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 |
---|---|
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
1851年9月18日創刊號頭版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大報 |
持有者 | 紐約時報公司 |
創辦者 |
亨利·賈維斯·雷蒙德 喬治·瓊斯 |
出版商 | 阿瑟·格瑞格·索爾茲伯格 |
編輯 | 迪恩·巴奎特 |
執行主編 | 周看 |
社評編輯 | 凱薩琳·金斯伯里(代理)[1] |
體育編輯 | 傑森·斯托曼[2] |
攝影編輯 | 米歇爾·麥克納利 |
作者群 | 1,300名新聞部門人員(2016年) |
創刊日 | 1851年9月18日(最初為《紐約每日時報》) |
政治立場 | 自由主義 |
總部 | 美國紐約市第八大道620號紐約時報大廈 |
發行量 | |
ISSN | 0362-4331 |
OCLC 編號 | 1645522 |
售價 |
|
網站 |
《紐約時報》(英語:The New York Times,簡寫為NYT或NY Times),有時也被稱為《時報》(The Times,注意和英國《泰晤士報》區分),是一份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報紙,具有全球影響力和讀者群。綽號「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的《紐約時報》在業內一直被視為全國性的「檔案記錄報」。報紙的座右銘「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出現在頭版的左上角。《紐約時報》創辦於1851年,共獲得了130項普立茲獎,比其他任何報紙都多。按發行量計算,它在全球排名第18位,在美國排名第3位。
該報紙隸屬於上市公司紐約時報公司。自1896年以來,該公司一直通過雙層股權結構為索爾茲伯格家族所有[8]。阿瑟·格瑞格·索爾茲伯格和他的父親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分別是報紙的出版者和公司的董事長,是掌管報紙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家族成員[9]。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紐約時報》大大擴展了它的版面和組織,在常規新聞、社論、體育和特寫的基礎上,每周增設各種專題的特別版面。自2008年以來,《紐約時報》已經被組織成以下部分:新聞、社論/觀點專欄/評論、紐約(大都市)、商業、體育、藝術、科學、時尚、家庭、旅行和其他特色。星期日,《紐約時報》還會有《星期日評論》(Sunday Review)(以前是《評論周刊》(Week in Review)[10]、《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1]和《T:紐約時報時尚雜誌》(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12] 作為補充。
《紐約時報》在大多數報紙改為六欄版面之後,幾年來一直保持著大報、整版和八欄版面[13],也是最後一批採用彩色照片的報紙之一,尤其是在頭版[14]。
與《華爾街日報》的保守派旗艦報紙地位相對應,《紐約時報》是美國親自由派的第一大報。
歷史
紐約時報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51年創刊到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接辦,第二階段則一直由奧克斯家族經營。
早期(1851-1896)
雷蒙德時期
創始人亨利·賈維斯·雷蒙德在大學時,就曾為霍勒斯·格里利的報刊投稿,畢業後即成為格里利的首席助手,後來同格里利發生衝突,便離開《紐約論壇報》,另圖發展。
1851年,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分析紐約報界的情況後發現:《紐約太陽報》、《紐約先驅報》、《紐約論壇報》這三大便士報雖然都獲成功,但《太陽報》和《先驅報》的新聞過於刺激,而《論壇報》又過於偏激。於是他決定創辦一份純正、議論平和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導方式。
1851年9月18日,《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刊,售價1便士(相當於2020年的0.31美元)。創刊號試圖解決發行前對其目的和立場的各種猜測[15]:
在我們認為保守主義對公共利益至關重要的所有情況下,我們將是保守派;而在我們看來需要激進處理和激進改革的所有情況下,我們將是激進派。我們不相信社會上的一切都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好的東西我們希望保留和改進;壞的東西則要消滅或改革。
1852年,該報成立了一個西部分部,《加利福尼亞時報》(The Times of California),每當一艘來自紐約的郵輪停靠加利福尼亞時,該報就會到達。然而,一旦加州當地的報紙嶄露頭角,這項努力就失敗了[16]。
1857年9月14日,該報紙正式將其名稱縮短為《紐約時報》(The New-York Times)。1896年12月1日,「New-York」中的連接號被除去[17]。1861年4月21日,《紐約時報》開始出版周日版,以提供對內戰的每日報導。
後雷蒙德時期
雷蒙德去世後,《紐約時報》的發行人由喬治·瓊斯接替。在他主持期間《紐約時報》揭露坦慕尼協會巨額貪污案,轟動一時。
奧克斯家族時代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借了75,000元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當時發行量約為9000份,負債30萬且每周虧損2500多美元。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導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導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雖然當時美西戰爭使得黃色新聞大行其道,但時報發行量依然到達8萬2千餘份。兩年後,《紐約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奧克斯要求出版一份嚴肅、莊重、富有教養的報紙提供給紐約精英階層,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針對黃色新聞的響亮口號:「報紙不該弄髒人們早餐的餐巾」。
1935年5月奧克斯去世後一個月,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採訪範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1960年代,紐約時報參與曝光「五角大樓文件」。1964年,紐約時報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勝訴,確立了言論自由中真實惡意的原則。
《紐約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的第五任掌門人——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2008年12月受到次級房貸風暴和延伸的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出現週轉問題,將總部大樓抵押貸款。2009年1月20日向墨西哥富翁和電信巨頭Carlos Slim Helu借款2.50億。3月9日將新大樓股份作價2.25億出售回租(sale-leaseback agreement)。保留在2019年之前以2.50億買回的權利。
2011年3月,引進新的「付費牆」(paywall)商業模式。
2012年6月28日,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線,旨在向中國讀者介紹《紐約時報》的優秀作品。[18]在開通當日,《紐約時報》經過新浪認證的微博帳號就無法轉發和評論,第二天更被刪除,雖然之後曾經短暫恢復,但最終還是被刪除。[19]而《紐約時報》在騰訊、網易、搜狐的帳號一樣被全部刪除。新浪的帳號在同年10月10日被恢復。
2012年8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前總裁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新任執行總裁。2020年7月22日,紐約時報宣布瑪麗迪斯·K·萊文(Meredith Kopit Levin)將接替湯普森出任其執行長兼總裁;萊文履新的日期為2020年9月8日。
評價
在美國,因紐約時報以及其當中不少的政治評論員被認為偏向自由派,並與民主黨政治人物關係良好,所以招到許多批評。
《紐約時報》的社論則被認為常取較為偏向自由主義的立場。
在政治立場方面,《紐約時報》自1956年的艾森豪總統以來,未曾支持過任何一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該報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2018年1月,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向《紐約時報》頒發自己設立的「2017假新聞獎」[20]。
2021年3月19日,美國前總統雷根提名的保守派聯邦法官勞倫斯·西爾伯曼在一個案件的不同意見書中指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民主黨大報」、主要被用作民主黨的喉舌,並補述《華爾街日報》的新聞版面也有相同傾向。勞倫斯進一步指出這三家報紙被美聯社和全美國多數大報所效仿。勞倫斯認為美國媒體總體而言是由令人震驚的對共和黨的偏見所主導。[21]
爭議
20世紀30年代,《紐約時報》曾因其駐蘇聯記者沃特·杜蘭蒂協助蘇聯當局否認發生烏克蘭大饑荒而備受批評。
2003年5月11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文,承認其下記者傑森·布萊爾多年在新聞報導中造假,並稱此事件為該報152年歷史上的低點。[22][23][24]布萊爾被立刻解僱,《紐約時報》的執行總編和常務總編雙雙引咎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刊文,承認其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報導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誤信。[25]
2014年6月26日,數十名人權行動者在紐約發起一場小規模抗議,從《紐約時報》辦公室前遊行到人權觀察總部門口抗議,抨擊《紐約時報》與人權觀察長期自甘於擔任美國政府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工具,特別是近年來扮演攻擊與抹黑委內瑞拉政府的角色,不譴責美國政府涉入程度不一的2004年海地政變、2009年宏都拉斯軍事政變等侵害人權的重大事件;人權觀察拒絕派員接受抗議者遞交的抗議信[26]。
2018年10月24日,《紐約時報》報導指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打電話時時常被中國間諜監聽,中國外交部隨後嘲諷《紐約時報》的報導是「fake news」(假新聞)在角逐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之後川普本人也稱其為假新聞。[27]
2020年12月,《紐約時報》承認其一個以伊斯蘭國為主題的播客系列「哈里發國」不符合其編輯標準,並退回其獲得的一個皮博迪獎,另一獎項亦被撤回。紐時總編輯迪恩·巴奎特表示事件不是單一記者失誤,而是「一個制度性失誤」[28]。
2021年3月29日,YAHOO新聞提到美國CDC前主任芮斐德在接受CNN專訪時表示,他認為SARS-CoV-2最可能來自武漢實驗室。他表示即便有人不信,科學家最終會找到答案。他還宣稱,COVID-19和一般的自然病毒傳染力不同,似乎在實驗室內獲得增強效果。[29]。同一天的福斯新聞頻道則提到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Josh Rogin批評《紐約時報》,Josh Rogin認為紐時對CDC前主任芮斐德稱病毒來源於武漢實驗室一說的否定是不客觀的,因為此說至今並未被證明不成立。後來紐時更改了標題。海明威女士表示,自從中共阻止世界了解發生了什麼,這一切還沒被揭穿,目前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並非「武漢病毒」,而是美國大技術公司和美國大媒體合謀在病毒及其他重要問題上,阻止公開的自由辯論。」[30]
封鎖
中國大陸
紐約時報的網站在未知時間被中國大陸防火長城屏蔽,湯馬斯·佛里曼在2001年8月和江澤民見面並詢問此事,江澤民表示不知情,時報網站幾天後被解除屏蔽[31]。 網站於2008年10月16日(周四)晚又被防火長城屏蔽[32],本次封鎖於20日被解除[33]。
《紐約時報》中文網自2012年6月28日上線以來至2012年10月26日止,整個網站沒有被中國大陸完全屏蔽,但會對其中一些當局不願意看到的文章進行個別動態封鎖。而在中文網未推出前,英文網站曾不時被完全封鎖。[31]
在中文網上線的前一天,即2012年6月27日,《紐約時報》在中國大陸各個網站開通認證微博,但一天後,其新浪(weibo.com/nytchinese)、網易(t.163.com/nytchinese)、搜狐(nytchinese.t.sohu.com)及騰訊(t.qq.com/nytchinese)均被銷號[34]。
2012年10月26日,中文網刊登了一篇揭露中國領導人家屬累積巨額財富的文章《總理家人的隱秘財富》[35]後,nytimes.com全站的IP位址在中國大陸被完全屏蔽,「.nytimes.com」被防火長城加入URL關鍵字列表。同時,《紐約時報》的新浪微博帳號被強制刪除,用戶在新浪微博搜索「紐約時報」時,系統會提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的信息[36]。
同日,中文網又刊登了一篇文章「《紐約時報》網站在中國大陸遭屏蔽」[37],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另不把《總理家人的隱秘財富》置於頭版。此前,彭博新聞社因報導習近平的財富,網站同樣被完全封鎖。[38]
GreatFire為《紐約時報》在CloudFlare等雲服務供應商上建立了多個鏡像,並在Github上存放了鏡像的網址,以規避防火長城的封鎖。2015年3月,Github及這些雲服務供應商皆遭到分佈式阻斷服務攻擊攻擊。在這些攻擊中,防火長城似乎被用作了武器,將流經它的海量網絡流量中的一部分,指向這些網站,使目標網站過載。北京中央政府的這種做法,既利用也損害了本國的網際網路公司百度,它是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那些攻擊手段似乎劫持了本應流向百度的廣告和分析流量,然後再將那些流量轉移到較小的網站上。巨大的數據流可以起到讓那些網站癱瘓的效果。[39]
2015年7月,《紐約時報》發布了新版本中文手機應用,採用了不同的文章檢索方式,能夠繞過防火牆的封鎖。但在2016年底,時報的中英兩版應用在蘋果公司App Store中國區均遭下架,蘋果公司稱「被告知該應用違反當地法規」。《紐約時報》方面要求蘋果公司重新考慮此決定,向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提出疑問則未得到回應。[40][41]
紐約時報題材作品
- 書籍
- 《Kingdom and power》
- 《The Trust:Private and powerful Family behind the NYT》
-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by David Folkenflik and Participant Media
- 紀錄片
- 同名紀錄片 by Andrew Rossi and Kate Novack
參見
美國其他報紙
參考文獻
- ^ Kathleen Kingsbury.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20-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Jason Stallman – Times Insider. The New York Times. [202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3.0 3.1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0-K (PDF). nypost.com. 2017-02-22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4).
- ^ Victor, Daniel. New York Times Will Offer Employee Buyouts and Eliminate Public Editor Role.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5-31 [2017-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Is The Washington Post closing in on the Times?. Politico. [2017-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 ^ News of the world. The Economist. 2012-03-17 [2017-11-05]. ISSN 0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 ^ Top 10 U.S. Daily Newspapers. Cision.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 ^ Dash, Eric. Mexican Billionaire Invests in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1-19 [2017-11-0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 ^ Levitz, Eric. A. G. Sulzberger Vanquishes His Cousins, Becomes Deputy Publish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2016-10-19 [202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 ^ A Letter to Our Readers About the Sunday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6-18 [2017-01-26].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Silverstein, Jake. Behind the Relaunch of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2-18 [2017-01-26].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 Redesigned T Magazine Franchise to Launch in 2013. investors.nytco.com. [2017-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加拿大英語).
- ^ The New York Times to Change To a 6-Column Format Sept. 7. The New York Times. 1976-06-15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New York Times Timeline 1971–2000.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8).
- ^ A Word about Ourselves. New-York Daily Times. 1851-09-18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 ^ Our Hi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 ^ "It Can Hyphen Here: Why the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Includes a Hyphen" »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log.nyhistory.org (February 13, 2013). Retrieved on July 21, 2013.
- ^ 《纽约时报》开通中文网. 金融時報. 2012-06-28 [201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 ^ 美驻沪总领馆新浪微博被封. 僑報. 2012-07-13 [201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特朗普發「假新聞獎」引爭議 被指縱容獨裁者. 2018-01-18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Celine Castronuovo. Federal judge accuses NY Times, WaPo of being 'Democratic Party broadsheets'. 國會山報. 2021年3月20日 [2021年3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1日) (英語).
- ^ 程曉鴻. 杰森事件冲击《纽约时报》 假新闻羞辱百年媒体. 新浪新聞. 中國新聞周刊. 2003-05-22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中文).
- ^ 惠開. 《纽约时报》假新闻制造者布莱尔的隐秘人生. 新浪. 南方日報. 2003-05-23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3) (中文).
- ^ Times Reporter Who Resigned Leaves Long Trail of Deception. 紐約時報. 2003年5月11日 [2012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19日) (英語).
- ^ The Times and Iraq. 紐約時報. 2004年5月26日 [2004年6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18日) (英語).
- ^ 「人權觀察」遭人權工作者抗議 再思國際政治下的人權話語. [201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 ^ 视频-华春莹怒批《纽约时报》不实报道 特朗普:我同意. 鳳凰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Caliphate: NY Times loses awards for Islamic State podcast over false reporting. BBC. 2020-12-19 [202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風向變了⋯WHO公布新冠病毒報告前夕 美國CNN、CBS爆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 YAHOO新聞. [2021-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WaPo columnist slams NY Times for dismissing ex-CDC director's theory coronavirus came from Wuhan lab. FOXNEWS. [2021-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31.0 31.1 CRAIG S. SMITH. 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前世今生”. 2017-04-01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 ^ China Blocks Access to The Times’s Web Site. 紐約時報. 2008-10-19 [201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英語).
- ^ China Unblocks The Times’s Web Site. 紐約時報. 2008-10-22 [201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英語).
- ^ 纽约时报中文网开通微博仅一天即遭全面封杀. 財經中國. 2012-06-29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 ^ 总理家人的隐秘财富. 紐約時報. 2012-10-26 [201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 ^ 《纽约时报》被屏蔽. 2012-10-26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 ^ 《纽约时报》网站在中国大陆遭屏蔽. 紐約時報. 2012-10-26 [201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7).
- ^ 中国屏蔽彭博社,美促中国尊重新闻自由. VOA. 2012-06-30 [201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1).
- ^ 孟建國. 中国劫持百度广告流量攻击GitHub. 紐約時報. 2015-03-31 [202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 苹果中国区商店下架《纽约时报》新闻应用. 紐約時報. 2017-01-05 [2016-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 ^ Apple yanks New York Times apps in China. CNN. 2017-01-05 [201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延伸閱讀
- Davis, Elmer Holmes.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Times, 1851–1921. The New York Times. 1921.
- Durham, Meenakshi G. 'Vicious assault shakes Texas town': the politics of gender violence in The New York Times' coverage of a schoolgirl's gang rape. Journalism Studies. 2013-02, 14 (1): 1–12 [2020-12-19]. S2CID 141709189. doi:10.1080/1461670X.2012.657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 Knox, Edward C. 'The New York Times' Looks at France. The French Review. 2002-05, 75 (6): 1172–1180 [2020-12-19]. JSTOR 3132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Leff, Laurel. A Tragic 'Fight in the Family': The New York Times, Reform Judaism and the Holocaust. American Jewish History. 2000-03-01, 88 (1): 3–51 [2020-12-19]. ISSN 1086-3141. JSTOR 23886315. S2CID 162283819. doi:10.1353/ajh.2000.0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Schwarz, Daniel R. End Times?: Crises and Turmoil at The New York Times, 1999-2009. Albany: SUNY Press. January 2, 2014 [2020-12-19]. ISBN 978-1438438962. OCLC 8020596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Salisbury, Harrison E. Without Fear or Fav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Its Times (First ed.). New York: Times Books. 1980. ISBN 978-0812908855.
- Taylor, S. J. Stalin's Apologist: Walter Duranty: The New York Times's Man in Moscow (1st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03-29. ISBN 978-0195057003.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英文)
- 紐約時報公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紐約時報中文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Facebook專頁
-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Twitter帳戶
- 網際網路檔案館中紐約時報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來自紐約時報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