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心在今湖南衡陽的衡州。關於廣東的衡州,請見「
衡州 (廣東)」。關於現時英國的郡份「衡州郡」,請見「
漢普郡」。
衡州,中國古代的州。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置衡州,治所在衡陽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以衡山得名。轄境約當今湖南省衡山縣和常寧市、耒陽市間的湘江流域。隋煬帝大業年間,更名衡山郡。唐朝武德年間,復為衡州。天寶、至德年間,曾改為衡陽郡。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八。下轄六縣:衡陽縣、衡山縣、常寧縣、攸縣、茶陵縣、耒陽縣。
宋朝屬荊湖南路。唐宋以來出產麩金、鐵、錫。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衡州路。明清為衡州府。
唐朝行政區劃
刺史
- 唐朝衡州刺史
- 宇文某(631年)
- 任公蔭(唐太宗、唐高宗時)
- 李孝儒(永徽初年)
- 田某(龍朔年間)
- 周某(唐高宗時)
- 公孫亮(唐高宗時)
- 李敬玄(680年)
- 高士訓(唐高宗、武后時)
- 束良(長安末年—707年)
- 張重暉(唐中宗時)
- 王琚(716年)
- 陳希固(開元年間)
- 張涗(732年)
- 柳如芝(唐玄宗時)
- 衡陽郡太守
| - 盧倕(唐肅宗時)
- 岑贊(唐肅宗時)
- 孟皞(764年—766年)
- 韋之晉(767年—769年)
- 陽濟(769年—770年)
- 李皋(大曆年間)
- 崔殷(大曆年間)
- 韋班(大曆年間)
- 元寬(大曆年間)
- 元湛(大曆年間)
- 韓秀弼(大曆末年)
- 李皋(779年—780年)
- 令狐峘(781年—787年)
- 賈蓀(貞元初年)
- 齊映(789年—791年)
| - 陳曇(797年)
- 王繹(798年前)
- 宇文炫(799年前後)
- 吳憲忠(貞元年間)
- 元澄(802年之後)
- 鄒儒立(貞元末年)
- 李仁鈞(元和初年—810年)
- 呂溫(810年—811年)
- 盧某(812年—813年)
- 令狐權(813年)
- 李象古(818年)
- 郭炯(元和年間)
- 令狐楚(820年—821年)
- 周願(821年)
- 王眾仲(822年)
- 許稷(長慶年間)
- 裴浰(大和初年—835年)
- 李凱(唐文宗、唐武宗時)
| - 蕭鄴(849年)
- 李侗(850年)
- 韓曄(大中年間)
- 張覿(868年)
- 李延澤(乾符年間)
- 韋諸(880年)
- 徐顥(881年)
- 周岳(881年—886年)
- 楊師遠(898年)
- 鄧進忠(903年—907年)
- 李仁璹
- 李迥秀
- 吳降
|
注釋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