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

亞塞拜然共和國
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
亞塞拜然國徽
國徽
國歌:
亞塞拜然的位置(綠色)
亞塞拜然的位置(綠色)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巴庫
官方語言 亞塞拜然語
族群(2009[1]
宗教
政府 單一制一黨優勢
半總統制共和國
• 總統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 副總統
梅赫里班·阿利耶娃
阿里·阿薩多夫
立法機構 國民議會
歷史
1918年5月28日
1920年4月28日
• 脫離蘇聯獨立
1991年8月30日(公開宣布)
1991年10月18日(正式獨立)
• 採用憲法
1995年11月12日
面積
• 總計
86,600平方公里(第114名
• 水域率
1.6%
人口
• 2019年估計
10,246,000[3]第88名
• 密度
105.8/平方公里(第103名
GDPPPP 2016年估計
• 總計
1,659.88億美元[4]第66名
• 人均
17,486美元[4]第65名
GDP(國際匯率) 2016年估計
• 總計
351.41億美元[4]第76名
• 人均
3,701美元[4]第90名
吉尼係數 0.337[5](2008年)
人類發展指數  0.754[6](2018年)
 · 第87名
貨幣 馬納特Azeri manat symbol.svg)(AZN
時區 亞塞拜然時間(UTC+4
• 夏令時
UTC+5
行駛方位 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 994
ISO 3166碼 AZ
網際網路頂級域 .az
亞塞拜然的位置
亞塞拜然在世界上的位置
  1. 納哥諾卡拉巴克共和國實際上是一個不被廣泛承認國家,但在法律上被廣泛認為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

亞塞拜然共和國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通稱亞塞拜然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發音:[ɑzærbɑjdʒɑn]),是一個東歐且位於外高加索東部的跨大陸總統制、憲法共和制的國家,所處地區是連接東歐和西亞的十字路口,東臨裏海,南接伊朗,西邊和亞美尼亞土耳其喬治亞為鄰,北界俄羅斯。亞塞拜然的一塊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與土耳其東北部有小段接壤。國名來自於古波斯語,意為「火的土地」。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屬於亞洲,少部分屬於歐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於1918年5月28日正式宣布獨立,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占絕大多數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國[8],也是第一個有歌劇和戲劇院和現代大學的穆斯林國家[9]。亞塞拜然於1920年成為一個蘇維埃共和國[10][11],亞塞拜然在蘇聯解體前的1991年8月30日獨立。

亞塞拜然的憲法中未指明國教,且國家的大多數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義者,但大部分的國民以及國內一些反對派也都為什葉派人士[12]。亞塞拜然的人類發展指數較高,與大多數東歐國家相當[13]。亞塞拜然也有較高的識字率[14]和較低的失業率[15]。然而亞塞拜然的貪污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業上[16][17]。在2009年亞塞拜然憲法公民投票中,國民議會廢除了總統任期限制。現在的執政黨新亞塞拜然黨執政以來,就亞塞拜然人權和政黨的集權主義遭到指責[18][19]

詞源

根據現代的詞源考證,亞塞拜然這個名稱來自伊朗北部區域,以大不里士為中心的阿特羅巴特斯Atropates[20][21],他是一位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擔任總督波斯人[22][23][24],他後來又效力於亞歷山大大帝,在米底王國擔任總督[25][26]。在波斯古經佛拉瓦奇亞瑟斯[註 2]提到âterepâtahe ashaonô fravashîm ýazamaide,從阿維斯陀語翻譯過來即「我們尊崇神聖的阿特羅巴特斯的佛拉瓦奇[27]。」

後來阿特羅巴特斯自己為王建立了阿特羅帕特尼王國(在今天伊朗亞塞拜然區域),「阿特羅巴特斯」這個名稱在希臘語中是「被(聖)火保護的」或者「(聖)火的土地」[7]。跨越數千年,這個名稱經過了從ĀturpātākānĀdharbādhagānĀdharbāyagān以及Āzarbāydjān 再到現在的 Azerbaijan的演化。可根據現代波斯語翻譯為「貯藏庫」、「貯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之庫」或者「火之國/火的土地」[7][28]

「亞塞拜然」這個地名原指伊朗亞塞拜然,而現在的「亞塞拜然」國名是在1918年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時期第一次使用[29],此後沿用至今。當時用此名稱命名還得到伊朗政府的反對和抗議。

歷史

一幅位於戈布斯坦岩刻,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一萬年,對於當時的文化繁榮可見一斑。它被列入世界遺產,並被認為「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史前和古代歷史

石器時代的晚期,亞塞拜然境內有了最早人類聚居的跡象。並與位於納哥諾卡拉巴克阿祖卡赫洞穴遺蹟有關[30]。在亞塞拜然的塔及里爾洞穴(Tağılar)、達木達下利洞穴(Damdzhaly)、扎爾洞穴(Zar)和雅塔奇-耶律洞穴(Yataq-yeri)以及雷雅拉特普(Leylatepe)和薩拉特普(Saraytepe)墳場有著舊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晚期的文化遺蹟[31]

包括斯基提亞人在內的較早定居者,於公元前9世紀定居於亞塞拜然[7]。自斯基提亞人到來後,來自米底王國的伊朗人控制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區[26]米底王國在公元前900至700年間達到鼎盛,在公元前大約550年被新興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所兼併。在阿契美尼德帝國統治下,瑣羅亞斯德教開始在這個區域傳播[32]。之後這個區域被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王國征服,以及成為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位於亞塞拜然東北部的原住民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在公元前4世紀時開始統治這個區域,建立以一個受亞美尼亞文化影響的獨立王國[33]。在這個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播到高加索地區和阿特羅帕特尼地區[32]

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亞美尼亞人在位於現在亞塞拜然的西南部地區建立了阿爾塔克夏王朝,在公元前189年至公元426年間,亞塞拜然的東南部區域(包括了今飛地納希切萬)被併入了大亞美尼亞王國,由阿爾塔克夏王朝(公元前189年至公元12年)和阿薩息斯王朝(公元54至428年)先後統治[34][35]

拜占庭-薩珊戰爭期間,亞美尼亞王國國土先後遭到拜占庭帝國(公元378年)和波斯薩珊王朝(428年)瓜分並導致國家滅亡。亞美尼亞王國有著種族混居的阿爾塔克西省尤迪克省於公元378年成為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的領土[36][37]

於公元11至12世紀建在巴庫舊城少女塔現在成為亞塞拜然的世界遺產

封建時代

公元252年,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淪為波斯薩珊王朝的一個附庸國,在公元4世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Urnayr國王正式採用基督教為國教[38]。儘管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受薩珊統治,但在公元9世紀前仍保持了半獨立的狀態。在並且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為完全受控於薩珊後也仍保留了君主制[25]。隨著伊斯蘭的倭馬亞王朝的崛起和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逐漸控制了高加索地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信奉基督教的王子Javanashir與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摩栧(Muaviya)會過兩次面。在第一次會面(667年)期間,哈里發摩栧答應了Javanashir希望減輕他國內的重稅負擔的請求以及察覺到Javanashir在這個地區極具權威,高加索阿爾巴尼亞雖然成為了哈里發的附庸國,但在國家內政上保持了獨立[39]。倭馬亞之後的哈里發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因後期的衰落而導致了權力的真空,出現了馬木留克王朝、薩吉達王朝、薩拉里王朝、白益王朝等眾多的地方政權。11世紀初,亞塞拜然境內受到來自中亞的突厥人部落的侵占。由這些突厥人建立的為第一個王朝為塞爾柱帝國,在1067年領土擴張到今天亞塞拜然所在的地區。

在這些突厥人(或土耳其人)到來之前,生活在現在亞塞拜然的這個地區的人們說幾種印歐語系東北高加索語系(在東北部的)的語言,其中亞美尼亞語[40][41][42][43][44]伊朗語支的一種被稱作老阿賽瑞語漸漸地被一種突厥語,即今天的亞塞拜然語的早期形式所取代[45]。為了辨明這一支伊朗語是來自土耳其亞塞拜然語還是阿賽瑞語,它被劃歸為阿賽瑞語(或老阿賽瑞語),因為突厥語和突厥人在波斯語中也被劃歸為「阿賽瑞」類別。然而,一些語言學家將伊朗亞塞拜然和亞塞拜然共和國內的那些高加索塔蒂人說的高加索塔蒂語劃歸為阿賽瑞語的殘餘部分[46][47]。自11世紀統治當地的塞爾柱帝國之後為阿德貝格,他們在亞塞拜然境內建立的王朝為埃爾迪古茲王朝,在技術上他們從屬塞爾柱蘇丹,但在有時那些阿德貝格是實際上的領導者。在塞爾柱王朝統治下,在今天亞塞拜然這個地域的尼扎米卡克尼等詩人的出現使伊朗文學變得興盛起來。之後短暫存在的札剌亦兒王朝遭到帖木兒的入侵而覆滅[48]

統治亞塞拜然當地的希爾凡沙阿政權也成為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庸國,在帖木兒帝國與金帳汗國統治者脫脫迷失戰爭中援助了帖木兒帝國。隨著帖木兒的逝世,出現了兩個獨立的敵對突厥政權: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希爾凡沙阿重新得權,成為一個高度自治政權的統治者。在1501年受薩非王朝的征服和迫害下,希爾凡沙阿的最後政權強制將什葉派的人數提高到了曾經遜尼派那樣多[49][50][51]

近代

薩非之後統治這個地區的是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以及短暫統治這個地區的卡扎爾王朝,它所統治的北亞塞拜然這塊土地在19世紀初期戰敗後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然而,特別是在桑德王朝崩潰和卡扎爾王朝早期的時候,這塊地域出現了許多在實際上是自治的高加索汗國[52][53][54][55][56]

18-19世紀初作為波斯附庸的高加索諸汗國

公元3世紀,亞塞拜然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發國(阿拉伯帝國)征服。公元1113世紀亞塞拜然民族形成,916世紀遭受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

1804年俄軍入侵波斯北疆的占賈圍城戰

18世紀歷經彼得大帝凱薩琳大帝富國強兵後的俄羅斯帝國迅速強大,於18世紀下半開始威脅波斯北疆。在和波斯帝國進行長達30年的戰爭後,1828年亞塞拜然的北部歸併於俄羅斯,南部則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保留了下來,該年簽訂的土庫曼契和約確立了沙俄與波斯的疆界。從19世紀中葉起,巴庫的石油開採很大地抬升了外高加索的經濟實力。到1900年,巴庫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中心,連帶使各國的無產階級匯集此地,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斯主義思潮將此地攪擾得動盪不安。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11月建立了從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獨立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但此共和國先後被英國人(1918年8-9月)、鄂圖曼帝國(9-10月)、英國人(12月)給占領。同時亞塞拜然還跟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爭奪納卡地區的控制權而發生邊境戰爭。

1920年蘇俄紅軍占領亞塞拜然,4月28日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同喬治亞亞美尼亞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該聯邦共和國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改為直屬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0年「黑色一月」時進駐巴庫以鎮壓獨立運動的蘇聯坦克

亞塞拜然的精英在史達林大清洗政策時大批死亡,共產黨對宗教人士的虐待也是頗為嚴酷,但在二戰時蘇聯的衛國戰爭中,亞塞拜然動員1/5的人口參戰:約68萬人上前線(其中有10萬名婦女),25萬人戰死,而當時亞塞拜然的人口則是340萬。1969-1982年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亞塞拜然共產黨第一書記阿利耶夫採取強硬方針宣誓肅貪,但沒能阻止官僚主義和腐敗的蔓延。1990年1月,受東歐劇變影響,亞塞拜然人的獨立運動已在兩年內急速攀升,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運動(巴庫為中心)導致蘇聯紅軍在當年一月進駐巴庫並造成傷亡與破壞,史稱「黑色一月」(約147位平民被紅軍殺死、800人受傷),這次鎮壓削弱了民族獨立運動,直到1991年蘇聯的八月政變爆發,才給亞塞拜然完成獨立的良機。1991年8月30日宣布獨立,成立亞塞拜然共和國。

1991年9月,亞塞拜然境內具有爭議、以亞美尼亞人為主體的納哥諾卡拉巴克區域,重申了它們自願想要脫離亞塞拜然的宣言[57]。在法理上被國際廣泛認作是亞塞拜然的領土自1991年的納哥諾卡拉巴克戰爭爆發一直被阿爾察赫共和國占據,1994年簽署停火協議後,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推動談判解決納卡問題[58][59][60][61],於2020年戰爭結束之際,三分之二部分被亞塞拜然政府收回。

地理

高加索山脈

亞塞拜然共和國坐落於高加索山脈之南方,東臨裏海,北界俄羅斯,西與亞美尼亞喬治亞為鄰,南接伊朗。亞塞拜然境內土地約半數為山地。境內最高峰為巴薩杜茲峰,位於高加索山脈海拔4,740公尺。歐洲部分面積約1萬km²。

亞塞拜然境內氣候多樣,中部與東部為乾燥型氣候,東南方降雨較為充沛。首都巴庫緊臨裏海,冬天溫暖,一月月均溫為4℃,七月月均溫為25℃。北方與西方的山區氣溫較低,夏天平均溫為12℃,冬天平均溫為-9℃。亞塞拜然境內大部分地區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00毫米,但少數地區例如高加索山脈的高海拔區以及東南方的蘭克朗平原降雨較多,一年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基本上大部分亞塞拜然的國土皆是在春秋兩季較為潮溼,夏季則是乾季。

政治

憲法上亞塞拜然是一個半總統制的多黨制民主國家,但事實上整個政府運作沒有實際上的民主民主指數也屬於獨裁亞塞拜然總統是國家元首,亞塞拜然副總統國家副元首為二號領導人;亞塞拜然總理則是政府領導人。立法權由政府和國會所有。亞塞拜然在1991年12月通過了獨立公投,從蘇聯獨立。亞塞拜然現任總統是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所屬政黨是右翼新亞塞拜然黨。亞塞拜然的最高立法機構為國民議會

外交

亞塞拜然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2019年10月26日)

亞塞拜然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理事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fP)的成員國,以及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62],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觀察員國身份和國際電信聯盟的成員國。亞塞拜然是突厥語族6個獨立的國家之一,也是突厥議會突厥文化國際組織的成員,和獨立國協 (CIS)、古阿姆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 (GUAM) 的創始成員國之一[63]。亞塞拜然於1992年加入聯合國,在2006年5月9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亞塞拜然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理事國(任期從2006年6月19日開始)[64]。亞塞拜然現在與世界上的15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加入了38個國際組織[65]

亞美尼亞納哥諾卡拉巴克主權問題交惡,也因歷史問題和宗教因素與俄羅斯交惡,整體外交立場較偏土耳其系。

亞塞拜然與以色列國交流頗多,合作密切。

行政區劃

亞塞拜然地圖

亞塞拜然共分為:

  • 59個區(rayonlar; rayon‎)
  • 11個直轄市(saharlar; sahar‎)
  • 1個自治共和國(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分為7區1市)

經濟

亞塞拜然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首都巴庫從蘇聯時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66]石油天然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外出口中油氣產品占比達90%以上,油氣行業平均人均工資高於全國平均工資水準達5倍。

據亞塞拜然海關委員會統計,2020年上半年,阿對外貿易總額為126.76億美元,同比下降25.41%,其中阿對外出口76.86億美元,同比下降22.98%,阿自外進口49.90億美元,同比下降28.88%。主要出口商品及其占比:原油(69.47%)、天然氣(16.39%)、水果蔬菜(4.27%)、石油產品(2.12%)、塑料及其製品(1.21%)、棉纖維(0.77%)、電力(0.54%)、鋁及其製品(0.53%)、化工產品(0.53%)、黑色金屬及其製品(0.29%)、植物和動物油(0.15%)、棉線(0.13%)、糖(0.10%)、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飲料(0.09%)、茶(0.06%)、其他(3.35%)。

截至2021年1月1日,亞塞拜然外匯儲備達495.813億美元。其中,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基金(SOFAZ)為433.233億美元,占87.4%;亞塞拜然央行為62.58億美元,占12.6%。 亞塞拜然外債總額為99.1億美元。[67]

人口和族群

民族構成(2009)[68]
亞塞拜然族 91.60%
列茲金人 2.02%
亞美尼亞族 1.35%
俄羅斯族 1.34%
塔雷什人 1.26%
其他種族 2.43%

根據2009年亞塞拜然最近的人口統查,全國人口的成份如下:

城市人口

宗教

亞塞拜然宗教[69]
伊斯蘭教
  
97.4%
基督宗教
  
1.1%
無宗教
  
1.0%
其他
  
0.5%
巴庫的比比 - 海巴特(Bibi-Heybat)清真寺[70]

亞塞拜然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97%的人口是穆斯林[71](85%什葉派、15%遜尼派[72]),為世界上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第二高的國家。[73]亞塞拜然不同種族社群信奉其他信仰,根據亞塞拜然憲法,亞塞拜然為世俗國家,宗教信仰自由。在2006年至2008年的蓋洛普調查中,只有21%的亞塞拜然受訪者表示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亞塞拜然成為世界上宗教氣氛最低的伊斯蘭信仰國家[74],可稱為文化意義上的穆斯林而非信徒。其他宗教有基督宗教猶太教



文化

飲食

節日

亞塞拜然是一個民族傳統得到保持的國家。傳統和伊斯蘭教的節日如「古爾邦節」(宰牲節)、肉孜節開齋節)如以前一樣得到慶祝。開春節(諾魯孜節)是新年和春季最古老和最隆重的節日。亞塞拜然的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有:1月1日(元旦),1月20日全國哀悼日,為紀念1990年1月20日蘇軍進入巴庫鎮壓獨立時的殉難者),3月8日(國際婦女節),3月21日-22日(開春節),5月9日(勝利節),5月28日(國慶節,即共和國日,紀念1918年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

首都巴庫
亞塞拜然郵票(中國帆船)

體育

體育在亞塞拜然有歷史根源,即使是現在傳統和現代體育項目仍然流行。自由式角力傳統上一直視為亞塞拜然的國技,此項運動為亞塞拜然奪得14面獎牌,其中包括自加入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4枚金牌。

足球為亞塞拜然最流行的運動,亞塞拜然足球協會有9,122註冊球員,為國內最大的體育協會。[75][76]

西洋棋方面,除了舉辦過多場國際賽事外,還贏得2009年和2011年歐洲團體西洋棋錦標賽冠軍。[77][78][79]

2012年12月8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取得2015年歐洲運動會的主辦權,為該賽事的首屆。也是該國自蘇聯獨立之後舉辦的第一屆綜合性體育運動會。此前,巴庫申辦過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終在首輪即被淘汰出局。[80]

注釋

  1. ^ 亞塞拜然可以被認為是亞洲或歐洲國家。聯合國將其分在西亞地區,CIA世界概況 CIA.govNationalGeographic.com以及大英百科全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也認為亞塞拜然屬於亞洲國家。也有來源認為亞塞拜然屬於歐洲國家的:BBCNEWS.bbc.co.uk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以及 Worldatlas.com
  2. ^ 亞瑟斯(阿維斯陀語:Yašts),意為給予尊敬或讚歌,波斯古經中收集了一共21個亞瑟斯,佛拉瓦奇(阿維斯陀語:fravaši)亞瑟斯是第13個,其意為給佛拉瓦奇(佛拉瓦奇是保護天使)的讚歌。

參考文獻

  1. ^ The State Statistical Committee of the Azerbaijan Republic,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2009 census. azstat.org
  2.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3 February 2020 [23 February 2020]. 
  3. ^ 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nın Dövlət Statistika Komitəs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zərbaycanda demoqrafik vəziyyə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xəbərin yayınlanma tarixi: 15.04.2014
  4. ^ 4.0 4.1 4.2 4.3 Azerbaija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5. ^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09). 
  7. ^ 7.0 7.1 7.2 7.3 Azerbaijan: Early History: Persian and Greek Influence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8. ^ Tadeusz Swietochowski.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231-07068-3, ISBN 978-0-231-07068-3 and Reinhard Schulze.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I.B.Tauris, 2000. ISBN 978-1-86064-822-9, ISBN 978-1-86064-822-9.
  9. ^ E. Cornell, Svante. The Politicization of Islam in Azerbaijan. Silk Road Paper. 2006: 124, 222, 229, 269–270. 
  10. ^ Swietochowski, Tadeusz.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95: 69, 133 [2015-01-31]. ISBN 978-0-231-0706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11. ^ Pipes, Richard. The 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m and Nationalism 1917–1923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18–220, 229. ISBN 978-0-674-30951-7. 
  12. ^ Cornell, Svante E. Azerbaijan Since Independence. M.E. Sharpe. 2010: 165, 284. Indicative of general regional trends and a natural reemergence of previously oppressed religious identity,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objectives has been Islam.... The government, for its part, has shown an official commitment to Islam by building mosques and respecting Islamic values... Unofficial Islamic groups sought to use aspects of Islam to mobilize the population and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s for a future political struggle.... Unlike Turkey, Azerbaijan does not have the powerful ideological legacy of secularism... the conflict with Armenia has bred frustration that is increasingly being answered by a combined Islamic and nationalist sentiment, especially among younger people... All major political forces are committed to secularism and are based, if anything, on a nationalist agenda. 
  13.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5-02-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05). 
  14. ^ Literacy rate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Azerbaijan is 100% – UN re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ews.Az – Published 28 October 2011.
  15. ^ C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 
  16. ^ Azerbaijan and the 2013 presidential election UK Parliament briefing paper, 25 October 2013
  17. ^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2. [2015-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18. ^ Introduction: Azerbaijan. CIA World Factbook.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19. ^ Human Rights Watch: Azerbaijan. Human Rights Watch.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4). 
  20. ^ Houtsma, M. Th. First Encyclopaedia of Islam 1913–1936 reprint. BRILL. 1993. ISBN 978-90-04-09796-4. 
  21. ^ Schippmann, Klaus. Azerbaijan: Pre-Islamic History.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9: 221–224. ISBN 978-0-933273-95-5. 
  22. ^ Minahan, James.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 20F. ISBN 978-0-313-30610-5. 
  23. ^ Chamoux, François.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2003: 26. ISBN 978-0-631-22241-5. 
  24. ^ Bosworth A.B., Baynham E.J. Alexander the Great in Fact and fiction.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92. ISBN 978-0-19-925275-6. 
  25. ^ 25.0 25.1 Chaumont, M. L. Atropates. Encyclopædia Iranica 3.1.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7 [2015-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26. ^ 26.0 26.1 Swietochowski, Tadeusz.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zerbaijan. Lanham, 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 1999. ISBN 978-0-8108-3550-4. 
  27. ^ Darmesteter, James. Frawardin Yasht. Avesta Khorda Avesta: Book Of Common Prayer reprint.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93 [2015-02-02]. ISBN 978-1-4191-08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28. ^ 字典中:Francis Joseph Steingass: āẕar-bād-gā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āẕar-abād-gū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āẕar, āẕu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ād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āygā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ā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li-Akbar Dehkhoda: آذربایجان/Âzarbâyj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آذربایگان/Âzarbâyg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آذربادگان/Âzarbâdeg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آذر/Âz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آدر/Âd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بایگان/Bâyg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بادگان/Bâdeg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پای/pâ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گان-/-g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جان-/-jâ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波斯文)
  29. ^ Swietochowski, Tadeusz. Russian Azerbaijan, 1905-1920: The Shaping of a National Identity in a Muslim Commu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9. ISBN 978-0-521-52245-8. 
  30. ^ Azakov, Siyavush. National report on institutional landscape and research policy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Azerbaijan (PDF). Institute of Physics. 亞塞拜然國家科學院. [2007-05-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1-16). 
  31. ^ Musabeyli, Nacaf. Baku-Tbilisi-Ceyhan Pipeline Boosts Azerbaijani Archaeology.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07年, 2 (3): 48–53頁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32. ^ 32.0 32.1 Chaumont, M. L. Albania.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4 [2015-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33.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zerbaijan. Chapter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4. ^ Maps and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in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19 (奧龍特斯王朝, p. 33), map 20 (提格蘭二世統治時期, p. 34, map 21 (阿爾塔克西王朝, p. 35), map 27 (阿薩息斯王朝, p. 45
  35. ^ A. E. Redgate. The Armenians.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Maps 2.1, 7.2, 8.2
  36.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 102.
  37.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 and creativity, Scholars press, Philadelphia, 1982, p.33.
  38. ^ Kalankatuatsi Movses; Traducido del antiguo armenio por Sh. V. Smbatian. 亞美尼亞國立古籍館 , 編. History of the Land of Aluank. 葉里溫. 1984年: 27頁. 
  39. ^ Gurbanov, Abbas. The Spread of islam. Visions of Azerbaijan. 2010年: 62–66頁 [2015-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40.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Caucasian Albania.
  41. ^ 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in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s and Creativity, ed. Thomas J. Samuelian (Philadelphia: Scholars Press, 1982), p. 45
  42. ^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p. 32–33, map 19 (shows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Nagorno-Karabakh as part of the Orontids Kingdom of Armenia)
  43. ^ Моисей Хоренский. Армян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VII в. Перевод Патканова К.П. СПб., 1877. стр. 40,17
  44. ^ Hewsen, Robert H. "The Kingdom of Artsakh," in T. Samuelian & M. Stone, eds. Medieval Armenian Culture. Chico, CA, 1983
  45. ^ Yarshater, E. The Iranian Language of Azerbaijan. Encyclopædia Iranica III/2. 1987 [2015-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46. ^ Ludwig, Paul.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f Iranian Studies 1 Nicholas Sims-Williams (ed.). Cambridge: Wiesbaden: Reichert. 1998. ISBN 978-3-89500-070-6. 
  47. ^ Roy, Olivier. The new Central Asia: geopolitics and the birth of nations reprint. I.B. Tauris. 2007: 6. ISBN 978-1-84511-552-4. 
  48. ^ Middle East Kingdoms Ancient Persia and the East·Persia. The History Files. Kessler Associates. [2015-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49. ^ R. Ward, Steven. 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9: 43. ISBN 978-1-58901-258-5. 
  50. ^ Malcolm Wagstaff, John. The evolution of middle eastern landscapes: an outline to A.D. 1840, Part 1840. Rowman & Littlefield. 1985: 205 [2015-08-30]. ISBN 978-0-389-2057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51. ^ L. Altstadt, Audrey. The Azerbaijani Turks: power and identity under Russian rule. Hoover Press. 1992: 5. ISBN 978-0-8179-9182-1. 
  52. ^ Bertsch, Gary Kenneth. Crossroads and Conflict: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Routledge. 2000: 第297頁. ISBN 978-0-415-92273-9. 
  53. ^ Nafziger, E. Wayne; Stewart, Frances; Väyrynen, Raimo. War, Hunger, and Displacemen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第406頁 [2015-08-30]. ISBN 978-0-19-82973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54. ^ Kashani-Sabet, Firoozeh. Fragile Frontiers: The Diminishing Domains of Qajar Ir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May 1997, 29 (2): 第210頁. doi:10.1017/s0020743800064473. 
  55. ^ Baddeley, John Frederick.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Caucasus. Harvard University: Routledge. 1908: 第71頁 [2015-08-30]. ISBN 978-0-7007-063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56. ^ Avery, Peter; Hambly, Gav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第126頁. ISBN 978-0-521-20095-0. 
  57. ^ Zürcher, Christoph (2007). The Post-Soviet Wars: Rebellion, Ethnic Conflict, and Nationhood in the Caucasus ([Online-Ausg.]. 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168. ISBN 978-0-8147-9709-9.
  58. ^ 聯合國. Резолюция СБ ООН № 822 от 30 апреля 1993 года.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俄語). 
  59. ^ 聯合國. Резолюция СБ ООН № 853 от 29 июля 1993 года.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俄語). 
  60. ^ 聯合國. Резолюция СБ ООН № 874 14 октября 1993 года.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61. ^ 聯合國. Резолюция СБ ООН № 884 от 12 ноября 1993 года.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62. ^ The non-aligned engagement. The Jakarta Post.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63. ^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Routledge. 1998: 154. ISBN 978-1-85743-058-5. 
  64. ^ Elections & Appointments – Human Rights Council. United Nations. [200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65. ^ Azerbaijan: Membership of international groupings/organisations:. British Foreign & Commonwealth Office. [2007-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9). 
  66. ^ 石油史话 巴库油田的兴衰. 中國石油.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67. ^ 2020年阿塞拜疆宏观经济指标.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駐亞塞拜然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 [2021-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68. ^ 1.11. Əhalinin milli tərkibi (əhalinin siyahıyaalınmalarının məlumatlarına əsasən)". Dövlət Statistika Komitəsi(亞塞拜然國家統計局). [202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69. ^ Berkley Center for Religion Peace and World Affairs. Georgetown University. July 2012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5). 
  70. ^ Sharifov, Azad. Legend of the Bibi-Heybat Mosque. Azerbaijan International.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71. ^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PDF). [2011-05-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19). 
  72. ^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 Presidential Library – Religion Archived 2011-08-21 at WebCite. (PDF) . Retrieved on 1 July 2017.
  73. ^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 Pew Research Cen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ewforum.org (7 October 2009). Retrieved on 1 July 2017.
  74. ^ GALLUP – What Alabamians and Iranians Have in Comm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ata accessed on 19 August 2014
  75. ^ Azərbaycanda nə qədər futbolçu var?. news.milli.az.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亞塞拜然語). 
  76. ^ Football in Azerbaijan. www.fifa.com. FIFA.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77. ^ Azerbaijan’s chess team became European champion. Today.Az. 2009-10-31 [201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78. ^ Azerbaijan, Russia take gold at the European Team Chess Championship. Chessdom. [201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79. ^ World Chess Champion: Zeynab Mammadyarova. Azerbaijan International. [201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80. ^ Baku 2015 heralds new era In European sports movement. www.washingtontimes.com. The Washington Times.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外部連結

政府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