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進號貨輪


躍進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艘國產的萬噸遠洋貨輪。它的載重量為15,930噸(DWT),滿載排水量22170噸(Displacement),船長169.9米,寬21.8米,型高38米,滿載吃水9.72米,主機採用汽輪機,14000馬力,航速22節,運營速度18節。
歷史
躍進號於1958年11月27日船殼下水,由大連造船廠按照蘇聯設計圖紙製造,為近代自動化程度較高,船員較少的船型,船員編制約60人。命名即為紀念當時的「大躍進」運動。此前中國大陸自建的最大船型為1958年建成,滿載排水量8730噸的「和平28號」沿海貨輪及其姊妹船,船員編制約120人,用於國內和東南亞近海航線。「躍進號」雖然船殼製造只用了58天,舾裝卻因大躍進隨後的經濟困難,無力進口所需的各種自動化設備,延至1962年底建成,並於當年12月投入中國近海航線試運營。
觸礁沉沒
1963年4月30日,躍進號展開首次國際遠洋運輸,此次遠洋目的之一即為開闢中日海運航線。載著1.3萬噸玉米從青島港前往日本名古屋西港。5月1日中午,「躍進號」觸礁沉沒在蘇岩礁。[1]
1963年,中韓關係尚不佳;大陸與台灣尚處於軍事敵對狀態,時有武裝衝突,包括襲擊對方「武裝」商船,此軍事敵對直至1979年中美建交後才在行動上停止;中日關係剛開始緩和。此前大陸的國際海運貿易多限於與蘇聯(北部航線)、羅馬尼亞(南部航線)等華沙公約組織陣營,由蘇聯、羅馬尼亞貨輪運輸,由其本國船長船員操作(另有通過香港私營船東途徑與歐美及東南亞國家間接貿易)。1961年中遠集團(COSCO)正式成立,躍進輪本身屬首批中國大陸自建、自配船長船員,進行自主國際海運貿易的遠洋貨輪之一,此時中國船員比較熟悉參照海岸線的近海航行,普遍缺乏依賴儀表的遠海航海經驗。因是本船首次出國業務,且為開闢與日本的新航線,亦因當時的政治氣氛,原4個月國內近海航線試運營期間委任的船長、二副及半數船員被調走,被換上不懼危險,「政治絕對可靠」但亦缺乏遠海航海經驗並對自動化設備不太熟悉的船員。同時對航行目的地嚴格保密,普通船員是在出海之後,才被通知此行前往日本。
當時雖然有海圖標明有蘇岩礁,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選擇了離韓國較遠的航線,先由青島沿海岸線駛往上海,在上海出海口轉向正東駛入遠海,預計在蘇岩礁附近海域轉向東北,因此蘇岩礁成為航線圖紙面上的定位點。這是一個在設立無線電導航站前一直有爭議的定位點,蘇岩礁屬落潮時也處於水下約4.6米的暗礁,當時其上既無燈塔亦無無線電導航設施。在靠近蘇岩礁時,船長臨時改變航線,停用自動導航,改人工操作,近一步試圖從距蘇岩礁7海哩距離處經過,並令多名高階船員在此使用六分儀定位,測得了差異較大的定位結果。事發當時雖為日間卻陰雲籠罩,海面風浪較大,定位產生誤差,還是撞上了礁石並沉沒。
不過,船員最初卻又因當時的政治氣氛認為,躍進輪是在公海,受試圖阻礙中日建立貿易往來的敵對方襲擊沉沒,並在5月1日陰雲且風浪下登救生艇過程中,將水下數米處的暗礁陰影誤認為潛艇。於是躍進號沉沒前,船員發出「我輪受襲、損壞嚴重」的緊急密電。因而59名船員被日本漁船救起後,均聲稱躍進號「遭三枚潛艇魚雷襲擊」。事件引起當時國際關注,美國、日本、南韓及中華民國政府均表示與事件無關。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本人過問並下令徹查事件,派遣東海艦隊海軍潛水員到場調查,最後確認了沉船和所觸礁位置,採集了礁石碎片樣本,確認躍進號是觸礁沉沒。新華社隨即發表聲明澄清真相,化解一場國際危機。[2]
同時躍進號由當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進行了當時總額125萬英鎊的國際分保,包括戰爭險。躍進輪沉沒時大部分完成,最終獲得賠付金額總值104萬英鎊,略大於躍進輪的建造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