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

X射線(英語:X-ray),又稱X光、愛克斯射線、愛克斯光,也稱作倫琴射線或倫琴光(Röntgen radiation),清朝時曾稱照骨術,是一種波長範圍在0.01奈米到10奈米之間(對應頻率範圍30 PHz到30EHz)的電磁輻射形式。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X射線晶體學。X射線也是游離輻射等這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

歷史
早期X射線重要的研究者有伊凡·普魯伊教授、威廉·克魯克斯爵士、約翰·威廉·希托夫、歐根·戈爾德斯坦、海因里希·赫茲、菲利普·萊納德、亥姆霍茲、尼古拉·特斯拉、愛迪生、查爾斯·巴克拉、馬克思·馮·勞厄和威廉·倫琴。

1869年物理學家約翰·威廉·希托夫觀察到真空管中的陰極發出的射線。當這些射線遇到玻璃管壁會產生螢光。1876年這種射線被歐根·戈爾德斯坦命名為「陰極射線」。隨後,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研究稀有氣體裡的能量釋放,並且製造了克魯克斯管。這是一種玻璃真空管,內有可以產生高電壓的電極。他還發現,當將未曝光的相片底片靠近這種管時,一些部分被感光了,但是他沒有繼續研究這一現象。1887年4月,尼古拉·特斯拉開始使用自己設計的高電壓真空管與克魯克斯管研究X射線。他發明了單電極X射線管,在其中電子穿過物質,發生了現在叫做軔致輻射的效應,生成高能X射線。1892年特斯拉完成了這些實驗,但是他並沒有使用X射線這個名字,而只是籠統地稱為放射能。他繼續進行實驗,並提醒科學界注意陰極射線對生物體的危害性,但他沒有公開自己的實驗成果。1892年赫茲進行實驗,提出陰極射線可以穿透非常薄的金屬箔。赫茲的學生倫納德進一步研究這一效應,對很多金屬進行了實驗。亥姆霍茲則對光的電磁本性進行了數學推導。

1895年11月8日德國科學家倫琴開始進行陰極射線的研究。1895年12月28日他完成了初步的實驗報告「一種新的射線」。他把這項成果發布在維爾茨堡的Physical-Medical Society雜誌上。為了表明這是一種新的射線,倫琴採用表示未知數的X來命名。很多科學家主張命名為倫琴射線,倫琴自己堅決反對,但是這一名稱直至今日仍然被廣泛使用,尤其在德語國家。1901年倫琴獲得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5年愛迪生研究了材料在X射線照射下發出螢光的能力,發現鎢酸鈣最為明顯。1896年3月愛迪生發明了螢光觀察管,後來被用於醫用X射線的檢驗。然而1903年愛迪生終止了自己對X射線的研究,因為他公司的一名玻璃工人喜歡將X射線管放在手上檢驗,最後得了癌症,儘管進行了截肢手術仍然沒能挽回生命。巴克拉發現X射線能夠被氣體散射,並且每一種元素有其特徵X譜線。他因此獲得了19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20世紀80年代,X射線雷射器被設置為隆納·雷根總統的戰略主動防禦計劃的一部分。然而對該裝置(一種類似雷射炮,或者死亡射線的裝置,由熱核反應提供能量)最初的、同時也是僅有的試驗並沒有給出結論性的結果。同時,由於政治和技術的原因,整體的計劃(包括X射線雷射器)被擱置了(然而該計劃後來又被重新啟動——使用了不同的技術,並作為布希總統國家飛彈防禦計劃的一部分)。
在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建立了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用來觀測宇宙中強烈的天文現象中產生的X射線。與從可見光觀測到的相對穩定的宇宙不同,從X射線觀測到的宇宙是不穩定的。它向人們展示了恆星如何被黑洞絞碎,星系間的碰撞,超新星和中子星。
X射線的產生
波長短於0.2-0.1nm的叫做硬X射線,波長略大者被稱作軟X射線[2]。硬X射線與伽馬射線中波長較長的部分有重疊範圍,二者的區別在於輻射源,而不是波長:X射線光子產生於高能電子加速,伽馬射線則來源於原子核衰變。
產生X射線的最簡單方法是用加速後的電子撞擊金屬靶。撞擊過程中,電子突然減速,其損失的動能會以光子形式放出,形成X射線光譜的連續部分,稱之為制動輻射。通過加大加速電壓,電子攜帶的能量增大,則有可能將金屬原子的內層電子撞出。於是內層形成空穴,外層電子躍遷回內層填補空穴,同時放出波長在0.1奈米左右的光子。由於外層電子躍遷放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放出的光子的波長也集中在某些部分,形成了X射線譜中的特徵線,此稱為特性輻射。
此外,高強度的X射線亦可由同步加速器或自由電子雷射產生。同步輻射光源,具有高強度、連續波長、光束準直、極小的光束截面積並具有時間脈波性與偏振性,因而成為科學研究最佳之X射線光源。
探測器
X射線的探測可基於多種方法。最普通的一種方法叫做照相底板法,這種方法在醫院里經常使用。將一片照相底片放置於人體後方,X射線穿過人體內軟組織(皮膚及器官)後會照射到底片,令這些部位於底片經顯影後保留黑色;X射線無法穿過人體內的硬組織,如骨或其他被注射含鋇或碘的物質,底片於顯影後會顯示成白色。光激影像板(image plate)因容易數位化,在少部分醫院已取代傳統底片。另一方法是利用X射線照射在特定材質上以產生螢光,例如碘化鈉(NaI)。科學研究上,除了使用X射線CCD,也利用X射線游離氣體的特性,使用氣體游離腔做為X射線強度之偵測。這些方法只能顯示出X射線的光子密度,但無法顯示出X射線的光子能量。X射線光子的能量通常以晶體使X射線繞射再依布拉格定律計算出。
X射線衍射
在晶體學研究上,勞厄發現了X射線通過晶體之後產生的衍射現象,即X射線衍射。布拉格則使用布拉格定律對衍射關係進行了定量的描述。
醫學用途

倫琴發現X射線後僅僅幾個月時間內,它就被應用於醫學影像。1896年2月,蘇格蘭醫生約翰·麥金泰爾在格拉斯哥皇家醫院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放射科。
放射醫學是醫學的一個專門領域,它使用放射線照相術和其他技術產生診斷圖像。的確,這可能是X射線技術應用最廣泛的地方。X射線的用途主要是探測骨骼的病變,但對於探測軟組織的病變也相當有用。常見的例子有胸腔X射線,用來診斷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或肺氣腫;而腹腔X射線則用來檢測腸道梗塞,自由氣體(free air,由於內臟穿孔)及自由液體(free fluid)。某些情況下,使用X射線診斷還存在爭議,例如結石(對X射線幾乎沒有阻擋效應)或腎結石(一般可見,但並不總是可見)。
藉助計算機,人們可以把不同角度的X射線影像合成成三維圖像,在醫學上常用的電腦斷層掃描(CT掃描)就是基於這一原理。
X射線穿透能力與其頻率有關,利用其容易被高原子序數材料吸收的特點,防護上一般可用2-3mm左右的鉛板加以屏蔽。
美國艾伯特.C.蓋瑟曾利用X射線製造出美容除毛機並建立崔可公司[3],但因為輻射使他罹患癌症,最後為避免癌症擴散,他切除了右手,而X射線的美容除毛機也導致數百萬名婦女出現皺紋、色斑、感染、潰瘍,甚至皮膚癌等症狀[4]。
參考文獻
- ^ 鄧永飛. 微歷史:清朝其實很有趣.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2018: 297. ISBN 9789863921158.
- ^ Attwood, David. Soft X-ray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radi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9: 2 [2012-11-04]. ISBN 978-0-521-6521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 ^ Herzig, Rebecca "The Matter of Race in Histories of American Technology" in Technology and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 ^ 80年前的X射线致癌事件.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0).
參見
外部連結
|
|
|
|
|
|
#
- 11月8日
- 1912年
- 1958年航天活动列表
- 1966年11月12日日食
- 1月18日
- 4chan
- ATC代码 (V08)
- Astrosat
- BAT99-116
- BeppoSAX卫星
- Crossroads (fripSide专辑)
- DNA修復
- GE医疗
- GRB 970228
- IGR J17091-3624
- K线 (X射线)
- MAX IV
- Microsoft Amalga
- NGC 7027
- PSR B0943+10
- PSR B1937+21
- RCW 103
- SMART-1
- SN 1979C
- X光散射技术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
- X射线天文卫星
- X射线联星
- X射线脉冲星导航
- Β粒子
- 三聚氰酸
- 三角形三
- 上腸系膜動脈症候群
- 下背痛
- 世界公共网格
- 中子弹
- 中子衍射技术
- 中華民國與以色列關係
- 中華民國與北馬其頓關係
- 中華民國與喬治亞關係
- 中華民國與奧地利關係
- 中華民國與巴勒斯坦關係
- 中華民國與巴哈馬關係
- 中華民國與巴貝多關係
- 中華民國與獅子山關係
- 中華民國與芬蘭關係
- 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 中華民國與荷蘭關係
- 乌韦·勒斯勒尔
- 乔治·斯内尔
- 乳糜胸
- 二十世紀的科學成就
- 二羟丙酮
- 二苯并戊搭烯
- 五合星团
- 五氮阳离子
- 亞伯拉罕·派斯
- 交互作用星系
- 人工诱变
- 伊万·斯特兰斯基
- 伊士曼柯达公司
-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 伐三
- 伦琴卫星
- 伯基-丹尼兹轨道
- 伽玛射线暴
- 低能电子衍射
- 俄歇效应
- 保羅·羅賓遜 (1982年)
- 倫琴 (單位)
- 假性肠梗阻
- 傳染病
- 光刻
- 光刻胶
- 光系统 II
- 光谱学
- 光路计算
- 克拉伦斯·奥古斯塔斯·钱特
- 克萊因-仁科公式
- 克里斯蒂安·伯克兰
- 全息摄影
- 冷等离子体
- 凝聚态物理学
- 出生体重
- 剝脫性骨軟骨炎
- 副作用
- 北京医院
- 半人马座X-3
- 单色器
- 南河三
- 南門二
- 原始藝術
-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 原子线滤波器
- 参考系拖拽
- 双氢配合物
- 反射 (物理学)
- 古斯塔夫·勒庞
- 吉森大学
- 和平号空间站
- 哮吼
- 四氟环氧乙烷
- 四氧化三铁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一类致癌物
- 图像传感器
- 埃及学
- 埃姆斯国家实验室
- 埃米尔·约翰·维舍特
-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
- 大型X射线计时观测台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 大阪大学医疗技术短期大学部
- 天体测量学
- 天文物理期刊
- 天猫座
- 太空竞赛年表
- 太阳辐射监测卫星一号
-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
- 妇人画像
- 威廉·亨利·布拉格
- 字母频率
- 宇宙愿景
-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 安德鲁·费边
- 安提基特拉机械
- 实践一号
- 富勒烯
- 小柴昌俊
- 尼尔·格雷尔斯雨燕天文台
- 巨爵座β
- 巨蛇座
- 巴納德星
- 帕克黑爾M82狙擊步槍
- 康普頓散射
- 引力波天文学
- 弗朗西斯·克里克
- 强奸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御夫座
- 微波
- 微电子学
- 德国
- 德意志帝國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纪念币列表
- 忒修斯号
- 急性肢體缺血
- 急性胆管炎
-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 意外发现
- 愛德華·泰勒
- 慣性局限融合
- 戈瑞
- 手术200年
- 托尔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方程
- 执业护士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扭伤
- 抗微生物剂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 掠射望远镜
- 探测器1号
- 放射密度
- 放射性
-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 放射性直肠炎
- 放射線
- 数字X线摄影
- 斑馬魚
- 斯图尔特·萨克利夫
- 斯特拉斯堡大学
- 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 晶体
- 晶体学
- 晶体结构
- 曼彻斯特大学校友列表
- 月球土壤
- 月球車
- 月船1号
- 月面步行者一號
- 月面步行者二號
- 有机碘化合物
- 朱雀号卫星
- 极紫外辐射
- 查尔斯·高尔顿·达尔文
- 核医学
- 核同质异能素
- 根管治疗术
- 格利泽445
- 格拉汉姆·多兰斯
- 格雷戈尔·文策尔
-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
- 梅滕更
- 椎間盤突出症
- 欧洲散裂中子源
- 欧洲航天局科学计划
- 歐本海默極限
- 正比计数器
- 死于自己发明的发明家列表
- 毅力号火星探测器
- 每分钟计数
- 氚管
- 氯化鈣
- 水窗
- 水蛇座
- 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
- 法国核能
- 泰勒-乌拉姆构型
- 泰国水象
- 活體組織檢查
- 温度
- 溴化亚铊
- 溶菌酶
- 激光干涉空间天线
- 火星科学实验室
- 爱丁堡大学
- 爱丁堡大学校友
- 爱因斯坦卫星
-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 爱德华·安德拉德
- 物理学史
- 物理学词汇表
- 物質波
- 狼瘡性腎炎
- 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獵戶FU型變星
- 王沿东
- 王青德
- 玛丽·居里
- 环形细菌染色体
- 环空器
- 环醇假说
- 玻尔模型
- 琳娜·梅迪納
- 瑤光
- 瓦尔特·博特
- 生物医学工程
- 电子微探针
- 电容器
- 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危害
- 电离层
- 痛风
- 相对论量子化学
- 矩尺座
- 短時間負載
- 硬性輻射
- 碘化亚铕
- 碘苯扎酸
- 碰撞
- 碲
- 磁共振成像
- 磨憨口岸
- 磷光
- 神经成像
- 神经氨酸酶
- 科丽塔·斯科特·金
- 科学
- 空间望远镜列表
- 穿越辐射
- 穿透深度
- 紫外光电子能谱学
- 紫水晶
- 織女一
- 红外线望远镜
- 红锆石
- 约瑟夫·汤姆孙
- 经典电磁学
- 结核病
- 维加1号
- 维尔茨堡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 罗斯林研究所
- 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
- 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
- 耀变体
- 聚变能量增益因子
- 肱骨外上髁炎
- 胃出口阻塞
- 胡刚复
- 能量色散X射线谱
- 脉冲星
- 脊髓病變
- 脱氧核糖核酸
- 脱衣搜身
- 自旋子
- 自由电子激光器
- 船帆座事件
- 艙外活動列表 (1965年至1999年)
- 英仙座
- 荧光
- 莉泽·迈特纳
- 莫塞萊定律
- 菊池線 (物理)
- 藏密筒
- 螺殼
- 蟹狀星雲
- 衍射
- 衰减
- 西佛星系
- 西學東漸
- 解剖学
- 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
-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
- 计算机体层成像
- 试播集 (豪斯医生)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 谢乐公式
- 貓眼星雲
- 贲门失弛缓症
-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超新星观测史
- 超晶格
- 距离矩阵
- 輻射劑量
- 轨道子
- 辩证唯物主义
- 近距离治疗
- 逆转裁判系列
- 道森機場劫機事件
- 里卡尔多·贾科尼
- 量子力學入門
- 量子成像
- 錀
- 錫酸
- 钐
- 钝力外伤
- 钝性创伤
- 钨
- 铯
- 锗酸铋
- 阴极射线发光
- 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
- 阿波罗15号的独立作业
- 阿波罗8号
- 阿贡国家实验室
- 阿达·约纳特
- 陈星旦
- 陳天機
- 陶瓷刀
- 雄核发育
- 電磁波譜
- 電腦導航手術
-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
- 青岛卫生
- 静脉成像
- 頭癬
- 食管狭窄
- 香港浸信會醫院
- 香港電視節目分類制度
- 駐波
- 马克斯·冯·劳厄
- 马里乌波尔地区重症监护医院
- 鲜红斑痣
- 黄昆
- 黑寡婦脈衝星
- 黑洞与时间弯曲
- 默特尔·克莱尔·巴舍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