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

上海市黃浦區
市轄區
East nanjing shanghai street 2.jpg
位於黃浦區的南京東路商業區
地名出處 黃浦江
Shanghai administrative Huangpu.svg
上海市黃浦區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 上海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310101
建置時間 2011年7月
政府駐地 延安東路
現任區委書記 杲雲
現任區長 沈山州
- 街道 10
城市精神 海納百川 追求卓越
開明睿智 大氣謙和
上海城市精神
地理
經緯度 31°13′59″N 121°29′06″E / 31.2331°N 121.485°E
總面積 20.52 平方千米
- 陸地(含水域) 18.72平方公里
- 水域 1.82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0) 678670人(戶籍)
908858人(常住)
其它
時區 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 200001
電話區號 +86 (0)21
網站:www.huangpuqu.sh.cn

黃浦區上海市市轄區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部陸地與靜安區徐匯區接壤,北依蘇州河虹口閘北兩區相隔,東部、南部與浦東新區黃浦江相望。目前,黃浦區總面積為20.54平方公里,轄下10個街道。至2010年,境內總人口約為90餘萬人。

上海開埠前,黃浦區所在的地區屬松江府上海縣高昌鄉,上海縣治所亦在此地。自北宋熙寧年間以後逐漸形成聚落,至南宋咸淳年間始建上海鎮,隸華亭縣。1291年起,上海鎮更為上海縣後,縣治仍設於境內。至1843年以前,此地已成為內外貿易的重鎮,尤以十六鋪一帶為甚。1845年後,境內北部分別設立上海英租界上海法租界,英租界後又發展成為公共租界。境內的北部與西部逐漸成為上海近代發展的重心。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境內基本形成今日的城市風貌。

概況

黃浦區位處上海市中心。北起蘇州河,與虹口閘北兩區相望;東、南瀕黃浦江,與浦東新區一江之隔;西至陝西南路、瑞金南路,與靜安徐匯兩區毗鄰。區境面積20.8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18.7平方公里,水域2.18平方公里。

黃浦區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也是現代上海的中心商業區,區內不僅有上海外灘豫園城隍廟文廟復興公園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人民廣場南京東路步行街上海大劇院上海都市計畫展示館新天地等現代城市景觀。區內的國際飯店江海關鐘樓國旗杆位置等先後被認為是上海市的絕對中心。此外,上海市公路網零公里坐標位於黃浦區人民廣場上海市政府大樓正對面,該標誌2008年設立。

歷史

黃浦區是上海城市最早形成的區域。元朝在1292年設立上海縣,縣治和縣城區域都在今黃浦區境內(原南市區浦西部分)。鴉片戰爭後,區境北部開闢為租界。1945年抗戰勝利後,區境分屬上海市第一區(黃浦區)、第二區(老閘區)、第三區(邑廟區)、第四區(蓬萊區、第五區(泰山區)和第六區(盧家灣區)。其中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而被稱為黃浦區,這是黃浦區得名之始。1947年泰山區改稱嵩山區,1950年「盧家灣區」改稱「盧灣區」。1956年,黃浦、老閘兩區合併為黃浦區,同年撤銷嵩山區,其大部併入盧灣區。1959年,邑廟、蓬萊兩區合併為南市區,原邑廟區部分併入盧灣區。

1993年,黃浦區、南市區浦東部分劃歸浦東新區。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南市區合併成新黃浦區。[2]2011年,黃浦區和盧灣區合併成為新的黃浦區[3]

行政區劃

今黃浦區轄10個街道[4]

南京東路街道、​外灘街道、​半淞園路街道、​小東門街道、​豫園街道、​老西門街道、​五里橋街道、​打浦橋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軌道交通

參考文獻

  1. ^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來源於《上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2. ^ 黄浦南市合并成新黄浦区. 光明日報 光明網. [2021-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3. ^ 上海宣布卢湾、黄浦两区合并为新黄浦区. 中新網. [2021-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4. ^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黃浦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1. 

外部連結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市轄區
前任:
黃浦區 (2000年–2011年)
黃浦區 (2011年設立)
前任:
盧灣區 (1945年–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