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中國隋朝時設置的一個州。
開皇七年(587年)改荊州為鄧州,治所在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唐朝乾元時,全國廢郡,改南陽郡為鄧州。戶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下轄六縣:穰縣、南陽縣、向城縣、臨湍縣、內鄉縣、菊潭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省伏牛山以南的丹江、白河、湍河流域等地。
五代十國後漢時,臨湍縣改臨瀨縣,北宋初年廢縣。北宋末的崇寧年間,戶一十一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九萬七千五百五十。下轄五縣:穰縣、南陽縣、內鄉縣、順陽縣、淅川縣。因鄧州位於南北交通要道,是防守荊州、襄州的要地。南宋時,南宋與金國爭奪激烈。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州領3縣:新野縣、內鄉縣、淅川縣。清朝時,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1913年,鄧州改為鄧縣。
- 唐朝鄧州刺史
- 呂子臧(618年)
- 雷四郎(620年)
- 子剛(620年,王世充任命)
- 陳君賓(627年—628年)
- 李鳳(636年—644年)
- 李元裕(637年)
- 張玄素(貞觀末年)
- 李元祥(655年—664年)
- 顏振(唐高宗時)
- 王德本(唐高宗時)
- 趙崇道(唐高宗時)
- 趙崇孝(唐高宗時)
- 郭處范(唐高宗時)
- 楊守柔(唐高宗時)
- 楊承緒(唐高宗、武后時)
- 張績(唐高宗、武后時)
- 皇甫文亮(687年,未任)
- 辛義同(武后時)
- 高斌(武后時)
- 楊亮(唐中宗時)
- 崔先意(唐中宗時)
- 李絳(唐中宗、唐睿宗時)
- 裴惓(唐睿宗時)
- 姚彝(開元初年)
- 薛儆(開元初年)
- 李撝(717年)
- 封無待(720年)
- 楊慎交(722年)
- 何敬之(開元年間)
- 李成裕(開元年間)
- 裴參玄(開元年間)
- 王琚(開元末年)
- 李思順(開元年間)
- 南陽郡太守
- 魯炅(758年—759年)
- 李長(759年—761年)
- 來瑱(762年)
- 李進超(大曆年間)
- 劉問(大曆年間)
- 姚憺(大曆年間)
- 崔溫之(大曆年間)
- 藺杲(781年)
- 王某(786年—789年)
- 許仲容(貞元前期)
- 張莒(貞元前期)
- 閻涉(貞元前期)
- 崔適(796年,未任)
- 元洪(800年)
- 周澈(貞元年間)
- 楊同遜(貞元年間)
- 梁崇嗣(貞元年間)
- 潘某(貞元、元和年間)
- 崔詠(810年)
- 張正甫(810年—812年)
- 渾鎬(812年—813年)
- 王遂(814年)
- 李愬(816年—817年)
- 陸亘(818年)
- 劉礎(820年)
- 渾鐬(821年)
- 李彤(長慶年間)
- 狄兼謨(寶曆年間)
- 王堪(837年)
- 周某(會昌年間)
- 薛淙(851年)
- 蘇莊(852年)
- 李回(大中年間,未任)
- 薛弘宗(855年)
- 魏鑣(859年)
- 鄭諴(865年—867年)
- 趙戎(881年)
- 國湘(898年)
- 劉欽忠
- 李筌
- 薛晃
注釋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