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槽/在槽水庫 離槽水庫,是水庫型式之一,主壩興建於非集水河川上,因集水河川與主槽有段距離,以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等方法進行集水,便可引入主槽來蓄水。 相對地,水庫另一型式是主壩在集水河川上興建,透過集水河川的集水區集水,河水便自然地流入主槽,形成可蓄水的在槽水庫[1]。 效益 離槽水庫: 可減少淤沙量。 要增建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 水質問題較容易監控與排除。 較於在槽水庫,則易受地形限制。 在槽水庫: 較於離槽水庫,淤沙量增加較快,通常要增建攔沙壩。 較於離槽水庫,可充分得到較多水源。 實例 離槽水庫: 台灣:永和山水庫、新山水庫、湖山水庫、烏山頭水庫、 日月潭、寶山水庫、 寶山第二水庫、仁義潭水庫、蘭潭水庫、中莊調整池、鯉魚潭水庫、鳳山水庫、澄清湖水庫、阿公店水庫 中國大陸:都江堰 日本: 美國:聖路易斯水庫(San Luis Reservoir) 在槽水庫: 台灣:曾文水庫、 翡翠水庫、石門水庫、德基水庫、明德水庫、牡丹水庫、石岡壩、武界壩、南化水庫 中國大陸:三峽大壩、劉家峽水庫 日本:黑部水壩 參考 ^ 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常見問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