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定一

陸定一
Lu Dingyi.jpg
1942年任《解放日報》總編輯時的陸定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1979年-198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
任期
1965年-1966年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任期
1962年-196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任期
1959年-1966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部長
任期
1945年-1966年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906年6月9日
 大清江蘇省無錫縣
逝世 1996年5月9日(89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大清(1906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
 中華民國(?–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6年)
政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 唐義貞
嚴慰冰
兒女 兒子范家定、陸德、陸健健
女兒葉坪、陸瑞君
學歷 大學本科
母校 南洋大學
職業 政治家
專業 機電工程
宗教信仰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陸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作家文化人物。

陸定一畢業於南洋大學鐵道部交通大學前身),早年供職於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後又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與長征。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務,發表過一系列反映第一次國共戰爭、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共產黨軍隊生活的文學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主要負責文化、宣傳工作,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宣理論的奠基人。最高擔當過國務院副總理,在反右運動前曾明確鼓勵知識分子提出建議和意見。此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6月被平反,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生平

早年與紅軍時期

父親陸澄宙是律師,後又擔任法官。陸定一1922年入上海南洋大學電機工程科學習,1925年19歲時便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即投身革命。主要從事共青團和新聞宣傳工作。1926年任共青團南洋大學支部書記及上海法南區團委書記[1]。同年秋調團團中央宣傳部工作,編輯《中國青年》,撰寫了《中國革命的前途》等文章。

1927年5月,陸定一當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1928年初,陸定一奉命到廣東幫助廣東團省委工作,動員100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1928年秋,被選為團中央委員,仍擔任宣傳部部長。

1928年底至1930年,赴莫斯科擔任團中央駐少共國際代表。回國後,繼續擔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1931年,因黨內鬥爭,被免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職務。後前往中央蘇區,任團中央巡視員,後改任蘇區團中央局宣傳部長[2]

1934年,陸定一參與長征遵義會議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主編紅軍機關報《紅星報》。紅軍通過彝族地區時,陸定一纂寫了紅軍宣傳布告[註 1]。陸定一還編寫了《兩大主力軍會合歌》、《打騎兵歌》等歌曲的歌詞。紅軍到達陝北後,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37年,陸定一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40年,陸定一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領導《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並參與組織百團大戰[3]。1940年底,陸定一奉命回延安。1942年8月,因解放日報總編楊松病重,接任延安解放日報》總編輯。後撰寫《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成為中共無產階級新聞宣傳理論基石[4]。1945年,陸定一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6年至1947年,陸定一相繼發表《報紙應革除專制主義者不許人民說話和造謠欺騙人民的歪風》、《對於戰後國際形勢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解釋》等文章,闡述中共觀點。1946年1月,他赴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陝北時,陸定一兼任中央直屬隊政委,化名鄭位,隨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轉戰陝北[5]。其作品是中國共產黨方面的重要歷史見證,其中《金色的魚鉤》、《老山界》等文章至今仍在中國大陸中小學教育中採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定一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1月—1954年6月由習仲勛任中央宣傳部部長)。1956年5月,陸定一代表中共中央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同年中共八大上,陸定一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8年,陸定一倡導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農村職業中學——江蘇省海安雙樓職業高級中學[6]。1959年,陸定一任國務院副總理

1962年,在廣州會議上,周恩來和陳毅等提出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都已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不應該再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但陸定一明確表示反對,說知識分子沒有什麼變化,「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就不能摘,毛澤東採納了陸定一的意見[7]。同年,陸定一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65年,陸定一兼任文化部部長。期間陸定一與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周揚主持起草了「文化部黨委關於當前文化工作中的若干問題向中央的匯報提綱(1965年10月30日)」。這份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概念。

文化大革命時期

紅衛兵批鬥的陸定一與周揚

1964年7月,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組長彭真,副組長陸定一,負責領導文藝界整風、學術批判等文化宣傳方面事宜。1966年2月3日五人小組由彭真主持召開擴大會議[8], 除原成員外另有臨時與會的許立群胡繩姚溱王力范若愚劉仁鄭天翔,共十二人參加。次日,由許立群、姚溱將會議決定以《五人小組向中央的匯報提綱》(即《二月提綱》)為名上報[9],一星期後被作為中央文件下發。《二月提綱》明確反對將學術問題上升為政治立場問題,與毛澤東的意圖與之後文化大革命的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10][11]。1966年3月,毛澤東稱「中宣部是閻王殿」,要「打倒閻王,解放小鬼」。《二月提綱》下發三個月後,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六通知》,推翻《二月提綱》,指責彭真「背著康生同志和其他同志」、造謠,重大問題根本沒有在五人小組討論過、商量過,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見匯報。《五一六通知》標誌文化大革命的開始,而受其指名批判的五人小組隨即也不再存在[12]

1966年5月4日至26日,陸定一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受到批判,被停止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的職務[13]。會後林彪因陸妻嚴慰冰在1960-1966年間連續曾給葉群以及林彪的子女寫了幾十封匿名信,造謠葉群的私生活,聲稱葉群子女並非林彪親生,挑撥林彪葉群與子女的關係,而當面指責陸定一:「我恨不得一槍斃了你」[14]。1966年6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四時,劉少奇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與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談會上,討論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幾個同志的問題。劉認為「彭、羅、陸、楊他們的互相關係不正常」,可能導致「復辟資本主義」[註 2][15]。9月30日,又正式公布了對陸定一實行「隔離反省」的決定,至此,陸定一被徹底打倒。

此後的「文化大革命」中,陸定一遭到批鬥、毆打,飽受政治迫害。1968年4月下旬,陸定一被轉入秦城監獄關押。1975年,中共中央1975年25號文件稱陸定一是「階級異己分子、反黨分子、內奸嫌疑」,「永遠開除黨籍」。該文件下發全國,同時決定釋放陸定一出獄,離開北京,放回原籍,每月發200元生活費。陸定一拒絕承認此三項罪狀,而繼續被關押。1976年年底,陸定一被安排在復興醫院監獄病室治療。[16]

改革開放時期

1979年6月8日,中共中央為陸定一平反[17]。1979年6月,陸定一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9月,在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顧問。1983年6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位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園區內的陸定一墓

1996年5月9日,陸定一在北京逝世。據其子陸德證實,陸定一臨終前只留下兩句遺言:「要讓孩子上學,要讓人民講話。」[18][19][20]

家庭

陸定一的第一任夫人是唐一珍,又名唐義貞,湖北武昌人,17歲參加革命,與陸定一在莫斯科結婚,回國後曾擔任中央紅軍衛生材料廠廠長,1935年犧牲於閩西遊擊戰中[21]。他們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女孩叫葉坪,1931年12月30日生於江西瑞金葉坪村,紅軍長征前寄養在於都。男孩名范家定,1980年9月與生父陸定一相認後改名陸范家定,1934年生於福建長汀四都圭田范家,養父范其標是紅軍殘廢軍人。

第二任夫人是嚴慰冰,匿名信事件主使。陸定一稱其長期精神失常,自己對她的所作所為毫不知情。長子陸德(1942年6月9日-),為中國防衛科技學院副院長,次子陸健健,女兒陸瑞君。

因嚴慰冰及其子女的長期阻撓,陸范家定和葉坪直到1979年後才與陸定一相認,有當時多為知情人為其作證。嚴慰冰之子陸健健與孫女陸星子在陸定一去世後發表質疑陸范家定和葉坪的身份的言論[22]

著作

《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 978-7-01-001104-2 《金色的魚鉤》、《老山界》等都是

注釋

  1. ^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人貧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夷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民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2. ^ 「彭、羅、陸、楊他們的互相關係是不正常的,到底是什麼關係,達到何種程度,我們組織了審查委員會,正在進行審查。他們共同特點是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都是搞地下活動的。他們的企圖不是個人要點什麼東西,而是企圖根本改變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路線、根本政策,要按照他們的路線辦事,要按他們的面貌改造黨,改造全中國,企圖在中國實現修正主義政策,也就是復辟資本主義的政策,如果他們的企圖得逞,就可能實現政變。」「彭、羅、陸、楊事件是有發生政變的可能的,這是激烈的、國際、國內階級鬥爭在我們黨內領導機關的反映。」

參考文獻

引用

  1. ^ 陆定一早年在上海.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2. ^ 塗光群:《人生的滋味》. 陆定一的人生悲欢曲. 《文匯報》2002年6月7日. 201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3. ^ 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观“百团大战”何时结束.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4. ^ 劉海龍. 观点新闻: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4-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中文(簡體)). 
  5. ^ 邸延生. 《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伟人的生活. 新華網. 200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中文(簡體)). 
  6. ^ 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6). 
  7. ^ 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 廖心文. 《黨的文獻》2002年第2期. [2013-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中文(中國大陸)). 
  8. ^ 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狱.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3: 44–47. 
  9. ^ Barnouin.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Routledge. 2012-11-12: 70 [2015-02-04]. ISBN 978-1-136-1579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10. ^ 文化大革命 史實與研究.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6 [2015-02-04]. ISBN 978-962-201-76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11. ^ 沈傳寶. 中央文革小組的歷史沿革及立廢原因探析. 《中共黨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12. ^ 蘭斯斯; 明鏡出版社. 《中國X檔案》 中共掩蓋的“內部歷史”. 明鏡出版社. 2014-07-09: 192. ISBN 978-1-63032-209-0. 
  13. ^ 吳德. 吴德口述:1966年中央四大书记同日被免职. 人民網. 2012-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中文(簡體)). 
  14. ^ 王年一. 《大动乱的年代》. 人民出版社. 2009: 17. 
  15. ^ 劉少奇. 劉少奇批彭羅陸楊(1966). 星島國際. 2006年5月15日 [2009年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26日) (中文(繁體)). 
  16. ^ 劉明鋼. 陆定一蒙冤记.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中文(簡體)). 
  17. ^ 程中原. 转折年代 邓小平在1975-1982.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4: 290. ISBN 978-7-5154-0412-7. 
  18. ^ 陆定一最后遗言: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雅虎網. [2011年4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15日) (中文(中國大陸)). 
  19. ^ 陆定一的遗言:要让孩子上学 要让民众讲话. 星島環球網. [2006-12-12] (中文(中國大陸)). 
  20. ^ 陆定一最后的遗言:要让孩子上学 要让人民讲话. 中華網. [200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0) (中文(中國大陸)). 
  21. ^ 陆定一之妻怀孕留守中央苏区 被俘后惨遭剖腹. 鳳凰網.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中文(簡體)). 
  22. ^ 《我的外公陆定一》引陆姓儿孙不满. 搜狐網. 200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中文(簡體)).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

中國共產黨黨徽 中國共產黨職務
前任:
張聞天
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部長
1944年12月-1952年
繼任:
習仲勛
前任:
習仲勛
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部長
1954年7月-1966年12月
繼任:
陶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