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中國古代的州。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為襄國郡。治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
唐朝時,邢州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巨鹿縣、廣宗縣以西,泜河以南及沙河以北地。武德元年(618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六州(邢州、溫州、和州、封州、蓬州、東龍州)。邢州領龍岡縣、堯山縣和內丘縣。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縣屬趙州,廢除和州、溫州和封州,以其所領南和縣、沙河縣和平鄉縣[1]三縣,歸屬邢州,又設任縣。武德五年(622年),割趙州的內丘縣、柏仁縣歸屬邢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鉅鹿郡,柏仁縣改名為堯山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邢州。戶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天寶年間,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領龍岡縣、沙河縣、南和縣、鉅鹿縣、平鄉縣、任縣、堯山縣和內丘縣。舊領九縣,武德元年,曾拆分龍岡縣、內丘縣置青山縣,開成五年(840年)併入龍岡縣。
北宋時,屬河北西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為信德府,領八縣:邢台縣、沙河縣、任縣、堯山縣、平鄉縣、內丘縣、南和縣和鉅鹿縣。金國占領後,復為邢州。元朝中統三年(1262年),為順德府。
唐、宋時燒造瓷器著名,號稱「邢窯」,白瓷更稱上品。陸羽《茶經》比之銀、雪,與「越瓷」齊名。
- 唐朝邢州刺史
- 陳君賓(618年—619年)
- 裴勣(貞觀年間)
- 崔思默(貞觀年間)
- 李寬(646年)
- 李乾祐(永徽初年)
- 盧承業(顯慶、龍朔年間)
- 鄭湛(唐高宗前期)
- 長孫無傲(唐高宗前期)
- 韋惲(669年)
- 李慎(669年—674年)
- 權懷恩(唐高宗時)
- 韋玄儼(唐高宗時)
- 鄭乾獎(唐高宗時)
- 陳宏(唐高宗時)
- 李靈夔(685年—688年)
- 韋玄儼(武周時)
- 畢憬(武周時)
- 徐瑩(武周時)
- 李懷遠(武周時,未任)
- 黃文軌(698年)
- 孫俊(武周時)
- 杜知謹(701年—704年)
- 馮昭泰(707年)
- 張義方(唐中宗時)
- 榮元卿(唐睿宗時)
- 史承節(唐玄宗初年)
- 韋銑(717年)
- 薛瑩(719年)
- 李升期(725年)
- 鄭溥(開元年間)
- 李津容(開元年間)
- 李質(739年)
- 巨鹿郡太守
| - 李庭訓(758年)
- 周贄(上元年間)
- 封演(大曆年間)
- 薛堅(大曆年間)
- 李洪(781年)
- 元誼(貞元年間)
- 李康(796年)
- 陽旻(810年)
- 王士則(815年)
- 張遵(817年)
- 高承簡(818年—821年)
- 薛常翽(821年)
- 李行循(大和、開成年間)
- 崔嘏(844年)
- 崔駢(大中初年)
- 支竦(851年)
- 王縱(大中年間)
- 李肱(863年之前)
- 盧某(咸通、乾符年間)
- 王回(876年)
- 孟方立(883年—889年)
- 安金俊(886年—887年)
- 孟遷(889年—890年)
- 安金俊(890年)
- 李罕之(890年)
- 安知建(890年—891年)
- 李存孝(891年—894年)
- 馬師素(894年—898年)
- 葛從周(898年—899年)
- 張歸霸(899年—900年)
- 寇彥卿(901年—903年)
- 韓恭(903年)
- 牛存節(903年—907年)
- 張瑰
|
注釋
- ^ 《舊唐書 志第十九》寫作「平縣」,當是平鄉縣之誤。
- ^ 今河北省邢台縣皇寺鎮張安北村
- ^ 今河北省任縣永福莊鄉嶺南村
- ^ 改治今河北省任縣
- ^ 今河北省邢台縣皇寺鎮青山村
- ^ 今河北省巨鹿縣巨鹿鎮
- ^ 今河北省隆堯縣隆堯鎮隆堯城村
參考資料
- 張正田,〈由墓誌銘看唐代河北「邢洺區」家族遷徙狀況〉,《東華人文學報》,11(臺灣花蓮),2007.07,頁59-84。
- 《舊唐書 志第十九 地理二》
- 《新唐書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宋史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