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

秘魯共和國
秘魯國徽
國徽
格言:"Firme y feliz por la unión"
"從容高興,團結一致"
國歌:"Himno Nacional del Perú"
《秘魯國歌》
國璽
Gran Sello de la República del Perú.svg
Gran Sello del Estado
國璽
秘魯的位置
首都
及最大城市
Flag of Lima.svg 利馬
官方語言a
族群(2013[1]
政府 單一制總統制立憲共和國
• 總統
貝德羅·卡斯蒂略
• 總理
吉多·貝利多
立法機構 共和國國會
獨立(自西班牙
• 宣告獨立
1821年7月28日
1824年12月9日
• 獨立獲承認
1879年8月14日
面積
• 總計
1,285,216平方公里(第20位
• 水域率
0.41%
人口
• 2019年估計
32,868,000(第42名
• 2007年普查
28,220,764
• 密度
23/平方公里
GDPPPP 2016年估計
• 總計
4,098.53億美元[2]第46名
• 人均
13,018美元[2]第94名
GDP(國際匯率) 2016年估計
• 總計
1,802.91億美元[2]第52名
• 人均
5,726美元[2]第84名
吉尼係數  0.433[3](2017年)
 · 第35位
人類發展指數  0.759[4](2018年)
 · 第82位
貨幣 秘魯新索爾PEN
時區 UTC−5秘魯時間
日期格式 日.月.年(公元)
行駛方位 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 +51
ISO 3166碼 PE
網際網路頂級域 .pe
  1. 克丘亞語艾馬拉語及其他原住民語言在其通行地區擁有同等官方地位。

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erú),通稱秘魯注音:ㄅㄧˋ ㄌㄨˇ;拼音:bì lǔ)(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哥倫比亞,東與巴西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魯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西班牙帝國征服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獨立後,秘魯既經歷了政治動盪、財政危機,也有出現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

現在的秘魯是總統制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地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遜盆地熱帶雨林。秘魯是開發中國家人類發展指數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秘魯人口估計為3,200萬,民族包括美洲原住民歐洲人非洲人亞洲人。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和其他印第安土著語言。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詞源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Perú」,而「Perú」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巴拿馬聖米格爾灣附近的地區統治者Birú的名字。[5] 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6]。當法蘭西斯科·皮薩羅繼續向南探索,新發現的地區便被命名為「Birú」或「Perú」。[7] 1529年,西班牙王國在《托雷多條約》給予該名稱合法地位,條約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國為秘魯[8]。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該國被稱為秘魯總督區,獨立後改名秘魯共和國。

漢語官話「秘」字在此讀音為「bì」;粵語仍遵循音譯讀為「bei」;閩南語讀為「pi」陰去。

明代坤輿萬國全圖》稱之為「孛露」。

歷史

證據表明,秘魯在大約公元前11,000年開始有人類的足跡。[9]當地最早出現的複雜社會結構是公元前3,000至1,800年在沿海地區形成的小北史前文明[10]其後又相繼出現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納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奇穆文明莫切文明。在公元15世紀,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國,並維持了一個世紀。該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11]印第安社會建基於農業,使用灌溉梯田等種植法;美洲駝飼養和漁業也十分重要。因為沒有市場或金錢的概念,社群的維繫依賴互惠和再分配等機制。[12]

馬丘比丘,「印加失落的城市」

1532年,法蘭西斯科·皮薩羅帶領的征服者擊敗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西班牙自此開始對當地的統治。10年後,西班牙王國宣布成立秘魯總督區,包含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3]總督福朗西斯科·托雷多於1570年代重組該國,銀礦開採成為主要經濟活動,被奴役的印第安人是主要的勞動力。[14]秘魯的礦藏為西班牙王國帶來收入,也引發了一個伸延遠至歐洲和菲律賓的貿易網絡。[15]但是,到了18世紀,減少中的銀產量以及經濟多樣化大大削減了王國的收入。[16]對此,王國實行波旁改革,增加稅收,分割秘魯總督區。[17]新法例觸發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等人的起義,但他們全都被擊敗。[18]

1821年,荷西·德·聖馬丁宣布獨立

19世紀初期,獨立戰爭在南美洲各地暴發,但秘魯仍是君主主義者的大本營。因為菁英分子在獨立與繼續效忠西班牙王室兩個選項之間發生分化,秘魯的獨立要到荷西·德·聖馬丁西門·玻利瓦發起軍事行動後才成事。[19]共和國成立初期,各地區軍事領袖之間的權力鬥爭導致政局不穩。[20]隨著玻利瓦組建拉丁美洲聯盟的計劃遭遇失敗,秘魯-玻利維亞邦聯成立不久後又告瓦解,秘魯的國家認同也開始建立。[21] 從1840到1860年代,在總統拉蒙·卡斯提亞的統治之下,海鳥糞出口帶動國家收入增加,秘魯隨之穩定發展。[22]但直到1870年代,這些資源逐漸被耗盡,國家嚴重負債,政客的內鬥重新展開。[23]

秘魯在1879年至1883年間發生的太平洋戰爭被智利擊敗,在《安孔條約》和《利馬條約》中割讓阿里卡塔拉帕卡省兩省。保守主義政黨公民黨(Partido Civil)的執政暫緩了秘魯戰後的內部鬥爭,該黨一直維持到獨裁者奧古斯托·B·萊吉納掌權。[24]大蕭條拖垮了萊吉納政權,也引發了新一輪的政局混亂,秘魯人民黨隨之而冒起。[25]在往後的30年,秘魯的政治形勢都圍繞著菁英份子聯合軍人與人民黨的鬥爭發展。[26]

1968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將軍帶領武裝部隊對費南度·貝朗德·泰瑞總統發動政變。貝拉斯科奪權後進行激進的改革以促進發展,但無法獲得廣泛支持。[27] 1975年,貝拉斯科被總理兼陸軍部長法蘭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莫拉萊斯停止了貝拉斯科的改革進程,重新建立民主制度。[28] 1980年代,秘魯面臨巨額外債、高速通貨膨脹、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動以及大範圍政治暴力。[29]阿爾韋托·藤森本名藤森謙也)的統治下,國家開始復甦;但獨裁、貪污和侵犯人權等指控迫使藤森在2000年備受爭議的總統選舉後辭職。[30]藤森時代結束後,秘魯嘗試在打擊貪污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現任總統是馬丁·比斯卡拉[31]

政治

秘魯在聯合國的席位
秘魯總統府(palacio de gobierno del perú jirón de la unión lima perú)
座落於利馬的議會大樓

秘魯是總統制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根據現行憲法,總統同時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任期為5年,不可連任。[32]總統直接委任總理,並會參考總理的意見委任內閣成員。[33]國會實行一院制,由120名議員組成,議員每屆任期為5年。[34]法案可由行政或立法機構提出,經國會通過及總統公布後成為法例。[35]司法機構名義上獨立,[36]但以行政手段干預司法程序的情況在過去十分普遍,至今仍然存在。[37]

秘魯政府經由直接選舉產生,全國18至70歲的公民必須投票。[38]在2006年舉行的選舉中,秘魯人民黨總統候選人阿蘭·加西亞在第二輪投票中以52.6%的得票率擊敗得票率為47.4%的為秘魯而聯合黨候選人奧利安塔·烏馬拉[39]國會席位分配目前如下:秘魯人民黨36席、秘魯民族主義黨23席、為秘魯而聯合黨19席、國家黨15席、爭取未來聯盟13席、國會聯盟9席、民主特別國會聯盟5席。[40]

秘魯另有一特殊政黨光明之路是一個極左派共產黨奉行毛派思想,由秘魯共產黨分裂出來,該黨堅持武裝革命路線並拒絕參與選舉,認為選舉資本主義派由金錢堆砌的花招,該黨採用游擊隊路線襲擊投票所和政府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1992年該黨首腦阿維馬埃爾·古斯曼曾被CIA拘捕之後判無期徒刑,之後秘魯持續追擊餘黨,至2013年所有主要首腦皆已被捕或擊斃,光明之路僅存零星活動。

秘魯外交被與鄰國的邊界糾紛支配,但其中大部分都已在20世紀解決。[41]現在秘魯和智利對於太平洋海域邊界劃分問題仍有爭議。[42],秘魯是若干區域聯盟的活躍成員,是安地斯國家共同體的創始成員之一,又有參與美洲國家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軍事

秘魯空軍米格29

秘魯軍隊為南美洲一支中型軍隊,由海、陸、空三軍組成,首要任務是保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43]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以及兼任最高統帥的總統,徵兵制在1999年取消,改由公民自發參軍。[44]

秘魯軍隊陸海空總計約14萬人其中陸軍8.5萬人,海軍2.7萬人,空軍1.7萬人。另有準軍事部隊7.8萬人,其中國民警察7.7萬人、海岸警衛隊1000人。秘魯的軍力以防禦為主,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擁有80年代向德國購入的多艘209型潛艇至今仍有不錯的靜音能力,以及10多架米格29、10多架幻象2000,使其成為南美洲一支讓他國有所忌憚的軍事力量。

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