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男,湖北安陸人,中國地質學家,中國板塊構造和地體構造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生平
郭令智是湖北安陸人,1915年4月出生書香門第。1934年考取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1937年抗戰爆發隨校西遷,在重慶沙坪垻完成學業,1938年畢業,留校任助教。1939年任昆明雲南大學助教。1946年任中國地理研究所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46到台,任台灣大學副教授、台灣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1949年由李承三、馬廷英先生推薦,赴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做研究工作。1951年,回到南京大學地質系執教。
1982年後曾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代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曾任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地學學科評議組組長、地學規劃組組長等職。
文革期間,被標以「台灣派來的特務」受到迫害。其子一歲多隨母赴台、四歲隨父母經香港返回大陸,亦被稱為「台灣來的小特務」而受歧視。
家庭
父親郭顯廙是宣統三年進士。妻子侯學燾是地理學家。
地質學研究
- 早年從事地質礦產與地貌研究。
- 1940年代,從事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的研究。
- 1960年前後,提出並論證了江南古島弧的存在,為西太平洋成礦帶的劃分奠定了構造背景和依據。
- 1974年,首次提出華南活動著大陸邊緣不同地質時代的海溝—島弧—弧後盆地所組成的複合體系的觀點,迄今仍為中外學者廣泛引用。
- 地質工作方面,曾與薛禹群等就三門峽水庫的修建進行庫區勘察。與肖楠森、張祖還和孫鼐等對南京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勘察選址。為中國地質礦產部、冶金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等有關單位舉辦的板塊構造理論學習班講授普及有關理論。和施央申、盧華復、馬瑞士等合作,為國際地質大會及國內外有關期刊撰寫板塊構造方面的論文。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 生物學地學部 | | | 地學部 | 1980年 | | | 1991年 | | | 1993年 | | | 1995年 | | | 1997年 | | | 1999年 | | | 2001年 | | | 2003年 | | | 2005年 | | | 2007年 | | | 2009年 | | | 2011年 | | | 2013年 | | | 2015年 | | | 2017年 | | | 2019年 | | | 2021年 | | | | | |
| | 歷史 | | 100px | | 教學 | | | 研究 | 實驗室 | - 固體微結構物理
-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
- 現代配位化學
- 醫藥生物技術
-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
-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
| | 學術 | | | | 影響 與服務 及應用 | | | 人物 | 校長 | 中央大學及其前身 | 繆荃孫(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 → 陳三立(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 → 李瑞清(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 江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郭秉文(南京高師、東南大學) → 張乃燕(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 → 朱家驊(中央大學) → 羅家倫(中央大學) → 顧孟余(中央大學) → 蔣中正(中央大學) → 吳有訓(中央大學) → 周鴻經(中央大學) | | 金陵大學及其前身 | 見 | | 南京大學 | | | | 黨委書記 | | | 學術 | 知名學者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人文社會學科資深教授 | | | 人文社會學科榮譽資深教授 | | | | 校友 | | | | 學校 組織 | | | 附設 機構 | 獨立學院 | | | 現今附屬及實驗學校 | | | 史上附屬及實驗學校 | | | 附屬醫院 | | | 設計院 | - 南京大學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
- 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
| | 各類企業 | | | | 建築 風物 | 校園·環境 | | | 現址 | | | | | | | | | 舊址 | 南京舊址: 四牌樓,丁家橋(農學院、醫學院),牛首山麓(抗戰前建設,未完工) 抗戰時期:重慶沙坪壩(抗戰時期主校區)、柏溪(一二年級新生校區),成都華西壩(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後遷步後街) | | | 校園 文化 | 史上社團 | - 教授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會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會 中央大學教授會)
- 學生自治會(南京高師學生自治會 東南大學學生自治會 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
- 南高史地研究會
- 潛社
| | 其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