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logo.png
老校名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
校訓 Inspiring Futures, Nurturing Possibilities (英文)
Mengilham Harapan, Mencipta Masa Depan (馬來文)
中譯 激發希望,創造未來
創辦時間 1970年5月18日,​52年前
學校類型 聯邦國立綜合研究型大學
校監 端古·慕力茲殿下
森美蘭州嚴端
校長 依旺·托利曼教授
教師人數 學院:15[1]
研究所:12[2]
職工人數 教職人員:2,432(2019年)[3]
其他職員:9,500(2019年)[3]
學生人數 26,961(2016年)[4]
大學部人數 12,897(2016年)[4]
研究生人數 14,064(2016年)[4]
校址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萬宜(總校)
暱稱 國大、UKM
所屬法人 馬來西亞聯邦政府
隸屬 大英國協大學協會(ACU)
東協大學聯盟(AUN)
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ASAIHL)
全球產學未來人才培養策略聯盟(UAiTED)
亞太大學協會(AUAP)[5]
電話號碼 +60 3 8921 5555
傳真號碼 +60 3 8921 4097
網站 www.ukm.my
Langkawi Malaysia Universiti-Kebangsaan-Malaysia-01.jpg
位置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語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英語: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縮寫:UKM;簡稱:國大)是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萬宜新鎮的一所公立綜合大學,為該國五所國立研究型大學之一。國大在吉隆坡設有分校、在蕉賴設有一所教學醫院—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醫學中心(UKMMC),並在全國各地設有研究所。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是馬來西亞東南亞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馬來西亞國立大學位居世界第144名、亞洲排名第32名、馬來西亞國內本地大學排名第3名(僅次於馬來亞大學[7]博特拉大學[8])。此外,馬來西亞國立大學也被QS評估為「5星大學」(5-Star University)。[3]

建校歷史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正式成立於1970年5月18日。其臨時校區位於吉隆坡班底谷(Lembah Pantai),當時有3個學院,192名學生。1977年10月,搬遷至現址萬宜新鎮(Bandar Baru Bangi),其為占地1096公頃的校園。至2007年,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已擴大至具有12個學院,4個研究所和9個學術中心。

學術機構

學院

萬宜新鎮總校:

  • 工商管理與經濟學學院
  • 教育學院
  • 工程與環境建築學院
  • 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1970年,最初為科學院)
  • 信息科學與資訊科技學院
  • 法學院
  • 伊斯蘭教研究學院(成立於1970年)
  •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於1970年,最初為文學院)
  • 工商管理研究生學院

吉隆坡分校:

  • 醫學院
  • 牙科學院
  • 藥劑學院
  • 綜合健康科學院

中心

  • 學術促進中心(Centre for Academic Advancement
  • 企業傳訊中心(Centre for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 企業策劃及傳訊中心(Centre for Corporate Planning & Communications
  • 通識教育中心(Centre for General Studies
  • 研究生管理中心(Centre for Graduate Management
  • 信息技術中心(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出版與印刷中心(Centre for Publication and Printing
  • 研究與創新管理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 學生促進中心(Centre for Students Advancement
  • PERMATApintar國家資優中心(PERMATApintar National Gifted Centre
  •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伊斯蘭中心(UKM Islamic Centre
  • 馬來西亞醫療中心(UKM Medical Centre

研究所

  • 燃料電池研究所(Fuel Cell Institute
  • 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nst. for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LESTARI)
  • 馬來西亞與國際研究所(Inst. for Malaysian & International Studies (IKMAS)
  • 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 (KITA)
  • 微工程學與奈米電子學研究所(Inst. of Microengineering & Nanoelectronics (IMEN)
  • 西方國家研究所(Inst. of Occidental Studies (IKON)
  • 空間科學研究所(Inst. of Space Science (ANGKASA)
  • 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 of Systems Biology (INBIOSIS)
  • 馬來亞世界與文明研究所(Inst. of the Malay World & Civilization (ATMA)
  • 西亞研究所(Inst. of West Asian Studies (IKRAB)
  • 伊斯蘭文明社會研究所(Inst. of Islam Hadhari (HADHARI)
  • 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 (UMBI)
  • 太陽能研究所(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SERI)
  • 東南亞防災研究所(South East Asia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EADPRI-UKM)

研究生的課程由研究生管理中心管理,該中心成立於1983年。該中心基於兼職和全職提供課程和研究兩套方案。

住宿學院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採用基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合議制。其由13個住宿學院組成,分別:

  • 1. Kolej Dato Onn (A)(拿督翁學院)
  • 2. Kolej Aminuddin Baki (B)
  • 3. Kolej Ungku Omar (C)
  • 4. Kolej Burhanuddin Helmi (D)
  • 5. Kolej Ibrahim Yaakob (E)
  • 6. Kolej Rahim Kajai (F)
  • 7. Kolej Ibu Zain (G)
  • 8. Kolej Keris Mas (H)
  • 9. Kolej Pendeta Za'ba (L)
  • 10. Kolej Tun Syed Nasir (W)
  • 11. Kolej Tun Hussein Onn (Z)
  • 12. Kolej Tun Dr. Ismail(敦依斯邁學院)
  • 13. Kolej Idris al-Marbawi

其中,Tun Syed Nasir和敦依斯邁分別位於吉隆坡及蕉賴分校,而Idris al-Marbawi位於萬宜新鎮校區外。

宿舍華團

  • 1. 玄華(A)
  • 2. 民華(B)
  • 3. 馨華(C)
  • 4. 漢華(D)
  • 5. 鷹華(E)
  • 6. 佳華(F)
  • 7. 母華(G)
  • 8. 劍華(H)
  • 9. 毅華(L)
  • 10. 敦華(W) (吉隆坡分校)
  • 11. 敦華(Z)(萬宜新鎮總校)

校園團體

以下為一些較多大學華裔生參與的團體/活動

  • 中秋文娛晚會(PTUKM)[1]
  • 華裔學生理事會(UKM-CCC)[2]
  • 新春聯歡盛會(PAPUKM)[3]
  • 新調子音樂工作坊(New Tune Workshop)[4]
  • 民族樂團(OTUKM) [5]
  • 辯論谷[6]
  • 國大佛學聯誼會BFUKM [7]
  • 紅新月會(BSMM)
  • AIESEC UKM
  • 國大升之家(全升)
  • 國大福利與社會小組(國大福社)
  • 中國留學生協會(CISA)馬來西亞國立大學中國留學生協會[永久失效連結]

校友

諾希山

參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