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WJTU shield.svg
老校名 唐山路礦學堂國立交通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中國交通大學等
校訓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創辦時間 1896年5月15日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三日
學校標識碼 4151010613
學校類型 公立
黨委書記 王順洪
校長 楊丹
教授及副教授 1500人
教師人數 2,700人(2021.12)
學生人數 47,133人(2021.12)
大學部人數 28,914人(2021.12)
研究生人數 15,053人(2021.12)
博士生人數 2,630人(2021.12)[1]
校址  中國四川省
犀浦校區成都市郫都區犀浦鎮犀安路999號
30°46′02″N 103°58′59″E / 30.7673°N 103.9830°E
九里校區:成都市金牛區二環路北一段111號
30°42′04″N 104°03′02″E / 30.7011°N 104.0505°E
峨眉校區樂山市峨眉山市景區路二段6號
29°34′30″N 103°26′54″E / 29.57494°N 103.44839°E
校區 市區
總面積 5400畝
學校精神 竢實揚華,自強不息[註 1]
代表色
隸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網站 www.swjtu.edu.cn
位置

西南交通大學(英語: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WJTU),簡稱交大西南交大,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以工為主,理、管、經、文、法多學科綜合發展的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中國鐵路總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

西南交大交通類學科排名為中國國內第一,車輛工程學科排名與吉林大學並列第一。是中國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研究型大學,入選「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援藏計劃培養單位,為中歐精英大學聯盟成員,工商管理碩士協會成員,是2000年全國首批16所本科教學工作優秀的學校之一。

西南交通大學創建於1896年,前身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國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學府,是中國土木工程、礦治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同時也是「交通大學」最早兩大源頭之一。該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譽中外,素有「東方康奈爾」之美譽,毛澤東主席為該校題寫校名。建校以來,該校先後定名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該校先後經歷了兩次院系調整,一大批在系組調整支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1964年該校積極響應黨中央建設「大三線」的號召內遷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該校辦學主體遷至成都,2002年開始在成都犀浦擴建新校區。現有犀浦、九里兩個校區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西南交通大學有國家實驗室1個(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26個下屬學院,1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2個附屬醫院和2個異地研究生院,分別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河北省唐山市

該校現任校長為楊丹

歷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建校於1896年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是中國近代實際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曾歷經多次改名和遷校,目前位於四川省成都市

交通大學校史表

清朝末年(1896 - 1912)

西南交通大學1896年創建於山海關,時稱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是中國創辦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中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1905年,遷校河北唐山,定名為唐山路礦學堂。

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時期)(1912-1937)

在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曾蒞校視察,發表了「革命需要武裝、建設兩路大軍」的著名演說。1920年(民國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決定於1921年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而分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北京學校(平校,今北京交通大學)。茅以升從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時,該校起初不承認交通大學唐校之學歷,故出題考核茅之水平,因為茅回答得極為出色,故該校後來決定從此對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免試入學。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1937-1949)

在1937年到1945年間的對日抗戰八年時期,交通大學滬校內遷到重慶,唐校和平校內遷到貴州遵義。在抗戰結束後,各校先後在原所在地復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交通大學唐校更名為唐山鐵道學院

1972年,為支援「大三線」的建設和迫於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壓力,學校內遷四川峨眉改名為西南交通大學,並由毛澤東親筆題寫校名。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在成都市擴建西南交通大學總校,1988年原峨眉校址改為峨眉分校。2002年啟動建設新校區,2004年9月18日成都犀浦校區(郫縣犀浦鎮和安靖鎮)正式啟用,另外峨眉分校更名為峨眉校區。至此,學校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校園環境

校區分布

西南交通大學分為以下三個校區:

校內景觀

  • 峨眉校區
    • 明湖。
    • 明誠堂。
    • 名山電影場。
    • 157階。西山梁下。
    • 楓林橋。157階下。
    • 東門牌坊。正面背面均書有「西南交通大學」六字。
    • 交大精神牌坊。正面書有「竢實揚華,自強不息」字樣。
    • 青年茅以升銅像。位於2教前。
    • 堯茂書雕像。位於明湖邊。
  • 九里校區
    • 鏡湖。
    • 思源碑。
    • 茅以升學長銅像。位於茅以升圖書館前。
    • 詹天佑銅像。位於詹天佑體育館前。
  • 犀浦校區
    • 交通大學校門。仿唐山交大校門。正面書有「交通大學」四字,背面則為「唐山路礦學堂」。
    • 羅忠忱學長銅像,犀浦校區南門入口200米左邊。
    • 黃萬里學長銅像,犀浦校區南門入口100米左邊。
    • 校史浮雕牆,竢實揚華牆背面。
    • 竢實揚華鍾亭,內有唐山市政府所捐銅鐘一口,浙園旁。
    • 竢實揚華交大精神牆,南門入口七教西邊。
    • 堂吉訶德雕塑,體育館外東南邊。
    • 孫中山立像,實驗樓5教門口。
    • 虹橋,二食堂對面100米處。
    • X橋,又名分手橋,虹橋上游50m處。
    • 西南交通大學校史館,4教。
    • 機車博覽園,犀浦校區南門入口100米右側。

組織機構

院系設置

土木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 人文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數學學院 建築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 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心理研究與諮詢中心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
利茲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
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智慧城市與交通學院) 藝術與傳播學院 詹天佑學院
醫學院 工程訓練中心 體育工作部
茅以升學院 國際創新創業學院

[2][3]

科學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建有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和36個省部級科研基地。該校圍繞高速鐵路、重載鐵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軌、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領域開展基礎研究與創新,構建了以「沈氏理論」和「翟孫模型」為標誌的鐵路大系統動力學基礎研究體系,科技成果四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在軌道交通領域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勵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第一,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是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該校還在國防科技、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大數據以及物理科學、人文社科等領域取得了許多成果。[3][4]

西南交通大學擁有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2個一級科國家重點學科,車輛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A+)並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土木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七(A-),工程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化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3]

管理機構

校長辦公室、教務處、研究生院、科學技術處、人事處、計劃財務處、學生工作處、招生就業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實驗室及設備管理處、政策法規處、審計處、監察處、離退休工作處、校園規劃建設處、國有資產及後勤管理辦公室、新校區管理委員會、新校區建設指揮部、保衛處。

教師

西南交通大學現有專任教師2700餘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00餘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含8名雙聘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含15名雙聘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8人,國家「千人計劃」14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第三屆長江學者成就獎特等獎1人,國家人才計劃入選者8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8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另外,該校還聘請了50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兼職(名譽)教授 。[3]

文化傳統

竢實揚華匾,1916年教育總長范源濂

西南交大的校慶日為每年5月15日。

《西南交通大學校歌》為2011年西南交通大學115周年校慶期間,在原《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該校歌由吳稚暉於1934年創作,時學校稱「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1918年至1920年期間,吳稚暉先生任我校國文教員。1947年5月15日該校51周年校慶時,修訂並正式公布。2011年,學校正式再次啟用該校歌,並在此年及以後的畢業典禮上播放並全體齊唱校歌。(參見:西南交通大學校歌

翳唐山,靈秀鍾;我學院,聲譽隆。灌輸文化尚交通。
習礦冶,土木工,窺學術,貫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學校校訓在歷史上有所變更。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學公布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47年5月15日,該校建校51周年,唐山復校42周年校慶之際,學院重新確定原交通大學之校訓為唐山工學院之院訓。院訓曰:「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知名人物

本節列出西南(唐山)交通大學的傑出校友。目前僅列出與西南交通大學直接相關的已逝世的校友。條目尚在補充完善中,無確切數據者暫不列入。

院士校友(部分)

  •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邵厚坤、史玉新、施仲衡、梁文灝、徐恭義、王爭鳴
  • 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大中、林同炎、林同驊、竺可楨、茅以升、錢崇澍、吳稚暉
  • 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林同炎、林同驊、茅以升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張維、嚴東生
  • 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院士:黃匡源林炳賢
  • 英國皇家土木工程學院Fellow:徐恭義
  • IEEE Fellow:范平志

於該校畢業(按畢業時間排列)

  • 杜鎮遠(1889-1961),湖北秭歸人,1914年畢業。土木工程。
  • 茅以升(1896-1989),江蘇鎮江人,1916年畢業。橋梁工程。
  • 侯家源(1896-1959),江蘇蘇州人,1918年畢業。土木工程。
  • 汪菊潛(1906-1975),上海市人,1926年畢業,學號A282。鐵路橋梁工程。
  • 慶承道(1903-1985),安徽含山人,1928年畢業。土木工程。
  • 王公衡(1906-1987),北京市人,1931年畢業。船舶流體力學。
  • 周惠久(1909-1999),1931年畢業。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及熱處理。
  • 林同炎(1912-2003),1931年畢業。橋梁工程。
  • 黃萬里(1911-2001),1932年畢業。水利和水文學。
  • 顧兆勛(1908-2000),1932年畢業。土木系。
  • 張維(1913-2001),1933年畢業,學號A628。固體力學和結構力學。
  • 劉恢先(1912-1992),1933年畢業,學號A633。結構工程與地震工程。
  • 林同驊(1911-2007),原籍福州,生於四川重慶。1933年畢業。力學。
  • 嚴愷(1912-2006),1933年畢業,學號A657。水利和海洋工程。
  • 唐振緒(1911-2003),1935年畢業。土木和水利工程。
  • 劉大中(1914-1975),1936年畢業。後赴康乃爾大學修經濟學。經濟學。
  • 佘畯南(1916-1998,1941年畢業。建築創作。
  • 林秉南(1920-2014),1942年畢業。土木。
  • 邱竹賢(1921-2006),1943年畢業。有色金屬冶金。
  • 肖紀美(1920-2014),1943年畢業。礦冶工程。
  • 孫翔(1941-1995),1964年畢業。機械系內燃機車專業。
  • 劉志軍(1953-),1984年畢業。運輸管理專業。
  • 徐恭義(1963-),1984年畢業。橋梁工程專業。

曾就讀於該校

  • 錢崇澍(1883-1965),1909年上海南洋公學畢業後被保送至該校。1910年與胡適、李四光、趙元任、竺可楨等赴美深造。植物生理學和植物生態學。
  • 竺可楨(1890-1974),1909年考入該校,學號229。1910年赴美國留學。氣象和地理。
  • 楊杏佛(1893-1933),1911年考入該校。1912年11月赴美國留學。經濟管理學家,社會活動家。
  • 張沛霖(1917-2005),1936年考入該校,學號A968。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物理冶金。
  • 王三一(1929-2003),1948年入校,1953年清華大學畢業。水利。

曾執教於該校

  • 吳稚暉(1865-1953),1918年至1919年任該校國文教員。
  • 林炳賢(1901-1986),1929年來該校土木系任副教授、教授,講授房屋建築、建築學等課程。抗日戰爭期間隨校搬遷奔波,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率眾回到唐山。1946年該校增設建築工程系,任系主任。1948年離校。
  • 朱物華(1902-1998),1930年8月至1933年7月任該校物理學、電工學教授。
  • 劉仙洲(1890-1975),1931年來該校任教,離校時間待考。
  • 范治綸(1906-1978),1934年來該校任教至辭世。水利學教授。
  • 胡剛復(1892-1966),1949年至1951年任該校教授。
  • 任朗(1913-2005),教授。奉天盛京(今遼寧瀋陽)人。1937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學院。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子學會天線專業學會第一屆副主任,《天線學報》主編。
  • 曹建猷(1917-1997),1978年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
  • 王柢(1911-2013),1949年後一直執教至退休。

注釋

  1. ^ 竢:音sì,同「俟」,為等待之意。

參考文獻

  1. ^ 总体介绍-西南交通大学. www.swjtu.edu.cn. [2021-12-28]. 
  2. ^ 存档副本 引用自学校官网. [2016年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月7日). 
  3. ^ 3.0 3.1 3.2 3.3 西南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 西南交通大学2021级本科新生入学手册. 2021: 1–2. 
  4. ^ 科学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8).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