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
唐朝貞觀八年(634年)以南營州改置道州,治所在營道縣(今湖南道縣西)。十七年(643年)廢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江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道州,治所在弘道縣(即原營道縣)。轄境相當於今湖南省新田縣、寧遠縣、道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等地。北宋徙治今道縣,屬荊湖南路。以出產鐵、錫知名。元朝為道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道州府,九年(1376年)復為道州,屬於永州府。清朝時,為不轄縣的散州。1913年廢為道縣。
隋朝是盛產 道州矮奴。 李白 道州民 主張廢奴。
唐朝道州轄縣 | |
---|---|
634年 | 營道縣、江華縣[1]、唐興縣[2](廢除永陽縣[3]) |
643年 | 廢除道州,三縣屬於永州 |
675年 | 重設道州,下轄營道縣、江華縣、唐興縣 |
684年 | 營道縣、江華縣(改為雲溪縣)、唐興縣 |
691年 | 營道縣、雲溪縣、唐興縣(增設永陽縣[4]) |
693年 | 營道縣、雲溪縣、唐興縣(改為武盛縣)、永陽縣 |
705年 | 營道縣、雲溪縣(改為江華縣)、武盛縣(改為唐興縣)、永陽縣 |
742年 | 營道縣、江華縣、唐興縣(改為延唐縣)、永陽縣(改為永明縣) |
747年 | 營道縣(改為弘道縣[5])、江華縣、延唐縣、永明縣 |
767年 | 弘道縣、江華縣、延唐縣、永明縣(增設大曆縣[6]) |
- 唐朝道州刺史
- 楊仲達(貞觀年間)
- 厲文才(貞觀年間)
- 蕭繕(687年—689年)
- 李行褒(690年)
- 王方平(武周時)
- 於知微(證聖前後)
- 高力牧(開元年間)
- 竇瓚(開元年間)
- 溫章(開元年間)
- 王師乾(開元年間)
- 徐履道(唐玄宗時)
- 江華郡太守
- 裴藏之(唐肅宗時)
- 竇履信(762年)
- 敬羽(762年)
- 元結(763年—768年)
- 於邵(768年,未任)
- 崔渙(768年)
- 裴虬(769年—770年)
- 李圻(大曆年間)
- 李恬(大曆年間)
- 王某(大曆年間)
- 李巘(建中年間)
- 何據(貞元年間)
- 李萼(787年)
- 許子良(797年—798年)
- 陽城(798年—805年)
- 路恕(805年)
- 呂溫(808年—810年)
- 薛景晦(814年—818年)
- 裴液(元和年間)
- 陳諫(821年)
- 裴偃(大和年間)
- 李當(872年—873年)
- 楊貽德(乾寧年間)
- 蔡結(898年—899年)
注釋
參考資料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
|
|
|
#
- 丁谓
- 三十六小洞天
- 九嶷山
- 何凌漢
- 何天衢
- 何朝宗 (萬曆進士)
- 何紹基
- 何維棟
- 何蕃
- 何鐘 (成化進士)
- 兆元 (嘉庆进士)
- 光緒九年癸未科貢士進士列表
- 公孫景茂
- 吕諲
- 吴辅
- 周卿 (正德進士)
- 周渭
- 周漸
- 周興 (唐朝)
- 唐朝行政区划
- 嚴郢
- 團練使
- 太平天国
- 契苾何力
- 姚彦章
- 宋朝行政區劃
- 寧遠衛 (湖廣)
- 崔摐
- 巩卜班
- 廖偃
- 張皇后 (唐朝)
- 應廷育
- 明平定闽广之战
- 明朝行政區劃
- 曹成 (团练使)
- 李唐 (馬楚)
- 李守德
- 李琼 (唐朝)
- 李程
- 杜俞
- 杭州府
- 楊炎
- 永州 (隋朝)
- 江华郡 (唐朝)
- 江南西道
- 江南道
- 沈雲英
- 河南巡撫
- 泸定桥战斗
- 洪淯鼇
- 清朝左都御史列表
- 清朝解元列表
- 温振
- 湖南历史
- 湖南省 (中華民國)
- 湖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
-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湘语
- 潘儯
- 熊繡
- 王宗尹
- 王庶
- 王志道
- 王揆一
- 王繼勳
- 王翰 (唐朝)
- 王鍔
- 盛康
- 石鏡縣
- 福星
- 福祿壽
- 秦彦晖
- 程源
- 程矞采
- 董德元 (宋朝)
- 蒲秉權
- 蔡官治
- 蔡遷
- 蔣丙
- 衡永郴桂道
- 解冠
- 許州
- 謝志良
- 謝貺
- 象 (传说人物)
- 豫州 (古代)
- 路恕
- 道贺高速公路
- 郭潔 (乾隆進士)
- 鄒魁明
- 阳城 (消歧义)
- 陳經猷
- 陽城 (唐朝)
- 順天府府尹列表
- 鲁景仁
- 黃廷聘
- 黃淳熙
- 黃鍾 (天順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