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中國古代的州,在今河北省境。
漢朝時,其地有平棘縣,故城在平棘縣南。北魏於昭慶縣,設置殷州,北齊時,改為趙州。隋朝廢趙州,復置趙郡於平棘縣。武德元年(618年),張志昂以趙郡投降唐朝,改為趙州,治所在柏鄉縣,領十二縣(平棘縣、高邑縣、贊皇縣、元氏縣、廮陶縣、欒城縣、大陸縣、柏鄉縣、房子縣、禋城縣、鼓城縣),其年,以禋城縣歸屬廉州,以鼓城縣屬深州。武德四年(621年)徙治平棘縣,同年,改大陸縣為象城縣。五年(622年),更名欒城,貞觀初年,恢復舊名。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趙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趙州。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領八縣:平棘縣、寧晉縣(原廮陶縣)、昭慶縣(原象城縣)、柏鄉縣、高邑縣、臨城縣(原房子縣)、贊皇縣、元氏縣。舊領九縣。
宋朝時改為慶源軍。金朝改沃州。元朝仍為趙州,屬真定路。舊領九縣:平棘縣、臨城縣、欒城縣、元氏縣、高邑縣、贊皇縣、寧晉縣、隆平縣、柏鄉縣。元太祖十五年,割欒城縣、元氏縣隸真定路。領七縣。明朝時,屬真定府。領六縣。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府改為正定府。二年,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改贊皇縣隸正定府。領五縣:柏鄉縣、隆平縣、高邑縣、寧晉縣、臨城縣。
- 唐朝趙州刺史
- 張志昂(618年—619年)
- 張道源(621年)
- 郭孝恪(貞觀初年)
- 李元慶(635年—636年)
- 長孫無忌(637年—639年,遙領)
- 杜敖(646年)
- 李震(657年—662年)
- 李休烈(唐高宗時)
- 馮義(685年)
- 豆盧欽望(695年)
- 高睿(698年)
- 鄭慈明(唐中宗時)
- 張之輔(開元初年)
- 衡守直(715年—716年)
- 韋利賓(開元前期)
- 柳儒(722年)
- 徐嶠之(723年)
- 田再思(724年)
- 李暹(731年—732年)
- 李某(732年)
- 韋明敭(738年)
| - 趙郡太守
- 陸濟(757年)
- 盧俶(乾元年間—永泰年間)
- 段慶瑀(766年)
- 何某(771年—774年)
- 張彭老(大曆末年)
- 康日知(781年—784年)
- 鄭灒(798年)
- 王怡(元和年間)
- 高靈(824年)
- 王紹烈(854年)
- 李守弘(864年)
- 李士衡
- 李嗣璘
- 李韢
- 盧士弘
|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