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
譚其驤 | |
---|---|
![]() | |
出生 | 1911年2月25日![]() |
逝世 | 1992年8月28日(81歲)![]() |
知名於 | 《中國歷史地圖集》 |
學術背景 | |
母校 | 暨南大學 燕京大學 |
學術導師 | 顧頡剛[1] |
學術工作 | |
研究機構 |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
著名學生 | 王仲殊 葛劍雄 周振鶴 |
譚其
生平

1923至1926年就讀於嘉興秀州中學,16歲在上海就讀於上海大學和暨南大學,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此後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春,到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副教授。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任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教授。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隨浙大回到杭州,並給上海暨南大學兼課。
1950年,浙江大學被迫停辦歷史系,他轉到上海復旦大學,1957年至1982年間任歷史系主任,其間創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大躍進」時期,在大批樹木被砍去煉鋼時,譚其驤撰寫了論黃河安流的文章,指出黃河決徙病源在於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嚴重水土流失[2]。
1980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至1986年,歷史地理研究室成為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出任所長。
成就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從1950年代初開始編撰,直到1980年代初才開始正式出版,是當代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此外,譚其驤還主編了《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並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歷史論文集。
譚其驤在其著作《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提出了版圖中國論的概念,他認為現代的中國人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而是清朝鼎盛版圖的範圍為中國歷史上的範圍,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史上的政權。對於高句麗,當其定都現中國境內時,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但是等到公元427年遷都朝鮮半島時,就不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了,不管其在朝鮮半島還是中國東北的領土都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範圍。從而成為大陸歷史觀的標準之一。
但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政治任務,受到政治上的左右,上面的指示說得都不明確,但真正等到事情來了,就要強調政治上的問題,上面一旦決定,你就不能改變。譬如說,為了反對「修正主義」,地圖上一條界線劃在這裡,如果有年輕人提出應該畫大一點,你如果反對那就是賣國,這是最麻煩的。比如說歷史上和越南(安南)之間的界線,方國瑜先生主張畫到最南邊,譚先生主張畫到最北邊,方先生手下的年輕人主張畫在中間,外交部最後裁定畫在中間,這沒有辦法。政治上的,有些事情不講道理,上面定了就定了。[3]
譚其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不合理,表示:「中國現行的沿襲元明清舊制的一級行政區劃極不合理,一是許多省區不符合自然、經濟和人文區域,二是多數省區太大。這種區劃狀況不僅阻礙經濟發展,並且也不利於社會和諧、政治穩定,有必要予以改變。也就是說,通盤制定適應中國當前和今後國境治理、經濟發展的新的行政區劃,應該就在近期內列入國家大事類的議事項目之內。」[4]
注釋
參考文獻
學術機關職務 | ||
---|---|---|
新頭銜 |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長 1982年-1986年 | 繼任: 鄒逸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