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朝歷史

Hkhist.png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歷史年表 · 大事記
史前時期
秦朝至元朝歷史
明朝歷史
清初歷史
英治時期
開埠初期歷史
(1842年至1898年)
1870年代
香港1870年
香港1871年
香港1872年
香港1873年
香港1874年
香港1875年
香港1876年
香港1877年
香港1878年
香港1879年
1880年代
香港1880年
香港1881年
香港1882年
香港1883年
香港1884年
香港1885年
香港1886年
香港1887年
香港1888年
香港1889年
20世紀初歷史
(1898年至1941年)
香港保衛戰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重光
六七暴動
香港回歸
香港特別行政區史
負資產
沙士
七一遊行
雨傘革命
反逃犯修訂條例運動
2019冠狀病毒病
教育史 · 經濟史 · 軍事史
警察史 · 航空史
巴士史 · 鐵路史
法定古蹟 · 歷史建築
一級 · 二級 · 三級
另見:
中國歷史 · 英國歷史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政治 - 教育
Flag of Hong Kong.svg 香港主題

明朝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沿海有海盜為患。而當代香港一些地名開始在史籍中出現。據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書《蒼梧總督軍門志》。香港島的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該書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中,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明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一帶開始隸屬新安縣,一直至割讓給後來的大英帝國。地理大發現期間,葡萄牙的船隊與使節多次與明朝地方官員交接與軍力衝突。澳門以東的香港一帶捲入其中;儘管在明朝滅亡之時、清朝上升之際、英國勢力出現之遇,香港依然是瞭然無聞的漁港。

建置沿革

香港一帶自唐朝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起,一直由東莞管轄,縣治位於到涌。但到了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天,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鄉紳吳祚曾參與平息暴動,史稱「辛酉之變[5]隆慶二年(1568年),南頭再發生饑荒,幸當地鄉紳及時救災。隆慶六年(1572年),吳祚等向剛上任的廣東海道副使劉穩請求在當地建。眾多官紳皆認為當地離東莞百餘,管理不便,又常受海盜騷擾,紛紛附議。劉穩轉告兩廣總督殷正茂,奏准設立。「新安」一名有「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

自此由明萬曆元年(1573年)起從東莞守禦所劃出56里、7608戶、3397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清順治三年,廣東總督佟養甲入粵,明朝知縣楊昌歸順清廷離任,清朝知縣張文煋蒞任。康熙五年,新安縣併入東莞縣[6]康熙八年七月,復新安縣,委番禺縣丞路一鼇暫署縣事。康熙九年,知縣李可成蒞任。[7]

經濟

香港地區的經濟在明朝時主要靠種香、煮鹽、捕魚、耕種及燒灰等維持,當中以種香業最為篷勃。可是,原本於宋朝盛行於大步海(今吐露港)的採業,因產量日減,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式廢置。

香港地區在明朝時開始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等地備受歡迎。王崇熙纂《新安縣志》卷二《奧地略.物產》曾提及香港地區往昔出產香木的景況:『香樹,吧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8]瀝源即今日新界沙田等地,沙螺灣則在大嶼山西部。從香港的瀝源、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碼頭,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9],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廣州,遁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九江市,沿長江送往送往銷售[10]。直到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香港」的名稱的由來,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因此有「香港」(運送香料的港口)這個名稱。

鹽場方面,位於九龍灣沿岸的官富場於明朝時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當時官富巡檢司受「廣東鹽課提舉司]」管轄。而所出產的海鹽,大多經梧桐山運往廣州。香港一帶的捕魚業也於明朝繼續發展。當時的漁船多集中於大嶼山北岸一帶。除捕魚外,漁船也會採摘香港沿海盛產的海藻昆布及魚介。而農業方面,則主要產稻米蔬菜水果

香港地區也開展了製工業。在大埔碗窰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窰工可能早至明朝初期已開始製造青花瓷器。另一方面,在大嶼山竹篙灣亦出土了大量明朝青花瓷器。

軍事駐防

明朝在香港地區設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沿海為患海盜[1]日本來的「倭寇」,以及後來的葡萄牙荷蘭的侵略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11]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巡撫譚綸、總兵戚繼光奏請恢復設置水師城寨(簡稱水寨)舊制。在此之後,明朝政府在廣東的潮州惠州廣州高州雷州瓊州等地設置了六個水寨。在廣州地區的為南頭寨,防禦地區東至大屋,西至廣海; 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南頭寨的軍事首長是一名參將。明神宗萬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年1590年)一度改為由級別更高的總兵擔任。南頭寨舊額大小戰船53載,官兵1,486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以後,戰船曾增至112艘,小陸官兵及雜役曾達到2,008人。該水寨轄有佛堂門、龍船灣、洛格、大澳、浪淘灣、浪白等汛地六處。每處汛地駐軍二百餘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門、大澳兩處汛地屬於今天的香港地區。

與西方的接觸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係史上也佔一席位。佛朗機葡萄牙帝國)船長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1516年率船隊前往中國,並於翌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12年7月28日)抵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接洽,是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觸。

從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起,佛朗機控制香港地區的屯門后海灣達七年,並於屯門島(可能是大嶼山)當地立石柱,刻該國國徽於其上,以示佔領。佛朗機人還在該地建軍營、造火銃、設刑場、控制財物和人口。在廣東地方官員和北京中央的多番交涉不果,廣東巡海遣副使汪鋐遂說正德十六年(1521年)親自督師驅逐,史稱屯門海戰

佛朗機人初時據險抗守,以火銃轟擊明軍,並欲佔據南頭城。汪鋐親臨前線,指授方略,用破船多載枯柴和乾燥的荻草,灌以油脂,因風縱火焚毀對方船隻;同時還用善游泳的人潛入水中,把對方的船鑿沉。汪鋐並得原本受聘於佛朗機人的華人協助,照對方的辦法製造銅銃、火藥,以此轟擊佛朗機人,繳獲他們的大小銃二十餘管。佛朗機人拋棄部份船隻,乘三艘大船逃走至馬六甲[12]翌年4月,葡軍再派出由六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企圖重新佔領屯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

此外,於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有兩艘艦闖入佛堂門,惟得到當時的新安縣知縣陶學修率領軍民嚴陣以待,荷蘭軍退。[13]荷蘭人不敢進攻,於海上遊弋數日,後退走。

參考

引用、注釋

  1. ^ 1.0 1.1 主持:何文匯. 香港史研究. 百載鑪峰(1982). 10分30秒 記錄於. 1982年9月19日 [2021年1月10日]. 香港電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7月28日).  |city=被忽略 (幫助)
  2. ^ 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文章: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200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9). 
  3. ^ Disney, A. R. A History of Portugal and the Portuguese Empire (葡萄牙與葡萄牙帝國小史). 紐約,紐約州。: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9: 141-143. ISBN 978-0-521-73822-4. 
  4. ^ 百載鑪峰1984年第一集〈澳門〉 [Archaeology and Antiquities] (電視節目). 香港: 香港電台電視部. 
  5. ^ 靳文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縣志》
  6. ^ 康熙《新安縣志》卷三 地理志 沿革
  7. ^ 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一 防省志 遷復
  8.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7日). 
  9. ^ 盛產香木銷海外. [2017-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10. ^ 《嶺海漫話》 ISBN 9882111351
  11. ^ 論中國人向南海海域發展的四個階段. [200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3). 
  12. ^ 《汪公遺愛祠記》:「於正德辛巳出師,嘉靖壬午凱旋」
  13. ^ 17世紀香港. 維基百科, 2017(20170426)[2017-04-26.]

來源

期刊文章
書籍
  •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4454
  • 劉潤和:《新界簡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5930
  • 高添強:《香港今昔(新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24565
  • 元邦建:《香港史略》,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3000073
  •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2318606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1595)《粵大記.廣東沿海圖》節錄重繪,圖上為南、圖左為東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