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
虹口,上海地區名,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中部偏北側的吳淞江與黃浦江交匯處附近的地區。原特指今虹口區南部和閘北區的東南部地區,現也常用於指代虹口區所轄區域。
名源
虹口一名來源於河口的名稱。元代以前,吳淞江河道位於今河道的北側。作為吳淞江的支流,上海浦起自十六鋪東側,流經宋家浜與范家浜匯合處(宋家浜即今吳淞江市區段河道,范家浜為蘇州河口至慶寧寺間的黃浦江段),然後繼續北流至今虹口港河道上的嘉興路橋附近匯入吳淞江故道。元代之後,上海浦河道逐漸被南接的黃浦所侵占。因此原上海浦便被黃浦所替,其在吳淞江的河口也被改稱為黃浦口。
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疏浚吳淞江,其河道改由宋家浜流經。同時,以黃浦作為太湖泄洪主河道,吳淞江遂成為黃浦江的支流。而原上海浦匯入吳淞江故道河口附近的河道仍舊保留,保留的這段河流遂改稱為沙洪,而其流入黃浦的河口則稱為洪口[1]。
清代中期,沙洪上修建一座跨河拱橋,即俗稱的虹橋。上海開埠後,洪口逐漸被虹口所替代,遂一直沿用至今[2]。
發展歷史
在上海開埠前,虹口的東西兩岸就已經形成小規模的集鎮,因此虹口也逐步的從單一的河口名稱延伸到河口附近的市鎮,即內外虹口市[3]。1848年,美國傳教士購入與英租界相鄰的虹口一帶土地,即虹口美租界[4]。1863年,上海道正式與美國簽訂條約,確定今武進路以南一帶區域均劃歸美租界。隨著租界的擴張,虹口的概念也突破原有的地域,虹口一詞逐漸成為蘇州河北地區租界的統稱。之後歷經多次租界展拓和越界築路,虹口所指代的地區包括了除原地區外的今閘北區東南部、四川北路中段和北段直至虹口公園。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於1947年更改行政區劃名,將原先以數字編號的區名改為以地名為主。原十六區被更名為虹口區,虹口一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1949年以後,虹口區在進行了多次行政區劃改革後,至2011年,虹口廣義上指代南抵蘇州河,北至江灣鎮,東接楊浦,西鄰閘北的廣大地區[5]。
參考資料
- ^ 虹口区志>>第一编境域·建置>>第一章境域>>第二节境内河流.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中文).
- ^ 百年市政>市政典故>虹口. 上海近代文獻館. 2011-07-29 [2011-11-20] (中文).
- ^ 第一节市区(一):虹口区.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中文).
- ^ 虹口区志>>第一编境域·建置>>第一章境域>>第一节境域变迁.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中文).
- ^ 虹口区志>>第一编境域·建置>>第二章建置>>第一节隶属沿革.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