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公司
卡爾·蔡司公司 Carl Zeiss AG | |
---|---|
Carl Zeiss Corporation | |
公司類型 | 私人公司 |
成立 | 1846年德國耶拿 1946年[1] 西德上科亨(Oberkochen) 1948年[1]東德耶拿(Jena) 1990年公司合併 |
創辦人 | 卡爾·蔡司 |
總部 |
德國上科亨 德國耶拿市 |
標語口號 | We make it visible |
產業 | 光學 |
產品 | 顯微鏡,望遠鏡,測繪儀器,各種訂製眼鏡鏡片,相機鏡片,夜視鏡,雷射測距儀,狙擊鏡,天文學鏡片,軍用瞄準具,相機,鏡頭,天象儀。 |
員工人數 | ▲ 25,433人(2016年9月30日)[2] |
母公司 | Carl-Zeiss-Stiftung[*] |
網站 | www |
卡爾·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德語:[kaʁl tsaɪs])是一家製造光學系統、工業測量儀器和醫療設備的德國企業。公司的名稱來源於它的創始人之一———德國光學家卡爾·蔡司。它由卡爾·蔡司、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於1846年在耶拿建立。
二戰期間蔡司負責生產德軍的光學工具。戰爭結束前,公司的技術被盟軍盯上,生產與研發的人才分別被英美與蘇聯盟軍接收。由於冷戰的關係,這家公司一度被分裂為兩家公司——卡爾·蔡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和卡爾·蔡司·耶拿人民企業(VEB Carl Zeiss Jena),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後重新合併。
卡爾·蔡司是蔡司集團(Zeiss Gruppe)的第一組成公司和卡爾·蔡司基金會(Carl-Zeiss-Stiftung)的兩個最大的組成部分之一。
蔡司是現存最古老的光學產品製造商之一。
歷史
早期
1846年,時年30歲的卡爾·蔡司在耶拿建立了一個精密光學儀器加工廠,並於1847年生產出了他的第一台顯微鏡。1866年起,在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的協助下,蔡司的工廠逐漸在顯微鏡領域有了較大的發展,並開始生產光學玻璃。
1888年,蔡司開始涉足攝影業。同年,在恩斯特·阿貝的主持下蔡司基金會成立。1891年蔡司基金會成為蔡司工廠的唯一所有人。
戰爭時期
蔡司在戰爭時期一直為德軍生產軍用光學產品,包括陸軍和海軍的望遠鏡、測距儀以及射擊瞄準具,還有空軍使用的轟炸瞄準具。blc是蔡司在二戰時期使用的產品代碼,以防止被敵方探明生產廠家的位置。
1935年蔡司改良英國哈咯得·丹尼斯·泰勒的抗反光塗膜配方,發明了舉世聞名的T鍍膜。德軍的軍用瞄準鏡、測距儀因為採用T鍍膜,鏡片不會因為反光而暴露位置,T鍍膜成為二戰時期德軍的重要科技機密。
儘管遭到過猛烈的轟炸,蔡司在德勒斯登、斯圖加特和耶拿的工廠一直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壞。
分裂時期
美國雖然早和蘇聯在雅爾達密約中談好分割德國的條件,耶拿位於東德,應該由蘇軍占領。但是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還是越界侵入了東德:耶拿和蔡司公司的工廠所在地德勒斯登(Dresden)。在巴頓將軍脅迫下,以「協助」為名,把一些技術人員和設備,並且在最快的速度下,連夜徹走,移轉到自己屬地——西德。於是原屬東德耶拿的126名科學家與工程師,被掠奪至上科亨(Oberkochen,位於德國西南部)和Braunschweig等德西美國佔領區。[3]同時也把卡爾·蔡司基金會移到德西美國佔領區的斯圖加特(Stuttgart),成立Carl Zeiss AG。此蔡司即為目前我們所熟知的藍色標籤Carl Zeiss AG。
當蘇聯軍隊接收耶拿時,只剩空蕩蕩的廠房和一些美軍帶不走的一流光學玻璃和生產機具。蘇聯就以戰爭賠償為理由,把這些剩下的資源掠奪運回蘇聯、烏克蘭、基輔。蘇聯抵達耶拿後,立刻查封蔡司廠所有機器以為戰爭補償物資,並將一部份留下來的科學家用飛機運回俄國為俄國光學工業效命數年之久。
雖然被美、蘇兩國掠奪一空,但是耶拿和德勒斯登畢竟身為光學器材生產重鎮已長達近一世紀,很快地,當地留下的技術人員重新在東德耶拿恢復了蔡司公司工廠,稱為卡爾·蔡司·耶拿人民企業(VEB Carl Zeiss Jena),以和西德的Carl Zeiss AG區別。
在分裂的早期,兩家蔡司公司依然進行著密切的合作,共同研發產品。直到1953年,東德政府宣布禁止兩家公司再進行任何合作,蔡司·耶拿甚至失去了出口權,改由德意志國內外貿易部(DIA, Deutscher Innen und Außenhandel)代理[4],兩德蔡司徹底分裂。
西德的蔡司AG在徹底分裂後旋即重新註冊了Carl Zeiss的商標,以防止東德的公司使用。雙方的商標糾紛一直持續到1971年。當年雙方簽訂了一份協議,約定了雙方的商標。蔡司·耶拿將使用過去的經典蔡司商標,而蔡司AG則使用放置在藍色方框中的帶稜角ZEISS商標。
在產品上,西德的蔡司AG產能較小。東德的蔡司·耶拿比較專注於望遠鏡和相機,產量和規模一直較蔡司AG大。1965年,蔡司·耶拿成為企業集團。
重新合併至現今
1989年兩德合併。原本東德最大的企業之一蔡司·耶拿陷入困境。1991年,蔡司·耶拿集團旗下部份企業合併入西德蔡司AG。而原來東德蔡司的技術大多被繼承和保留,品牌則被廢棄或出售。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Carl Zeiss AG在德勒斯登及周邊地區的公司盡力發展一些新的技術。
產品
望遠鏡
蔡司在19世紀時期就一直生產性能優秀的望遠鏡。兩次大戰期間蔡司一直為德國軍方提供軍用望遠鏡和測距儀。戰後,西德蔡司生產的望遠鏡多用在民用上。東德生產的望遠鏡多用作軍用,並且授權給蘇聯和中國的廠家生產。
1897年蔡司生產出了第一支天文望遠鏡。1920年代,蔡司加入了當時的反射望遠鏡風潮中,開始生產大型天文望遠鏡。較有名的有德國漢堡天文台的1米口徑望遠鏡。
德國分裂後,東德的蔡司·耶拿一直生產中型的折射望遠鏡。西德的蔡司AG則在1960年代才在政府支持下重新開始生產大型天文望遠鏡。1971年蔡司生產出第一台數位化天文望遠鏡,口徑1.23米。
義大利國家光學天文台和歐洲南方天文台也使用蔡司生產的望遠鏡。[5]
蔡司也設計和生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鏡頭。
相機
康泰時
蔡司於1932年開始生產康泰時(Contax)品牌的連動測距式相機。兩德分離後,西德的蔡司AG繼續生產康泰時品牌的連動測距式相機,而東德的蔡司·耶拿則將此品牌使用在單眼相機上。
西德的康泰時相機停產於1961年,東德後來把這個品牌改名為潘太康(Pentacon)。
1971年,西德的蔡司AG將康泰時品牌授權給日本的京瓷(Kyocera)的八洲光學 (Yashica)。京瓷基於自身既有的技術,更發展出Contax 645 / Contax / Yashica Mount(C/Y接環) / N Mount(N接環) / G Mount(G接環)等各種不同的接環系統,之後更推出全世界第一台135底片的全片幅數位單反Contax N Digital。
2004年,京瓷集團宣布縮減數位相機業務,並與2005年9月再度終止康泰時的業務。
潘太康
潘太康(Pentacon)是屬於東德蔡司·耶拿VEB Carl Zeis Jena的單眼相機品牌。
東德的蔡司·耶拿在1946年發明出使用五稜鏡取景的康泰時單眼相機Contax S,並在1949年萊比錫春季展覽會上發布,確定出現代單眼相機的基本結構。然而,東德造的康泰時相機在西德和西柏林的銷售遇到了麻煩,因為西德的蔡司AG已經在西德註冊了Contax的商標,而1950年蔡司·耶拿旗下的VEB Zeiss Ikon在西德註冊Zeiss·Ikon和Contax商標都以失敗告終,因此蔡司·耶拿不得不發展新的品牌來應付對西方的銷售。
1952年5月25日,蔡司·耶拿申請註冊了Pentax(PENtaprism conTAX 賓得)商標,又在同年10月16日申請註冊了Pentacon(PENTAprism CONtax潘太康)商標。其中Pentaprism Contax是"有五稜鏡的康泰時相機"之意,以於西德生產的腰平取景的康泰時單反和康泰時連動測距式相機相區別。潘太康相機於1953年開始在西德販賣。而使用過去康泰時商標的同款相機則繼續在東德和蘇聯銷售。
東德為潘太康相機生產的鏡頭,皆標示著Carl Zeiss Jena(有些還加標DDR),相當容易分辨。並自成一套M42接環系統的相機,與另一套Pentacon Six(P6)的中片幅系統。
Pentax商標在1957年就被賣給日本的旭日光學。[6]而潘太康的相機工廠在蔡司合併的過程中被破產清算。並於1991年6月30日停止生產。品牌則被賣給施奈德集團。現在的潘太康相機和鏡頭都是由韓國代工。
蔡司·伊康
1926年,蔡司合併了四家德國的相機製造廠,成立了蔡司·伊康股份公司(Zeiss Ikon AG)。蔡司伊康早期生產康泰時相機。德國分裂後成為Carl Zeiss AG的子公司。1969年又和福倫達合併。
2004年,蔡司宣布以蔡司·伊康為品牌推出膠片連動測距式相機,使用徠卡M接環。並隨後推出了一系列對應的鏡頭。這款相機由日本的代工廠生產。
伊康(Ikon)是Ica和Contessa-Nettel兩個單詞的合寫。
鏡頭
蔡司公司曾經主導過一系列鏡頭設計,包括有名的Planar、Tessar和Sonnar。東德的蔡司·耶拿(VEB Carl Zeiss Jena)在交換鏡頭時代專注於生產為了潘太康相機使用的M42接環鏡頭。西德的蔡司AG(Carl Zeiss AG)曾經在50年代發展過自己的叉刀式接環系統[7],但隨著康泰時相機的停產而消失。現在的蔡司接環由合作的日本Cosina所主導,故沒有一套完整的接環(mount)與機身(body)。以西德蔡司Carl Zeiss AG為名的產品,電子技術皆由日本方面研發。西德的Carl Zeiss AG部分最多只有做到測光,連自動對焦的技術,皆由日本的京瓷集團以及旗下的八洲光學以及索尼公司發展。Carl Zeiss AG並沒有掌握到這些技術。
由於和日本廠商的合作,Carl Zeiss AG的工廠僅生產一部分徠卡和哈蘇接環的鏡頭和新機樣機。其他幾乎都由日本的COSINA設計製造。
鏡頭設計
從二十世紀初以來,到二次大戰分裂之前,蔡司發展了幾種鏡頭設計(從廣角至望遠排列):
- Distagon:為逆焦式的廣角鏡頭設計,主用於18mm至35mm,特色是變形輕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 Biogon:為對稱式設計,專用於連動測距式(RangeFinder)相機,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顯。
- Hologon:專用於連動測距式相機的超廣角鏡頭,採對稱式設計,可以拍攝岀幾乎為0%變形率的影像,但與Biogon相比有更嚴重的邊緣失光,鏡頭製作難度極高。
- Tessar:「天塞鏡頭」,為標準的鏡頭設計,主要以四片三組鏡片構成,特點是低變形且輕薄。
- Planar:「普拉納結構」,標准廣角到135mm中望遠的鏡頭設計,是4組6片的完全對稱雙高斯結構,起初只有f/4.5。日後經過英國泰勒公司的改良,如今主流的Planar鏡頭光圈已達到f/1.4;也曾經應阿波羅計畫所需,特別製作50mm f/0.7[8]。Planar的特點是色差修正完善,對稱設計,變形極低。Planer為保羅·儒道夫於1896年所設計。
- Sonnar:中國大陸音譯為「索納」,為中望遠(135mm)至望遠(250mm)的設計,特色是無球面像差,失光極微,變形低至肉眼無法辨識,但色散須以APO修正。為1931年蔡司光學設計家路德維希·雅可布·貝爾特勒發明。Vario-Sonnar為衍生自Sonnar的可變焦設計。
- Tele-Tessar:為衍生自Tessar的超望遠(250mm以上)設計,特色是無球面像差、變型極低、失光極輕微且鏡片組成極少,最低鏡頭數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鏡片。
- Mirotar:為超望遠的反射鏡頭。有一般攝影用的500mm f/8以及太空用的500mm f/4.5與1000mm f/5.6。
- Super Achromat:為目前消色差能力最好的鏡頭設計,只用於哈蘇相機(Hasselblad)。
- Mutar:1.4x,1.7x加倍鏡,目前只用於索尼的數位攝影機。
- Mutargon:減倍鏡(又稱廣角鏡),目前只用於索尼的數位攝影機。
- T*鍍膜:為多層式防反光鍍膜,為蔡司與祿萊(Rollei)所合作開發。
ZM系列
ZM系列鏡頭M接環適用於M Mount旁軸相機,例如柯尼卡公司的Hexar RF(使用Leica M接環)、Cosina Voigtländer Bessa RxM/RxA系列(使用VM接環)、Rollei(祿萊)35RF、愛普生公司的數位相機RD1(機身基於Cosina Voigtländer Bessa)、徠卡M系列。目前除了Distagon T* 1:2.8 15 mm由德國製作,其他均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作。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15 mm
- Carl Zeiss Biogon T* 1:2.8 21 mm
- Carl Zeiss C Biogon T* 1:4.5 21 mm
- Carl Zeiss Biogon T* 1:2.8 25 mm
- Carl Zeiss Biogon T* 1:2.8 28 mm
- Carl Zeiss Biogon T* 1:2.0 35 mm
- Carl Zeiss C Biogon T* 1:2.8 35 mm
- Carl Zeiss Planar T* 1:2.0 50 mm
- Carl Zeiss C Sonnar T* 1:1.5 50 mm
("C"代表"緊湊compact"和"經典") - Carl Zeiss Sonnar T* 1:2.0 85 mm
ZA系列
ZA系列鏡頭,是由索尼公司推出的自動對焦單反/微單鏡頭。其中A卡口的ZA鏡頭與機身訊號和以前Minolta Dynax一樣,擁有八個電子觸點、ROM-IC、以及完全相同的電子信號,根據JP2007264381A專利字號,ZA由當年Minolta團隊設計製造,在Touit系列上市前,是第一款可自動對焦的鏡頭。包括:
- Sony α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4 mm ZA SSM [SAL-24F2Z]
- Sony α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ZA SSM [SAL-50F14Z]
- Sony α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A [SAL-85F14Z]
- Sony α Carl Zeiss Sonnar T* 1:1.8 135 mm ZA [SAL-135F18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DT 1:3.5-1:4.5 16-80 mm ZA [SAL-1680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1:2.8 24-70 mm ZA SSM [SAL-2470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1:2.8 16-35 mm ZA SSM [SAL-1635Z]
- Sony α Carl Zeiss Sonnar T* E 24 mm F1.8 ZA [SEL24F18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E 16-70mm F4 ZA OSS [SEL1670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 [SEL2470Z]
-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 [SEL1635Z]
- Sony α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SEL35F28Z]
- Sony α Carl Zeiss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SEL55F18Z]
- Sony α Carl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SEL35F14Z]
- Sony α Carl Zeiss Planar T* FE 50mm F1.4 ZA [SEL50F14Z]
ZF系列
ZF系列是自Contax的RTS接環,改裝為尼康的F接環,與AI-S相容,無電子訊號,手動對焦。在光學結構上與Contax的RTS系列、ZK系列、ZS系列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ZF-I系列鏡頭能夠勝任工業上頻繁的使用,而ZF-IR系列則設計用於紅外線。2009年11月16日,Carl Zeiss最新發布了帶CPU的ZF.2系列鏡頭。
鏡頭名稱 | ZF.2版 發布時間 |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15 mm | 2012年3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1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18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25 mm | 2011年10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8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1.4 35 mm | 2010年9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35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APO Distagon T* Otus 1:1.4 55mm | 2013年10月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APO Planar T* Otus 1:1.4 85mm | 2014年9月 |
Carl Zeiss APO Sonnar T* 1:2.0 135 mm | 2012年9月 |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50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100 mm | 2009年11月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ZF-I |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8 mm ZF-I |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35 mm ZF-I |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ZF-IR |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F-IR |
ZK系列
ZK系列是自Contax的RTS接環,改裝為賓得的K接環,無電子訊號,手動對焦。在光學結構上與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S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蔡司已於2010年宣佈停止生產此系列之鏡頭。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35 mm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50 mm
-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100 mm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28 mm
ZS系列
ZS系列是自Contax的RTS接環,改裝為M42鏡頭接環(Pentacon/Practica/Pentax Screw Mount)。為相同的無電子訊號,手動對焦鏡頭。在光學結構上與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K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E系列
ZE系列是自Contax的RTS接環,改裝為Canon的EOS接環。因為EOS接環為全電子結構,故這系列多了電子訊號接點,但仍為手動對焦。在光學結構上與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S和ZK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也是Contax首度為他廠製做電子接點的鏡頭。現在鏡頭包括:
- Distagon T* 3,5/18
- Distagon T* 2,8/21
- Distagon T* 2/28
- Distagon T* 2/35
- Planar T* 1,4/50
- Planar T* 1,4/85
- Makro-Planar T* 2/50
- Makro-Planar T* 2/100
Touit鏡頭
Touit是Zeiss 為APS-C幅面的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生產的兼容鏡頭,具有索尼E接環及富士X接口,可以實現自動對焦功能。並非由蔡司生產,而是由不具名的日本公司設計製造[9]
目前有三枚鏡頭
- Touit Distagon T✻ 12mm ƒ/2.8
- Touit Planar T✻ 32mm ƒ/1.8
- Touit Makro Planar T✻ 50mm ƒ/2.8
Loxia鏡頭
Loxia是為全畫幅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設計的鏡頭,目前僅有索尼FE接口,沒有自動對焦功能,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
目前有四枚鏡頭
- Loxia 2.8/21
- Loxia 2/35
- Loxia 2/50
- Loxia 2.4/85
Batis鏡頭
Batis是為全畫幅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設計的鏡頭,目前僅有索尼FE接口,可以實現自動對焦,由日本的Cosina公司製造。。
目前有五枚鏡頭
- Batis 2/25
- Batis 1.8/85
- Batis 2.8/18
- Batis 2.8/135
- Basis 2/40 CF
超級旋轉鏡頭
為Kodak 135型底片所設計的移軸鏡頭。支援的接環包括:佳能的EOS、尼康的F、Sony/柯美的α接環,其它接環的支援尚在考慮中。只能通過手動對焦,沒有電子觸點,全數由烏克蘭的Hartblei公司設計製造。[10]
-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Distagon T* IF 1:4.0 40 mm
-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Planar T* 1:2.8 80 mm
-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4.0 120 mm
對外合作
蔡司將技術授權給第三方公司製造,主要品牌包括:哈蘇(Hasselblad),祿萊(Rollei),八洲光學(Yashica),索尼(Sony),羅技(Logitech)和阿爾帕(Alpa)。 其中最有名的康泰時(Contax)35毫米相機,直到2005年停產前,都是由八洲光學和京瓷(Kyocera)生產。
蔡司本身也很少生產消費級相機鏡頭,多是向日本的代工商提供光學和機械的設計在當地生產,並安裝上日本設計的電子模塊和相機接環。
2005年4月27日,蔡司公司宣布與諾基亞(Nokia)公司在相機移動電話市場,給予商標的使用權。第一款出現了這種合作的產品是諾基亞N90。
2020年12月,蔡司公司與Vivo雙方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成立 Vivo ZEISS Imaging Lab 聯合影像實驗室,目的打造 Vivo 旗艦手機的創新成像技術;後續也將舉辦 Vivo ZEISS Master Photography 攝影活動,推廣雙方共同設計的成像系統。首部旗艦手機Vivo X60系列搭載與蔡司聯合研發的影像系統[11]。
成就
太空計劃
1962年10月3日,美國太空人瓦爾特·施艾拉在第一次水星計劃-大力神8號任務中首次攜帶了一台帶有蔡司Planar 80mm鏡頭的改裝款哈蘇500c相機進入太空。[12]
蔡司一直為美國早期的月球探測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提供光學元件,包括為月球環繞任務設計的大光圈鏡頭,和登月時使用的哈蘇接環鏡頭。一共有12顆阿波羅計劃使用的蔡司鏡頭被留在月球上。[12]
直到1980年代被更便宜好用的日本相機尼康取代之前,哈蘇相機+蔡司鏡頭的組合一直是NASA拍攝太空任務的專用相機。蔡司也為NASA專門生產過一款太空用相機Contax 137 MD NASA。
參考資料
- ^ 1.0 1.1 Carl Zeiss公司歷史
- ^ Wirtschaftsdaten der ZEISS Gruppe. www.zeiss.de. [29 November 2017].
- ^ [1]
- ^ Welcome to Carl Zeiss Far East Co., Ltd.百年蔡司
- ^ 蔡司天文望遠鏡發展簡史
- ^ Pentax Original
- ^ 蔡司依康35mm單眼相機照相機雜誌2005年第9期
- ^ 最大光圈鏡頭:F0.7的神器-新浪科技
- ^ Touit頭鏡FAQ.
- ^ Hartblei Company.
- ^ Vivo X60 and Vivo X60 Pro with Exynos 1080 and Zeiss lenses launched in China. xda-developers. 2020-12-29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美國英語).
- ^ 12.0 12.1 誰跟NASA上過太空航天用單眼相機趣談騰訊網
外部連結
- (英文)Carl Zeiss biographies
- (德文)卡爾·蔡司官方網站
- (英文)Zeiss and HFT
- (英文)History of the Zeiss Prak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