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人

韃靼人
Татарлар
總人口
約6,800,000 [1]
分佈地區
 俄羅斯(不包 克里米亞共和國 5,319,877
 烏茲別克 477,875
 烏克蘭(包括 克里米亞共和國 319,377[2]
 哈薩克 240,000
 土耳其 175,500
 土庫曼 36,355
 吉爾吉斯 28,334
 亞塞拜然 25,900
 羅馬尼亞 24,137
 以色列 15,000
 白俄羅斯 7,300
 法國 7,000
 立陶宛 6,800-7,200
 中國 3,556[3]
 加拿大 2,850
 愛沙尼亞 1,981
 波蘭 1,916
 保加利亞 1,803
 芬蘭 900
語言
韃靼語/克里米亞韃靼語/西伯利亞韃靼語及所在地的其他語言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
東正教薩滿教萬物有靈西伯利亞韃靼人)等佔少數[4]
相關族群
其他突厥語民族

ㄉㄚˊ ㄉㄚˊ(英語:Tatars韃靼語татарлар,俄語:татары),或音譯ㄉㄚˊ達旦達達達靼等,是突厥語「室韋」的意思。室韋指的是位在契丹北方的柔然後裔或相關蒙古語系族諸部。是多個族群共享的名稱,包括以蒙古族為族源之一的遊牧民族。廣義的韃靼指的是包括稱蒙古族在內的柔然後裔或相關蒙古語系族諸部,狹義的韃靼指的是不包括蒙古族的柔然後裔或相關蒙古語系族諸部,更狹義的韃靼指的是韃靼裡其中一個部族「三十姓韃靼」,也就是「塔塔爾部」。

西方韃靼人指的是在歐洲曾被金帳汗國統治的蒙古語部族和突厥語部族及其後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為韃靼利亞。中國現今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俄羅斯等地的韃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韃靼人。

中國歷史上的韃靼

韃靼人的歷史

韃靼之名在南北朝已經出現,是突厥部族用來稱室韋。室韋指的是契丹之北的柔然後裔或相關蒙古語系族諸部。 柔然被突厥族群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其南支來到遼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遊獵,成為契丹人的一支族源;其北支來到今外興安嶺以南地區,被稱作「室韋」,也就是後來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大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在突厥語中稱「室韋」為「韃靼」。

韃靼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位於呼倫湖周遭住牧的韃靼人在孛兒帖赤那帶領下最先西遷至蒙古高原的就是後來鐵木真及其黃金家族領率的蒙古人,那時叫「蒙兀室韋」。

位於呼倫湖以南住牧的韃靼人有部分部族也隨後了西遷,與先期西遷的蒙兀室韋再次南北比鄰相居,逐漸形成了鬆散的「韃靼聯盟」。其中在土拉河、鄂兒渾河一帶的被稱作「九姓韃靼」,也就是後來「克烈部」,在陰山以北一帶的被稱作「陰山韃靼」,也就是後來的「汪古部」。 留在呼倫湖而未西遷的被稱作「三十姓韃靼」,也就是後來的「塔塔爾部」。

十世紀時成為遼的屬部阻卜,遼亡國後成為金朝的屬國,金朝利用他們對付其他部落,十二世紀時他們的牧場在呼倫貝爾一帶。韃靼人在遼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統治後,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成為蒙古民族的主要來源之一。

古代的韃靼人是一個多民族的部落集團,裡面既有說突厥語的部族,也有說蒙古語的部族。13世紀初,這些蒙古突厥遊牧民族的不同群體成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隊的一部分,其後蒙古人與突厥人互相混雜在一起,因而入侵俄羅斯和匈牙利的蒙古軍隊,就被歐洲人統稱為韃靼人。韃靼人西遷路線有兩條,一個是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是葉尼塞河流域。遷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結合原來這裡說突厥語的欽察人、保加爾人形成今天伏爾加韃靼人,而留居葉尼塞河的韃靼部人則和當地阿爾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亞韃靼人。被成吉思汗征服後遷往俄羅斯的韃靼部人,他們遷徙的時間大約是中國南宋末期。廣義韃靼包括室韋林木中百姓汪古部

用於稱呼非韃靼人

東蒙古韃靼

明朝擊敗退回漠北維持的北元政權,1402年北元坤帖木兒繼位後也被部將葉尼塞韃靼人鬼力赤殺死,北元去國號滅亡,改稱韃靼

統稱與貶稱

韃靼是古代中原人對北部國界線境外的各遊牧民族的統稱,從此詞發展出來的詞有:韃虜韃子清末特指清朝的滿族統治者。赫哲族稱魚皮韃子,鄂倫春族被稱為狍皮韃子、山韃。

歐洲、西伯利亞的韃靼

油畫《韃靼舞》:左側的克里米亞韃靼騎兵和右側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騎兵在戰鬥。這種情景在18世紀之前常有。

俄羅斯和部份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國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草原遊牧民族。12世紀的維吾爾大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認為韃靼人說一種突厥語方言。

「韃靼」這個名字是拜占庭人開始使用,用來指代黑海鹹海一帶廣袤草原的各種遊牧半遊牧的突厥人,這些突厥人有一個共同特徵,韃靼這個名字來源於蒙古草原的九姓韃靼,但是九姓韃靼也不完全是蒙古語部族,其中還有一些原屬於鐵勒的突厥語部族。成吉思汗征服韃靼部後,說突厥語的韃靼部民就西遷了,留下來融入蒙古族的基本上是說蒙古語的部民。現在俄羅斯所有的塔塔爾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韃靼部民的血統,即使沒有韃靼部血統,但是有些血統是共有的,比如欽察、烏戈爾,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爾族名的原因。

歐洲人所說的「韃靼人」分廣義和狹義兩個稱謂,廣義指俄國境內使用突厥語各族(亞塞拜然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亞伏爾加河流域突厥語各族)的統稱。狹義韃靼指韃靼族,該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一開始只有克里米亞的突厥人自稱韃靼。其他地區的韃靼人十九世紀才自稱韃靼。其實各韃靼也不是一回事,各個「韃靼」的名稱也是俄羅斯人起的,因為他們只知道用「韃靼」 來描述突厥、蒙古人。因為有些韃靼人像白色人種,有些像黃色人種,對伏爾加韃靼來說的汪古部落影響較為大。全世界有57支不同韃靼人,但也是同一民族。20世紀末全世界有1,000萬韃靼人,在中亞五國與亞塞拜然人口也多於3萬。

韃靼族

3世紀至4世紀中國魏晉時期,由於匈奴及其他一些遊牧部落向西遷徙進入中亞和東歐,並且很多的遊牧部落先後移居烏拉爾山脈伏爾加河流域,接受了當地使用烏拉爾語系民族的許多文化因素和語言。5—6世紀的柔然汗國和白匈奴的在中亞的擴張和崩潰;以及6世紀到7世紀,突厥汗國向外擴張,大批突厥部落湧向西伯利亞中亞俄羅斯平原的森林、草原地帶。1242年,成吉思汗之長子朮赤之次子拔都在西起多瑙河中下游,俄羅斯平原和東至中亞鹹海地區建立金帳汗國。13世紀到15世紀,西遷的蒙古人以及大多數被併入金帳汗國的突厥語族部落,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結合,形成韃靼民族。血緣上講,其中蒙古人的成分很少,主要是當地的突厥民族(保加爾人、欽察人),其文化,包括姓氏,則受突厥影響明顯。15世紀到16世紀,金帳汗國的分裂為白帳汗國藍帳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數國。

同時也形成了韃靼人的各個地方分支:伏爾加韃靼人阿斯特拉罕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烏拉爾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楚利姆韃靼人梁贊州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米薩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白俄羅斯韃靼人、波蘭韃靼人、托博爾斯克韃靼人、沃洛格達韃靼人、雅羅斯拉夫韃靼人、NORQAT韃靼人、彼爾姆韃靼人、芬蘭韃靼人等。

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人還包括圖拉韃靼人、秋明韃靼人、葉尼塞河韃靼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韃靼人(包括伏爾加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米沙爾韃靼人4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人和Kundrovsk韃靼人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7個很小的韃靼人部落,它們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呼。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日耳曼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

今天韃靼人主要分布於中亞阿富汗歐洲俄羅斯喀山烏克蘭克里米亞白羅斯波蘭立陶宛芬蘭)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系民族。芬蘭與波羅的海國家的韃靼人屬mishar米沙爾支。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到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人,人數最多特別是喀山韃靼人(1910年40萬在烏法、10萬在薩馬拉與辛比爾斯克),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現在的韃靼人是伏爾加保加利亞欽察人與不多蒙古人的後裔。有些人叫伏爾加韃靼為新保加爾人。

2000年美網和2005年澳網男單冠軍,俄羅斯的沙芬韃靼語:Marat Mixail ulı Safin)正是韃靼人。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體操高低槓冠軍穆斯塔芬娜亦是韃靼族人。

中國的韃靼人(塔塔爾族)

中國的塔塔爾族是近代俄羅斯韃靼移民在中國的後代。

韃靼族名人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Tatars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 Encyclopedia.com articles about Tatars. www.encyclopedia.com. [2017-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3). 
  2. ^ About number and composition population of Ukraine by data All-Ukrainian census of the population 2001. Ukraine Census 2001. 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3. ^ 塔塔尔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4). 
  4. ^ Tatars. World Culture Encyclopedia. [14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書籍

  • 內陸亞洲厄魯特史料
  • 中華文化通典 第三典

外部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