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字
正體字,從正俗的角度來看,與異體字相對,是指在處於同一個位置平面的表示某一單音語素的眾多不同形體結構的字中,在其中選定某一字形結構的正選字。中國古代文字學家依照《說文解字》將漢字分為正體、變體和俗體。說文所載的字稱為正體,不載者為變體或俗體。
漢字正俗歷史
中國古代文字學家依照《說文解字》將漢字分為正體、變體和俗體。說文所載的字稱為正體,不載者為變體或俗體。[3]
唐《干祿字書》將所收漢字分為俗、通、正三體。卷契、藥方、帳據用俗體,奏表、牋啓、判狀用通體(相承久遠的俗字),對策、碑碣以及其他著述文章用正體。[4]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5]附說明: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該字表後來遭擱置,並一直沒有再實行。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810組漢字每組選定一種形體作為正體字,沒有選中的1055個漢字作為異體字予以廢除。[6]
文字學上的正體字
漢字文字學上的正體、正字或正體字,跟異體字和俗字相對。在學術上指較符合文字學字理和字源的形體。判斷的標準,在於六書等造字理據,以及用字時是否遵從古人傳承,同時又表義準確。
對沒有接受過文字學訓練的一般人而言,也可以從權威字書裏認可的、較有權威出處來歷的字來判斷。第一部權威字書標準爲《說文解字》。後世因應文字使用的變遷,更新過其字形標準若干次,這些標準包括《干祿字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及至近代,以《康熙字典》集各家大成,作為代表。上述的字書,有些也獲得當朝政權的支持,但字書編撰的觀點仍在傳統文字學知識上,比較一脈相承。
《康熙》以後,因時局關係,各地學界並不統一,民國仍有老版《辭海》、《中文大辭典》等由學人主導的權威字書,可作學界認同的權威;日本有《大漢和辭典》等學界權威標準;大陸地區則完全在黨國領導之下,以《現代漢語詞典》為規範,其釐定正俗的考慮點未必與傳統文字學學界一致。然而在並非使用簡化字的地區,今天仍有大量印刷字型,遵從傳統印刷字的正體字字樣,詳見傳承字形之說明。
現今各地政權公佈的正體字
-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規範漢字表
-
中華民國:國字標準字體
-
香港:常用字字形表
-
新加坡:通用規範漢字表(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常用漢字、人名用漢字
-
南韓: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人名用追加漢字表、人名用漢字許容字體表
隨著時局發展,正體標準未必再掌握於學界,因應各地的不同情況,所謂的正體字或字形規範也許會落在政權主導、頒佈的標準中。由於近代史演變的複雜因素,傳統漢字現在有不同名稱及內涵的差異,包括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4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頒布《簡化字總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並將與之對應的傳統漢字則稱作繁體字(民間亦有「正體字」、「老字」、「深筆字」等稱法)[7][8][9][10],還有一些漢字未簡化,繼續沿用,稱為傳承字。
嚴格來講,「繁體字」這個詞只在一個字存在簡化字時使用,如某漢字無對應的簡化字,則屬於傳承字範疇。但在某些時候,港、澳、臺通行字體會被籠統的稱為「繁體字」;中國大陸規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未被簡化的傳承字)分別會被籠統的稱為「簡體字」,不過其實此系統和臺灣、香港、澳門的用字差異除了簡繁漢字本身的分別外,也有很大部份源於不同的異體字選擇和字形的分別[註 2],所以「簡體中文」的筆畫不一定較少,例如中國大陸規範字「强」[註 3]比港澳台通行的「強」字多一畫,再如《簡化字總表》將「谷」、「穀」合併為「谷」,「山谷」的「谷」與傳統寫法相同,這類「一簡多繁」的例子還有很多。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稱傳統漢字為「國字」,又名「正體字」(正體中文)[11][12][13][14][15][16][17],是臺灣唯一的中文字體標準。
教育部函,民國65年(1976年)9月13日臺(65)社字第24416號
主旨:(中華民國)學校學生應習正體字,以學生為對象之用書,亦應以正體字印製,不得使用簡體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公報》第21卷,第5-6頁。(1976年9月30日)
「國字」、「正體字」是臺灣對傳統漢字的官方名稱。馬英九在擔任臺北市長期間,曾要求市府教育局通函各市府、學校與民間單位,推行「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18],並於2004年,親自參與撰寫《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並親自到臺灣微軟公司建議將Windows作業系統中的「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19][20][21][22][12]。
香港
香港在歷史及政治因素下曾屬英國統治,並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體字的影響。至今,香港已於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仍基於一國兩制政策,沒有改變過原有傳統漢字之使用,香港的官方正式文字仍分為英文和傳統漢字(「繁體字」,民間也有「正體字」、「原體字」、「深筆字」等稱法),教學和民間行文普遍使用傳統漢字,甚少為了手寫方便會使用簡筆字。隨著與大陸經貿往來的加強,以及開放內地(大陸)人士來港旅遊自由行的影響,工商業簡體字的使用漸多,香港的商店有時會為招攬內地遊客而只提供簡化字的宣傳單張、大型廣告板、交通路線圖或路牌等,卻每每引起許多本地居民的不滿。[23][24]
澳門
澳門在歷史及政治因素下曾由葡萄牙統治,並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體字的影響。至今,澳門已於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仍基於一國兩制政策,沒有改變過原有傳統漢字之使用,澳門的官方正式文字仍分為葡文和傳統漢字(「繁體字」,民間也有「正體字」、「原體字」、「深筆字」等稱法),教學和民間行文普遍使用傳統漢字,甚少為了手寫方便會使用簡筆字。
新加坡
新加坡的華文(華語)學術界在1970年代後開始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繁體字在大眾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及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香港和臺灣所出版的書籍也有在市場上流動。當地許多中文報章都會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
馬來西亞
像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文(華語)學術界在1970年代後開始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繁體字在大眾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及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香港和臺灣所出版的書籍也有在市場上流動。當地許多中文報章(印刷版《東方日報》和《南洋商報》除外)都會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所有本地中文報章(當中也包括《東方日報》)之官方網站都是以繁體中文為主要文字。
日本
南韓
參見
注釋
- ^ 異體字(variant Hanzi,又稱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是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
- ^ 比如别(別)、没(沒)
- ^ 中國大陸將「強」視為「强」的異體字廢除
參考文獻
- ^ 李圃. "正本清源說異體." 語言研究 23.1 (2003): 78-85.
- ^ 1957年 《漢字和漢字改革》周鐵錚 第25頁「所謂正體字是指一般傳統的寫法,俗體字是指人民手頭的寫法,原來並沒有什麼搞下的分別。後來統治階級為著重視他們規定的字形,把它叫做正體字,而輕視人民大眾手頭所寫的變體,把它叫做俗體字,這樣就產生了不正確的看法。」
- ^ 3.0 3.1 王力 古代漢語 第一冊 中華書局 1962.11
- ^ 《簡體字原》易熙吾著 第1頁
- ^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 [201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現代漢語教材 漢字 漢字改革與規範》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編 第26頁
- ^ Zhao, Shouhui.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s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Robert B. Kaplan (ed.) (編).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sia: Japan, Nepal, Taiw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ISBN 9781847690951.
- ^ Zhao, Shouhui (趙守輝); Richard B. Jr. Baldauf.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ac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 Springer. 2007-12-27. ISBN 0387485740.
- ^ Johnson, Robert Keith.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Hong Ko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 14: 177–199. doi:10.1017/S0267190500002889.
- ^ Lee, Leon Z. Chinese Characters: A Quick Social, Political and Linguistic Survey. CCAPS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18. 2005-11 [200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 ^ 認識全字庫 › 中文碼介紹. [201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
^ 12.0 12.1 盧國屏; 黃立楷. 當代文字學概論.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8 [26 January 2013]. ISBN 978-957-11-53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盧國屏黃立楷2008」的
<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華文世界. 世界華文敎育協進會. 2006 [2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圖書與資訊學刊.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1994 [2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另一種感動.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6– [26 January 2013]. ISBN 978-986-221-9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i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Maintaining a Reading Knowledge of Orthodox Forms" in Mainland China 2009/06/23. [201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President Ma attends gathering for overseas compatriots attending National Day festivities. [201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7).
-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實施方案. 臺北市政府. 2002-05 [2013-08-20] (中文(臺灣)).
「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
-
^ 馬英九. 「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 總統手稿. 2009-06-23.
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
- ^ 文訊. 文藝資料硏究及服務中心. 2008 [2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亞洲週刊. 明報雜誌社. 2009 [2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社,. October 2007 [2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 ^ 餐牌只供英文簡體 agnès b.速道歉. 明報. 201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中文(香港)).
- ^ 港媒:怎麼看簡體字在香港?. 香港成報.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