個成員國發生顏色革命:喬治亞的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被推翻,烏克蘭選出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申科,吉爾吉斯的阿斯卡爾·阿卡耶夫下台。
在2006年喬治亞退出國防部長理事會,原因是喬治亞計劃加入北約,而不可能同時參與這二個軍事組織。[6][7],不過喬治亞仍是獨立國家國協的成員國,一直到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後,才在2009年8月退出獨立國家國協。2007年3月時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長伊高爾·伊萬諾夫表示對於獨立國家國協是否可以發揮功效的疑慮,強調歐亞經濟共同體會成為更有能力的組織[8]。在喬治亞退出後,烏茲別克、塔吉克及土庫曼的領導人,因各自國家的議題及對俄羅斯的不同意,也沒有參加2009年10月的獨立國家國協會議[9]。由於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戰爭,烏克蘭政府在2014年4月宣布該國將退出獨立國協,並於2018年5月正式退出。
2009年5月,獨立國協成員國中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及烏克蘭加入了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
成員
1991年蘇聯解體的同時,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於12月8日簽署協議成立。至1991年12月22日為止,有11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作為創始國加入獨立國協,分別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摩爾多瓦、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烏克蘭和土庫曼。土庫曼沒有批准過獨立國家國協憲章,即從來沒有成為獨立國家國協官方成員國,並且於2005年8月26日在喀山會議上宣佈改變其地位為準會員國,以保持其國際中立國地位。喬治亞則於1993年12月加入,2008年8月因南奧塞提亞戰爭,宣佈退出。烏克蘭沒有批准過獨立國家國協憲章,即從來沒有成為獨立國家國協官方成員國,到2014年3月,因克里米亞危機,烏克蘭已將一份有關退出獨立國協的決議草案提交至烏克蘭最高拉達,並於2018年4月12日宣布將正式退出[10]。所有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只有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始終拒絕加入此組織。
| 目前成員國 | ||||||
|---|---|---|---|---|---|---|
| 國家 | 簽署 | 批准 | 憲章批准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 | 備註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2年2月18日 | 1994年3月16日 | 亞美尼亞總統 | 亞美尼亞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3年9月24日 | 1993年12月14日 | 亞塞拜然總統 | 亞塞拜然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8日 | 1991年12月10日 | 1994年1月18日 | 白俄羅斯總統 | 白俄羅斯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1年12月23日 | 1994年4月20日 | 哈薩克總統 | 哈薩克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2年3月6日 | 1994年4月12日 | 吉爾吉斯總統 | 吉爾吉斯總理 | 成員國 |
|
|
1994年4月8日 | 1994年4月15日 | 1994年4月15日 | 摩爾多瓦總統 | 摩爾多瓦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8日 | 1991年12月13日 | 1993年7月20日 | 俄羅斯聯邦總統 | 俄羅斯聯邦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3年6月26日 | 1993年8月4日 | 塔吉克總統 | 塔吉克總理 | 成員國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2年4月1日 | 1994年2月9日 | 烏茲別克總統 | 烏茲別克總理 | 成員國 |
| 目前觀察員國 | ||||||
| 國家 | 簽署 | 批准 | 憲章批准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 | 備註 |
|
|
2008年(當時阿富汗政權仍然為 |
未批准 | 未批准 | 信士的埃米爾 | 阿富汗總理 | 觀察員國 |
|
|
2008年 | 未批准 | 未批准 | 蒙古國總統 | 蒙古國總理 | 觀察員國 |
| 聯繫國 | ||||||
| 國家 | 簽署 | 批准 | 憲章批准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 | 備註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1年12月26日 | 未批准 | 土庫曼總統 |
土庫曼總統
土庫曼總理 |
前成員國。自2005年起開始成為聯繫國。 |
| 前成員國 | ||||||
| 國家 | 簽署 | 批准 | 憲章批准 | 宣布退出 | 退出生效 | 備註 |
|
|
1993年12月3日 | 1993年12月3日 | 1994年4月19日 | 2008年8月18日 | 2009年8月18日[11][12] | 因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而退出。 |
| 前聯繫國 | ||||||
| 國家 | 簽署 | 批准 | 憲章批准 | 宣布退出 | 退出生效 | 備註 |
|
|
1991年12月21日 | 1991年12月10日 | 未批准 | 2018年4月12日 | 2018年5月19日[13] | 因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戰爭而退出。 |
成員國及聯繫國領導人
| 順序 | 名稱 | 政治體制 | 國旗 | 國徽 | 現任領導人 | 現任最高領導人職務 | 首都 | 貨幣 |
|---|---|---|---|---|---|---|---|---|
| 1 | 俄羅斯聯邦 | 半總統制 |
弗拉迪米爾·普丁 |
俄羅斯聯邦總統 | 莫斯科 | 俄羅斯盧布 | ||
| 2 | 白俄羅斯共和國 | 總統制 |
亞歷山大·盧卡申科 |
白俄羅斯總統 | 明斯克 | 白俄羅斯盧布 | ||
| 3 | 哈薩克共和國 | 總統制 |
卡西姆若馬爾特·托卡耶夫 |
哈薩克總統 | 阿斯塔納 | 哈薩克堅戈 | ||
| 4 | 吉爾吉斯共和國 | 議會制 |
穆罕默德卡利·阿布加濟耶夫 |
吉爾吉斯總理 | 比斯凱克 | 吉爾吉斯索姆 | ||
| 5 | 塔吉克共和國 | 總統制 |
埃莫馬利·拉赫蒙 |
塔吉克總統 | 杜尚貝 | 塔吉克索莫尼 | ||
| 6 | 烏茲別克共和國 | 總統制 |
肖開提·米爾則亞耶夫 |
烏茲別克總統 | 塔什干 | 烏茲別克索姆 | ||
| 7 | 土庫曼 | 總統制 |
庫爾班古力·別爾德穆哈梅多夫 |
土庫曼總統 | 阿什哈巴特 | 土庫曼馬納特 | ||
| 8 | 亞美尼亞共和國 | 議會制 |
阿爾緬·薩爾基相 |
亞美尼亞總統 | 葉里溫 | 亞美尼亞德拉姆 | ||
| 9 | 亞塞拜然共和國 | 半總統制 |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
亞塞拜然總統 | 巴庫 | 亞塞拜然馬納特 | ||
| 10 | 摩爾多瓦共和國 | 議會制 |
馬婭·桑杜 |
摩爾多瓦總統 | 基希訥烏 | 摩爾多瓦列伊 |
秘書長
| 姓名 | 國家 | 任期 |
|---|---|---|
| 伊凡·科羅錢尼亞 |
|
1991年12月26日 – 至1998年4月29日 |
| 鮑利斯·阿布拉莫維奇·別列佐夫斯基 |
|
1998年4月29日 – 至1999年3月4日 |
| 伊凡·科羅錢尼亞 |
|
1999年3月4日 – 至4月2日 |
| 尤里·亞羅夫 |
|
1999年4月2日 – 至2004年6月14日 |
| 弗拉迪米爾·魯沙伊洛 |
|
2004年6月14日 – 至2007年10月5日 |
| 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列別傑夫 |
|
2007年10月5日 – 現任 |
相關機構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前身為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兩者都是獨立國協的下屬機構。
參考文獻
引用
- ^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 Unescap.org.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9).
- ^ Russia expects CIS countries to create free trade zone by yearend | Ex-Soviet States | RIA Novosti. En.rian.ru. 2010-06-17 [201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 ^ 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新華網.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 ^ Agreem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S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6-07-20: 3 founding countries, 8 December 1991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Russian text her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lma-Ata Declaration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13: 11 countries accede to the CIS, 21 December 1991 (English translation). Russian text here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03.02.2006. Georgia opts out of ex-Soviet military cooperation body. Pravda.Ru. 2001-09-11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RIA Novosti - World - Georgia's quitting CIS council will not affect security - Russian minister. En.rian.ru.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 ^ Russia questions further existence of the CIS post-soviet organis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foNIAC
- ^ Pannier, Bruce. Russia Facing Resistance With Allies On CIS's Southern Flank. Rferl.org.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 ^ 乌克兰总统宣布将退出独联体-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独联体从昨天起只剩11个国家. 新聞晨報. 2009-08-19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9).
- ^ 格鲁吉亚正式退出独联体. 新華網. 2009-08-18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 ^ Ponomarenko, Illia. Ukraine withdraws all envoys from CIS bodies. Kyiv Post. 2018-05-19 [201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