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爾·卡爾內(法語:Marcel Carné,1909年8月18日-1996年10月31日),法國電影導演。他一度被推崇為最偉大的法國導演,而後又遭到最嚴厲的抨擊。今天,他的許多影片仍然到處被尊為傑作,而對他導演才能的評論卻依然存在嚴重分歧。《天堂的孩子們》往往被認為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生平
卡爾內曾擔任一些電影雜誌的記者。1929年他拍攝了處女作、紀錄短片《諾讓——星期天的樂園》。後來他曾為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1931年)和雅克·費戴爾擔任助手。
1936年他開始獨立導演影片。他結識了詩人雅克·普萊衛,後者在此後的十年裡是卡爾內絕大部分影片的編劇。繼《珍妮》和《怪事》之後,兩人合作的《霧碼頭》獲得了巨大成功。普萊衛寫的華美而富於詩意的對白、莫里斯·約倍特的配樂、特羅內設計的布景、肖弗坦的攝影、讓·迦本和米契爾·摩根這對銀幕情侶以及米歇爾·西蒙、皮埃爾·伯拉塞爾的優秀演技,使《霧碼頭》成為法國電影中登峰造極的作品之一。詩意現實主義流派雖不是由卡爾內締造的,但其美學特點在該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隨後,卡爾內又拍攝了《北方旅館》和《天色破曉》。
二戰期間,卡爾內與普萊衛轉向中世紀的題材,拍攝了《夜間來客》和《天堂的孩子們》。後一部影片象一篇關於藝術與現實的偉大演說,將各種不同的戲劇,如鬧劇、悲劇、啞劇、電影,甚至生活本身,作了比較。它由於高雅的風格、均衡的結構、傑出的質量和精美的形式,在戰後國際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是詩意現實主義的顛峰之作。1979年法國電影技術與藝術科學院評選50年來的法國有聲電影十大佳片,該片名列榜首,而《霧碼頭》名列第九。
但1946年由於《夜之門》的失敗,卡爾內與普萊衛分道揚鑣。此後他的導演才能越來越遭到質疑,評論界越來越多地把他昔日的傑作歸功於普萊衛的劇本以及讓·迦本、米契爾·摩根、阿爾萊蒂等人的演技。即使《苔麗絲·拉甘》這樣的優秀作品也無法挽回他的聲譽。1950年代中後期,卡爾內更是被日後成為「新浪潮」導演的一批年輕影評者視為「優質電影」的代表人物,對他大肆抨擊。儘管如此,卡爾內依然繼續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其導演生涯幾乎長達半個世紀。1979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這是有史以來作為電影導演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主要作品
- 1936 《珍妮》 Jenny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弗朗索瓦絲·羅珊)
- 1937 《怪事》 Drôle de drame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弗朗索瓦絲·羅珊)
- 1938 《霧碼頭》 Quai des brumes (le)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讓·迦班、米歇爾·摩根)
- 1938 《北方旅館》 Hôtel du Nord (主演:安娜蓓拉、阿爾萊蒂)
- 1939 《旭日東升》 Jour se lève (Le)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讓·迦班、阿爾萊蒂)
- 1942 《夜間來客》 Visiteurs du soir (les)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阿爾萊蒂)
- 1945 《天堂的孩子們》 Enfants du paradis (les)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阿爾萊蒂)
- 1946 《夜之門》 Portes de la nuit (les) (編劇:雅克·普萊衛;主演:伊夫·蒙當)
- 1949 《海港的瑪麗》 Marie du port, La (主演:讓·迦班)
- 1951 《朱莉葉或夢的鑰匙》 Juliette ou la Clef des songes (主演:錢拉·菲利普)
- 1953 《苔麗絲·拉甘》 Thérèse Raquin (主演:西蒙·西涅萊)
- 1954 《巴黎的空氣》 Air de Paris (l') (主演:阿爾萊蒂,讓·迦班)
- 1958 《作弊者》 Tricheurs (les)
- 1976 《聖經》 Bible, La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榮譽凱薩獎 | | 1976年-2000年 | | | 2001年至今 | | |
| | 繪畫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2000年:Ellsworth Kelly
- 2001年:李禹煥
- 2002年:Sigmar Polke
- 2003年:Bridget Riley
- 2004年:格奧爾格·巴澤利茨
- 2005年:Robert Ryman
- 2006年:草間彌生
- 2007年:Daniel Buren
- 2008年:理察·哈密爾頓
- 2009年:杉本博司
| | 2010年代 | - 2010年:Enrico Castellani
- 2011年:Bill Viola
- 2012年:蔡國強
- 2013年:Michelangelo Pistoletto
- 2014年:Martial Raysse
- 2015年:橫尾忠則
- 2016年:辛蒂·雪曼
- 2017年:詩琳·娜夏特
- 2018年:Pierre Alechinsky
- 2019年:William Kentridge
| | | | 雕塑 | | 1980年代 | - 1989年:Umberto Mastroianni
| | 1990年代 | - 1990年:Arnaldo Pomodoro
- 1991年:Eduardo Chillida
- 1992年:安東尼·卡洛
- 1993年:Max Bill
- 1994年:里查·塞拉
- 1995年: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 1996年:凱撒·巴達奇尼
- 1997年:George Segal
- 1998年:Dani Karavan
- 1999年:路易絲·布儒瓦
| | 2000年代 | - 2000年:妮基·桑法勒
- 2001年:Marta Pan
- 2002年:Giuliano Vangi
- 2003年:Mario Merz
- 2004年:Bruce Nauman
- 2005年:三宅一生
- 2006年:Christian Boltanski
- 2007年:Tony Cragg
- 2008年:Ilya Kabakov
- Emilia Kabakov
- 2009年:Richard Long
| | 2010年代 | - 2010年:Rebecca Horn
- 2011年:Anish Kapoor
- 2012年:Cecco Bonanotte
- 2013年:Antony Gormley
- 2014年:Giuseppe Penone
- 2015年:Wolfgang Laib
- 2016年:Annette Messager
- 2017年:El Anatsui
- 2018年:中谷芙二子
- 2019年:Mona Hatoum
| | | | 建築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音樂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劇場/電影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Category: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獲得者 | |
| | 1935–1968年 | - 朱塞佩·沃爾庇(1935)
- 朱塞佩·沃爾庇(1936)
- 朱塞佩·沃爾庇(1937)
- 朱塞佩·沃爾庇(1938)
- 朱塞佩·沃爾庇(1939)
- 維尼西奧·馬里努奇(1947)
- 路易吉·基亞里尼(1948)
- 馬里奧·格羅莫(1949)
- 馬里奧·格羅莫(1950)
- 馬里奧·格羅莫(1951)
- 馬里奧·格羅莫(1952)
-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953)
- 伊格納西奧·西隆(1954)
- 馬里奧·格羅莫(1955)
- 約翰·格里森(1956)
- 雷內·克萊爾(1957)
- 讓·格里米倫(1958)
- 路易吉·基亞里尼(1959)
- 馬塞爾·阿查德(1960)
- 菲利波·薩基(1961)
- 路易吉·基亞里尼(1962)
- 阿圖羅·蘭諾西塔(1963)
- 馬里奧·索爾達蒂(1964)
- 卡洛·博(1965)
- 喬治·巴薩尼(1966)
-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67)
- 吉多·皮奧文(1968)
| | 1980–2000年 | | | 2001年–至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