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隋朝時設置的州。
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東)。轄境相當今四川省綿陽、江油、安縣等市縣地。大業初年,改為金山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為綿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巴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綿州。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下轄八縣:巴西縣、昌明縣、魏城縣、羅江縣、神泉縣、鹽泉縣、龍安縣、西昌縣。
宋、元轄境略有變化。宋朝時屬成都府路,元朝時屬潼川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巴西縣入本州。明朝時屬成都府。清朝時,綿州境相當今綿陽、安縣、北川、綿竹、梓潼、德陽市縣地。雍正五年(1727年),升為綿州直隸州。1913年廢,改為綿陽縣。盛產井鹽和絲綿織物。
行政區劃
唐朝
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巴西縣 | 綿陽市東涪江東岸開元場 | 望。南六里有廣濟陂,引渠溉田百餘頃,垂拱四年,長史樊思孝、令夏侯奭因故渠開;有富樂山;有金,有銀,有鐵,有鹽。 | |
昌明縣 | 江油市彰明鎮 | 緊。本昌隆縣,武德三年析置顯武縣和文義縣。貞觀元年省文義縣,神龍元年更顯武縣曰興聖縣,先天元年更昌隆縣曰昌明縣,開元二年省興聖縣入焉。尋又析巴西縣、涪城縣、萬安縣地復置興聖,二十七年省,地還故屬。有北芒山;有鹽,有鐵。 | |
魏城縣 | 綿陽市東北魏城鎮 | 上。北五里有洛水堰,貞觀六年引安西水入縣,民甚利之;有鐵,有鹽。 | |
羅江縣 | 德陽市東北五十里羅江鎮 | 中。本萬安縣,天寶元年更名。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永徽五年,令白大信置;北十四里有楊村堰,引折腳堰水溉田,貞元二十一年,令韋德築;有白馬關;有鹽。 | |
神泉縣 | 綿陽市安州區南五十里塔水鎮 | 上。北二十里有折腳堰,引水溉田,貞觀元年開;有鐵。 | |
鹽泉縣 | 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 | 中。武德三年析魏城縣置。有鐵。 | |
龍安縣 | 綿陽市安州區安昌鎮 | 上。本金山縣,武德三年更名。有松嶺關,開元十八年廢;東南二十三里有雲門堰,決茶川水溉田,貞觀元年築。 | |
西昌縣 | 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 | 中。原為隋朝金山縣,武德七年省;永淳元年以隋朝益昌縣地置。有鐵。 | |
涪城縣 | 三台縣西北六十里花園鎮 | 大曆十三年改屬梓州 | |
文義縣 | 江油市小溪壩鎮 | 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省入昌隆縣 | |
顯武縣 | 江油市九嶺鄉 | 武德三年置,神龍元年改為興聖縣,開元二年省 | |
興聖縣 | 綿陽市涪城區玉皇鎮 | 開元二年置,開元二十七年省 | |
唐朝綿州刺史
- 張道源(武德年間)
- 韋澄(武德年間)
- 劉德威(633年—634年)
- 鄭筠(貞觀年間)
- 王璋(貞觀年間)
- 李素立(貞觀末年—永徽初年)
- 李貞(顯慶年間)
- 杜善賢(唐高宗時)
- 白大威(武周時)
- 唐啟心(武周時)
- 畢重華(武周時)
- 崔融(700年)
- 劉文昭(武周時)
- 王希儁(唐中宗時)
- 孫何師(景雲年間)
- 鍾紹京(開元初期)
- 薛光(開元前期)
- 陶禹(727年—728年)
- 韋元晟(開元年間)
- 皇甫恂(開元年間)
- 崔慎先(開元年間)
- 王祥(開元年間)
- 薛繪(開元年間)
- 巴西郡太守
- 李奐(761年)
- 嚴武(761年)
- 楊愷(唐肅宗、唐代宗時)
- 杜濟(762年)
- 竇某(763年)
- 喬琳(大曆年間)
- 王鋌(大曆年間)
- 李漸(大曆年間)
- 任朏(貞元年間)
- 郭彥(貞元、元和年間)
- 陶鍠(807年—808年)
- 韋弘景(814年—816年)
- 韋洪皋(817年)
- 樊宗師(821年)
- 李駢(大和初年)
- 鄭綽(831年)
- 裴休(843年)
- 李正卿(844年)
- 王叔政(會昌末年)
- 於興宗(853年—854年)
- 劉璐(858年前後)
- 蕭某(864年—865年)
- 薛逢(865年—866年)
- 皇甫鏞(877年之前)
- 高柷(中和、光啟年間)
- 楊守厚(891年—895年)
- 李彥徽(896年)
- 王宗佶(乾寧年間)
- 王宗播(唐末)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清朝四川省行政區劃 | | 7道 | 府十五,直隸州九,直隸廳三,州十一,廳十一,縣百十八 | | 成緜龍茂道 | 成都府(州三,縣十三) | 成都府:衝,繁,難。明,府。成緜龍茂道治所。光緒三十四年裁總督。布政使、提學使、提法使、鹽運使,巡警道、勸業道,將軍、副都統、提督駐。舊領州六,縣二十五。順治十六年,省羅江入德陽,省彰明入緜。康熙元年,省崇寧入郫,省彭入新繁。九年,省華陽入成都。雍正六年,復設華陽,升緜、茂二州及資縣並為直隸州,以德陽、緜竹、安隸緜,汶川、保隸茂,資陽、仁壽、井研隸資,又省威入保。六年,復設崇寧、雙流、彭、彰明四縣屬府。七年,以彰明改屬龍安。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縣 | 華陽縣 | 雙流縣 | 溫江縣 | 新繁縣 | 金堂縣 | 新都縣 | 郫縣 | 灌縣 | 彭縣 | 崇寧縣 | 簡州 | 崇慶州 | 新津縣 | 漢州 | 什邡縣 | | 龍安府(縣四) | 龍安府:繁。隸成緜龍茂道。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縣三。雍正九年,改緜州之彰明來隸。領縣四,土司一。 平武縣 | 江油縣 | 石泉縣 | 彰明縣 | | 綿州直隸州(縣五) | 綿州直隸州:衝,繁,難。舊隸成緜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緜竹、德陽、安及保寧之梓潼來隸,並設彰明、羅江二縣,尋改彰明屬龍安府。乾隆三十五年,移州治羅江,省羅江縣。嘉慶六年,還舊治,復設羅江。領縣五。 德陽縣 | 安縣 | 緜竹縣 | 梓潼縣 | 羅江縣 | | 茂州直隸州(縣一) | 茂州直隸州:中。原隸成緜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汶川及保縣來隸。嘉慶六年,省保縣入雜谷廳。領縣一,土司六。 汶川縣 | | 松潘直隸廳 | 松潘直隸廳:要,衝,繁,難。舊隸成緜龍茂道。明,松潘衞,隸四川都司。順治初,仍明制為衛,屬龍安府。雍正九年,裁衛置廳。乾隆二十五年,升直隸廳。舊隸成緜龍茂道。 | | 理番直隸廳 | 理番直隸廳:難。舊隸成緜龍茂道。明,雜谷安撫司,屬茂州。順治初,仍明制。乾隆十七年改廳,駐理番同知。二十五年,升直隸廳。嘉慶六年,以茂州屬之保縣入之。領土司四。 | | 附懋功屯務廳 | 懋功屯務廳:大小金川土司地。順治七年,小金川歸附。康熙六年,大金川歸附。雍正元年,授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分置美諾、阿爾古兩廳。四十四年,併阿爾古入美諾。四十八年,改懋功廳,駐同知,理五屯事務。領屯五,土司二。 | | | 川東道 | | 重慶府:衝,繁,難。川東道治所。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州三,縣十七。康熙元年,省銅梁、安居入合州,省璧山入永川,省武隆入涪州。八年,省定遠入合州。六十年,復置銅梁,以安居併入。雍正六年,復置大足、璧山、定遠三縣。十三年,升忠州為直隸州,酆都、墊江屬之。析黔江、彭水二縣置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改隸酉陽直隸州。二十九年,以巴縣江北鎮置江北廳。領廳一,州二,縣十一。 巴縣 | 江津縣 | 長壽縣 | 永川縣 | 榮昌縣 | 綦江縣 | 南川縣 | 合州 | 涪州 | 銅梁縣 | 大足縣 | 壁山縣 | 定遠縣 | 江北廳 | | | 夔州府:要,衝,繁,難。隸川東道。明,府。順治初,沿明制,領州一,縣十二。康熙六年,省大寧入奉節。七年,省新寧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雍正六年,升達州為直隸州,以東鄉、太平二縣往隸。七年,復置大寧、新寧二縣。旋改新寧隸達州,改梁山隸忠州。乾隆元年,改建始隸湖北施南府。領縣六。 奉節縣 | 巫山縣 | 雲陽縣 | 萬縣 | 開縣 | 大寧縣 | | | 綏定府:繁,疲,難。隸川東道。明,達州。順治初,因明制,為夔州府屬之達州。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夔州之東鄉、太平、新寧三縣來屬。嘉慶七年升府,改名綏定,並於州地置達縣,升太平為直隸廳。十九年,以順慶府屬之大竹、渠二縣來隸。道光九年,移太平同知駐城口,改名城口廳,太平廳還為縣,均仍隸府。領廳一,縣六。 達縣 | 東鄉縣 | 新寧縣 | 渠縣 | 大竹縣 | 太平縣 | 城口廳 | | | 忠州直隸州:繁,難。隸川東道。明,重慶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以重慶之酆都、墊江及夔州之梁山來隸。領縣三。 酆都縣 | 墊江縣 | 梁山縣 | | | 酉陽直隸州:繁,難。隸川東道。明,酉陽宣慰司。屬重慶府。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改重慶屬之黔江、彭水二縣置黔彭直隸廳。十三年,又改平茶長官司為秀山縣,屬廳。乾隆元年,廢廳,改為酉陽直隸州,以黔、彭、秀三縣來隸。領縣三。 秀山縣 | 黔江縣 | 彭水縣 | | | 石砫直隸廳:簡。隸川東道。明,宣慰司,屬夔州府。順治十六年歸附,仍明制,授宣慰司,屬夔州府。乾隆二十七年,升為直隸廳。 | | | 川北道 | | 保寧府:中,衝,繁。川北道治所。川北鎮總兵駐。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州二,縣八。雍正五年,改梓潼屬緜州直隸州。西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廣七百一十里,袤六百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九分。京師偏西十度五十分。領州二,縣七。 閬中縣 | 蒼溪縣 | 南部縣 | 廣元縣 | 昭化縣 | 巴州 | 通江縣 | 南江縣 | 劍州 | | | | | | | | | 永寧道 | | 敘州府:要,衝,繁,難。隸永寧道。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縣十。旋改高州為高縣。雍正六年,改貴州永寧縣來屬,又裁馬湖府,以所轄屏山來隸。八年,復以永寧往屬敘永廳。乾隆二十六年,置雷波廳。二十九年,置馬邊廳。領廳二,縣十一,土司四。 宜賓縣 | 慶符縣 | 富順縣 | 南溪縣 | 長寧縣 | 高縣 | 筠連縣 | 珙縣 | 興文縣 | 隆昌縣 | 屏山縣 | 馬邊廳 | 雷波廳 | | | 資州直隸州:繁,難。隸川南永寧道。明,資縣。順治初,仍明制,為資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仁壽、井研、資陽、內江來屬。領縣四。 資陽縣 | 內江縣 | 仁壽縣 | 井研縣 | | | 瀘州直隸州:要,衝,繁,難。川南永寧道治所。明,州。光緒三十四年,析九姓鄉隸永寧州。領縣三。 納溪縣 | 合江縣 | 江安縣 | | | 永寧直隸州:要,衝,繁,難。隸川南永寧道。明,敘州府。敘永同知及貴州都司永寧衞轄地。順治初,仍明制,置同知,隸敘州府。析永寧衞隸貴州威寧府。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雍正五年,廳地併入縣,改屬敘州府。八年,復設同知。乾隆元年,升為敘永直隸廳,以永寧縣來屬。光緒三十三年,以永寧移治古藺。三十四年,改廳曰永寧直隸州,改縣曰古藺,並析瀘州之瀘衞,分州地曰九姓鄉,置古宋縣屬焉。領縣二。 古藺縣 | 古宋縣 | | | 建昌道 | | 寧遠府:要,衝,繁,難。隸建昌道。建昌鎮總兵駐。明,建昌衞。順治初,因明制為衛。雍正六年改府,以會理州來屬,並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越巂一廳隸之。宣統元年,增置鹽邊廳。二年,又置昭覺縣。領廳二,州一,縣四,土司十一。 西昌縣 | 冕寧縣 | 鹽源縣 | 昭覺縣 | 會理州 | 鹽邊廳 | 越巂廳 | | | 雅州府:衝,繁,難。建昌道治所。明,雅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縣三。雍正七年升府,撫民同知駐靖西關地,在哲孟雄之北,為亞東出入要路。有商埠。以其地增置雅安縣。改天全土司為天全州,改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為打箭鑪廳。八年,改黎大所為清溪縣。均屬府。光緒三十年,升打箭鑪為直隸廳。三十四年升康定府。領州一,縣五,土司一。 雅安縣 | 名山縣 | 榮經縣 | 蘆山縣 | 天全州 | 清溪縣 | | | | | | 邛州直隸州:中,衝,繁。隸建昌道。明,州。領縣二。 大邑縣 | 蒲江縣 | | | 眉州直隸州:衝,繁。隸建昌道。明,州。康熙初,彭山、青神二縣先後省入州。雍正六年復置,仍隸州。領縣三。 丹稜縣 | 彭山縣 | 青神縣 | | | 康安道 | | 康定府:要。隸康安道。明, 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康熙初,明宣慰司以地歸附。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來治,置 打箭鑪廳,仍隸雅州府。光緒三十年,升 打箭鑪直隸廳。三十四年升府,改名康定,隸康安道,升 裡化縣為裡化廳,並以河口、稻成二縣同隸府。宣統三年,舊隸打箭鑪之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各土司,全體改流,先後分別設治,並先各就其地置委員、理事等官。領廳一,縣二。 裡化廳 | 河口縣 | 稻成縣 | | | 巴安府:要。康安道治所。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按察使銜鑪安兵備兼分巡道駐。巴塘宣撫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三年置 巴安縣。三十四年升府,並置三壩廳,鹽井、定鄉二縣隸之。領廳一,縣二。 三壩廳 | 鹽井縣 | 定鄉縣 | | | 邊北道 | | 登科府:要。德爾格忒宣慰司地。邊北道治所。宣統元年改流,析其地為五區。於北區設府,仍名登科,並置德化、白玉二州,石渠、同普二縣隸之。領州二,縣二,土司十二。 德化州 | 石渠縣 | 白玉州 | 同普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