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介紹的是四川邛崍縣歷史上的邛州。關於唐宋黔州所屬位於今貴州省境內的邛州,請見「
功州」。
邛州,中國南北朝時設置的州。
南朝梁設置邛州。唐朝初年,治所在儀政縣(今四川省邛崍市東南),顯慶年間治所遷至臨邛縣(今四川省邛崍市)。相當於今四川省邛崍市、大邑縣、蒲江縣。唐朝時,曾改邛州為臨邛郡。明朝初年降為邛縣,成化年間為邛州直隸州。清朝相沿。1913年,廢除邛州。改為邛崍縣。
隋代的邛州
唐代的邛州
- 唐朝邛州刺史(都督)
- 宋大辨(武德年間)
- 元慈政(武德年間)
- 柳亨(貞觀初年)
- 辛君昌(633年之前)
- 鄭筠(貞觀年間)
- 盧君胤(貞觀年間)
- 元純(貞觀年間)
- 李行師(貞觀年間)
- 趙德明(總章年間—672年)
- 竇師綸(唐高宗時)
- 唐同泰(唐高宗時)
- 皇甫文備(697年)
- 皇甫思忠(唐中宗時)
- 尉遲瓌(開元初年)
- 馬建(開元初年)
- 吳嘉賓(734年—735年)
- 盧某(開元年間)
- 韋容成(開元年間)
- 魏哲(乾元年間)
- 崔某(上元年間)
- 柏貞節(766年)
- 鮮于叔明(766年—767年)
- 元察(大曆年間)
- 崔作(782年—783年)
- 裴希先(貞元初年)
- 裴察(貞元年間)
- 崔從(貞元末年)
- 崔實成(807年)
- 韋良金(809年)
- 崔勵(元和年間)
- 劉旻(833年)
- 李正卿(唐文宗時)
- 虞藏玘(851年)
- 李師望(867年—869年)
- 竇滂(869年—870年)
- 吳行魯(870年)
- 張敬周(唐僖宗時)
- 安文祐(882年)
- 王建(888年—891年)
- 毛湘(890年)
- 張琳(890年)
- 黃崇嘏(891年)
- 王宗夔(大順、景福年間)
- 王宗滌(892年—897年)
- 王宗祐(897年—904年)
- 李簡(天祐年間)
- 蘇某[2]
宋代的邛州
縣六:臨邛縣(熙寧五年,省臨溪縣為鎮入)、依政縣、安仁縣、大邑縣、蒲江縣、火井縣[3]。
註釋
- ^ 今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 ^ 《唐刺史考全編》
- ^ 「邛州,上,臨邛郡,軍事。崇寧戶七萬九千二百七十九,口一十九萬三千三十二。貢絲布。縣六:臨邛,望。熙寧五年,省臨溪縣為鎮入焉,併入依政、蒲江、火井。依政,望。安仁,望。有延貢砦。 大邑,望。有思安砦。蒲江,上。有鹽井監、鹽井砦。火井。中。開寶三年,移治平樂鎮,至道三年復舊。監一:惠民。鑄鐵錢。建炎三年罷。」《宋史》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成都府路/邛州
延伸閱讀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邛州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