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Keynes 1933.jpg
出生 1883年6月5日
 英國英格蘭劍橋郡劍橋
逝世 1946年4月21日(62歲)
 英國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
國籍  英國
配偶 莉迪亞·樂甫歌娃
研究領域 機率論政治經濟學
學派 凱因斯學派
母校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受影響於 亞當·史密斯李嘉圖休謨密爾馬爾薩斯、西爾維奧·格塞爾、摩爾馬歇爾、克努特·維克塞爾、丹尼斯·羅伯特森、米哈爾·卡萊斯基
影響於 庫茲涅茨薩繆爾森希克斯G·L·S·沙克爾維克里加爾布雷斯閔斯基席勒斯蒂格利茨克魯格曼羅賓遜
貢獻 總體經濟學凱因斯經濟學流動偏好消費乘數AD-AS模型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第一代凱因斯男爵(英語: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一般稱作凱因斯(或譯為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

凱因斯一反自18世紀亞當·史密斯以來尊重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預的經濟學思想,他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透過財政貨幣政策來對抗經濟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1]

凱因斯的思想不僅是書本裡的學說,也成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時的有效對策[2],以及構築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繁榮期的政策思維,因而被誇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或譯救世主)」[3]、「戰後繁榮之父」等[2]。一度主宰資本主義的凱因斯思想也成為經濟學理論與學派之一,稱為「凱因斯學派」,並衍生數個支系,其影響力持續至今。

在事業上,凱因斯擔任公職,出任英格蘭銀行董事,並且是數個慈善信託的顧問;他自己也做投資,而且是個成功的投資家,因此凱因斯可謂是理論與應用兼具的經濟學家典範。在生活上,凱因斯是風雅人士,他贊助藝術也做收藏,並且嗜品美酒,尤其是香檳。凱因斯十分善於言辭,雄辯滔滔;其文筆也很出色,由後世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曾被《財星》雜誌譽為「自凱因斯以來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4]」一事可見一斑。1999年《時代》雜誌曾如此追憶凱因斯:「高大[5]、迷人、充滿自信」[6]

生平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於1883年6月5日出生在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他的父親約翰·內維爾·凱因斯自1870年代起於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做特別研究員,之後成為哲學政治經濟學的教授,並著有邏輯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的教科書,後來又被推選為劍橋大學的教務主任(Registrary)。他的母親弗洛朗斯·艾達·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會改革的先驅之一。

他7歲進入珀斯中學,2年後進入聖菲斯學院的預科班。幾年以後他的天才漸漸顯露,於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第一個數學獎。一年後,他考取伊頓公學,並於1899和1900年連續兩次獲數學大獎。他以數學,歷史和英語三項第一的成績畢業。1902年,他成功考取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獎學金;原先攻讀數學,並對哲學有興趣。1921年,凱因斯發表《機率一般理論》(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深入探討機率論的哲學與數學基礎。凱因斯在書中批評了機率論的經典詮釋,認為應該將機率理解為假說與證據的一種邏輯關係,為後來的機率邏輯學派奠定了基礎。知名數學家伯特蘭·羅素讚譽本書」毫無疑問是長久以來關於機率論的一部重要著作,再怎麼稱讚也不為過。」[7]

但後因阿爾弗萊德·馬歇爾的鼓勵而開始研究經濟學。

家庭

1921年凱因斯陷入了對俄國著名芭蕾舞演員莉迪亞·樂甫歌娃的熱戀。兩人在1925年成婚[8],被認為是智慧和美麗的結合。據說兩人的婚姻美滿幸福,[9]但沒有子嗣。

凱因斯和畫家鄧肯·格蘭特

凱因斯可能是名雙性戀[10][11]。早年主要愛慕對象為男性。[8]作為對持開放態度的布盧姆茨伯里派的熱心成員和劍橋使徒。他最為重要的人是畫家鄧肯·格蘭特。兩人自1908年相識後就一直交往甚密直到1920年代,格蘭特都在凱因斯的感情和性生活中扮演著重要地位。另一位是作家立頓·斯特拉其[8]

學說概要

凱因斯可謂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使人們對經濟學政府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因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準的一般理論。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

他的這些思想為政府干涉經濟以擺脫經濟蕭條和防止經濟過熱提供了理論依據,創立了總體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凱因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凱因斯的政策也帶來停滯性通貨膨脹,因此也稱他為「戰後停滯性通膨病之母」。[2]

新凱因斯學派是20世紀50、60、70年代[13]時,部分經濟學家為應對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挑戰而提出的。差異有以下二點:

  • 保羅·薩繆爾森等新凱因斯學派學者把國家干預不只視為為應對經濟危機的應急措施,而當作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主張在蕭條時採用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採用緊縮性政策抑制經濟,以求讓經濟平穩發展。
  • 新凱因斯學派除了凱因斯學派一様重視財政政策外,也主張同時調整貨幣政策,以對經濟的刺激更為有力[14]

新興凱因斯學派是勞倫斯·鮑爾、格里高利·曼昆戴維·羅默、奧利維爾·布蘭查德、喬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倫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展的[14],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性通膨」現象,新凱因斯學派由於無法解釋該現象受到了懷疑,因此經濟學家們提出了新興凱因斯學。主要特色是基於工資粘性和價格粘性展開分析[15],它假設名目工資和產品價格是可以調整的,但是調整速度十分緩慢。

社會活動

凱因斯不但是一個理論家,而且是一個實踐家。他曾經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務部工作,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經濟學講師,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方法》而獲「亞當·史密斯獎」,任《經濟學雜誌》主編,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英國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出席布列敦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二戰後英國百廢待興,凱因斯代表英國政府出訪美國以求得貸款協助重建。欠款至2006年12月31日始還清。

批評

古典經濟學家海耶克和其他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古典自由主義的相關人物,曾對凱因斯主義作出過公開批評。亨利·赫茲利特批評凱因斯在《一般理論》一書中的理論沒有一個是真實而原創的。

與凱因斯的理念相對,約瑟夫·熊彼得認為前者的論點都是錯誤、具有誤導性的,他指出凱因斯的理論僅僅在特殊情況下才能成立。例如,凱因斯假設貨幣的周轉速度是一定的,個人或企業短期內無法加以改變此總體經濟。而熊彼得指出所有現實跡象都與這種假設相反。時至今日所試行的凱因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不管是原始的凱因斯主義還是被弗里德曼修正了的凱因斯主義,都已經被企業和個人的個體經濟擊敗。再例如,凱因斯認為通過操縱幾個簡單的貨幣關鍵因素—政府開支利率信貸量貨幣流通量就可能維持就業水準經濟繁榮穩定的永久性均衡,但熊彼得的認為符號經濟作為主導經濟的出現 ,反而打開了通向專制的大門。另外,熊彼得還將凱因斯所忽略的經濟體系「外面」的「邊緣」的因素「創新」,作為經濟體系真正的核心因素來對待。兩位20世紀最負盛名經濟學家之間的分歧,在經濟原理及政治觀點上皆可見一斑。

主要作品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李宗悌. 英國凱因斯在亞洲復活. 遠見雜誌. 2011年1月, 295 [2014-01-19]. 
  2. ^ 2.0 2.1 2.2 第十八课 罗斯福新政. 高中歷史 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1-18 [2014-01-19] (中文). 
  3. ^ 重溫凱因斯經濟學,揭穿金融體系表象. 經理人. [2014-01-19]. 
  4. ^ 原文:「writes better than any economist since John Maynard Keynes」
  5. ^ 凱因斯身高有6呎6吋,約198公分。
  6. ^ 原文:「tall, charming and self-confident」
  7. ^ Russell, Bertrand. Review: 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 By John Maynard Keynes. Mathematical Gazett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July 1948, 32 (300): 152–159 [A reprint from July 1922 per this index]. JSTOR 3609931. 
  8. ^ 8.0 8.1 8.2 Heilbroner, Robert L. The man who made us all Keynesians.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5-11 [2014-01-18]. 
  9. ^ 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 glbtq. [2008-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10. ^ Sources describing Keynes as bisexual include:
    •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Indo-European Publishing, 2011, see back book cover notes, ISBN 160444116X, 9781604441161
    • Paul Levy, "The Bloomsbury Group",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ed. Milo Keyn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 65, ISBN 052129696X, 9780521296960
    • David Warsh,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Masters and Mavericks of Modern Economics, Simon & Schuster, 2010, p. 3, ISBN 9781451602562
  11. ^ 性別傾向影響偉大經學家的理論建構?凱因斯是同性戀 美國人在意. 臺灣性別人權協會. 
  12. ^ 陳博志. 只用凱因斯政策救不了美國. 看雜誌. 2011年9月, 96 [2011-09-15]. 
  13. ^ The Neoclassical-Keynesian Synthesis.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The New School. [2009-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6-05). 
  14. ^ 14.0 14.1 經濟學派:新凱因斯主義
  15. ^ 經濟自由與經濟干預理論的歷史演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