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裔美國人列表

臺灣裔美國人名單包括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原始第一代移民及其後裔。列上本名單的人須有編列入維基條目,或者有可靠的資料來源證明其是知名的臺灣裔美國人

新加坡歷任總理均具華裔血統、泰國有前總理具華裔血統、菲律賓有前總統具華裔血統、印尼有前總統具華裔血統,如果這些人移民美國並生下小孩,美國人會稱這些人及其小孩為新加坡裔美國人, 泰國裔美國人, 菲律賓裔美國人, 印尼裔美國人, 而非Chinese American. 所以血統不是唯一的分類依據。如同古巴裔美國人有以西班牙裔為主的歐洲裔、有非洲裔、也有猶太裔,但因為都來自古巴而被稱為古巴裔美國人。

有些人雖出生於中國大陸或籍貫為中國大陸,但到台灣的時間可能是1945年至1950年。她/他們在台灣的時間很可能比在中國大陸的時間更多,跟台灣的聯繫與記憶比中國大陸更深。這些人到美國時的身分是來自台灣中華民國國民。在美國政府眼中,1949年後,來自台灣跟來自中國大陸是不同的,中華民國國民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是不同的。根據屬人主義的《中華民國國籍法》,這些人在美國出生的小孩也是中華民國國民,出生時具有雙重國籍。出現在美國時的國籍是判斷分類時更重要的依據。因此,儘管在語言和文化上俱屬於廣義的華人,但「台灣裔美國人」這一名詞,在國際上對「中國」認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中華民國、以及兩岸彼此對抗的情況下,成了帶有政治色彩的名詞,並被部分意圖強烈與中國大陸區隔的台灣人認為客觀合理的分類或稱呼(本人或父母抵美時來自何處與赴美或出生時之法律身分)。生於中國大陸香港、長於台灣,而自認或被視為台灣人的不乏其人,這與個人的認同是兩回事。

時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裴爾(Claiborne Pell)與其後曾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柏曼(Howard Berman)等兩黨議員鍥而不捨地克服各種困難,先後歷經約三年時間推動,終於在1994年10月25日經比爾·柯林頓總統簽署,成爲美國公共法104-415號(Public Law 104-415),台裔美國人的護照及所有證件的出生地皆得以由China正名為Taiwan[1]

名單

文藝與設計

商業

娛樂

媒體

  • 宗毓華:新聞記者及主持人。
  • 凌志慧:新聞記者及主持人。
  • 凌志美:美國潮流電視臺記者,凌志慧胞妹。曾因與另一名記者無簽證闖入北韓國境,被拘留並判處12年勞動改造。後經柯林頓居中斡旋而得到特赦。
  • 郭安妮:新聞記者及主播。
  • 陳亦梵:CNN新聞記者。

音樂

政治

聯邦與州級官員
地方官員
其他知名政治人物

軍事

學術與教育

體育

其他

參考文獻

  1. ^ 悼念裴爾參議員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2-20.,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2009月2月
  2. ^ 謝其濬. 朱欽騏繼續掌舵NAUTICA. 遠見雜誌. 2003年11月, (209) [2010-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3. ^ Guy Sterling. Ming-Hao Liu, 41, proud of his own backyard. 明星紀事報. 2001-09-30 [200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11-25). 
  4. ^ 楊起鳳. 陳宇風 敗家追風族 (收費). 聯合報 (聯合報). 2006-07-14 [2010-09-27]. 
  5. ^ BENJAMIN H. WU: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COMMERCE FOR TECHNOLOGY.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2004-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06). 
  6. ^ 劉亮吟. 西溫莎市華裔市長演講 鼓勵凝聚力量必成社會主流 薛信夫:建立在美歸屬感. 北美世界日報. 2008-10-21: 45209. 
  7. ^ 台灣排灣女子何曉鳳受虐案生波 雇主控告何毀約 傳一百萬美元賠償金泡湯. 《台灣英文新聞》. [2011-12-10].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