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福建路)
![]() 福建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福建 曇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 ||||||||
閩越 334 BC – 111 BC 秦 閩中郡 222 BC – 209 BC | ||||||||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 ||||||||
孫吳 揚州 會稽郡 會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 ||||||||
兩晉、南朝 揚州 江州 陳氏政權 550 – 564 閩州 557 – 564 豐州 建安郡 晉安郡 南安郡 | ||||||||
隋唐 江南道 嶺南道 江南東道 福建道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閩州 福州 武榮州 泉州 (711年後) 漳州 汀州 長樂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臨汀郡 福建觀察使 威武軍(王氏政權) 893 – 909 | ||||||||
閩 909 – 945 福州 長樂府 932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鎮安軍 941 鎮武軍 941 – 943 鏞州 鐔州 殷 943 – 945 建州 鏞州 鐔州 威武軍(李仁達政權) 945 – 947 清源軍 949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軍 945 – 956 忠義軍 956 – 976 吳越 威武軍 947 – 951,977 – 978 彰武軍 951 – 977 | ||||||||
兩宋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劍州 邵武軍 興化軍 建寧軍 建寧府 福安府 興安州 | ||||||||
元 泉州行宣慰司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泉州分省 建寧分省 興化分省 泉州行中書省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道宣慰司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亦思巴奚政權 1357 – 1366 | ||||||||
明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南明 隆武政權 1645 – 1646 明鄭政權 1646 – 1680 | ||||||||
清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權 1674 – 1676 廈門英租界 1852 – 1930 鼓浪嶼公共租界 1902 – 1943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49 閩南護法區 1918 – 1920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閩西特區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閩浙贛省 1932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別市 廈門特別市 閩海省 興泉省 龍汀省 延建省 現狀 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馬地區) |
唐朝開元十三年(726年)改閩州置,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元和郡縣誌》福州:「因州西北福山為名。」。轄境相當今福建省尤溪縣北尤溪口鎮以東的閩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市縣以東地區。天寶至德年間曾改為長樂郡。為福建節度使治。五代閩國時為閩都,932年改為長樂府。閩國滅亡後,經過李仁達短暫割據,為吳越國吞併。
五代後轄境縮小。宋為福建路治,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即位於此,易為福安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復為福州,十五年升為福州路。宋元以來海舶前往東南亞各地,常由此出海。
唐朝福州轄縣 | |
---|---|
725年 | 閩縣[1]、長樂縣[2]、連江縣[3]、萬安縣[4]、侯官縣[5]、溫麻縣[6] |
741年 | 閩縣、長樂縣、連江縣、萬安縣、侯官縣、溫麻縣(新增古田縣[7]、尤溪縣今福建省尤溪縣) |
742年 | 閩縣、長樂縣、連江縣[8]、萬安縣(改名福唐縣)、侯官縣、溫麻縣(改名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 |
760年 | 閩縣、長樂縣[9]、連江縣、福唐縣、侯官縣、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 |
766年 | 閩縣、長樂縣、連江縣、福唐縣、侯官縣、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新增永泰縣[10]) |
808年 | 閩縣、連江縣、福唐縣、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永泰縣(廢除侯官縣、長樂縣) |
810年 | 閩縣、連江縣、福唐縣、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永泰縣(復設侯官縣[11]、長樂縣) |
861年 | 閩縣、連江縣、福唐縣、長溪縣、古田縣、尤溪縣、永泰縣、侯官縣、長樂縣(新增梅溪縣[12]) |
- 唐朝福州刺史
- 辛子言(725年)
- 李禕之(729年)
- 管元惠(729年—738年)
- 李亞丘(739年)
- 徐嶠(740年)
- 長樂郡太守
- 董玠(758年)
- 李承昭(761年—762年)
- 李椅(772年—774年)
- 皇甫政(775年—777年)
- 高寬仁(777年—779年)
- 鮑防(779年—780年)
- 常袞(780年—783年)
- 孟皞(783年—784年)
- 王雍(784年—785年)
- 盧愖(785年—786年)
- 吳詵(787年—788年)
- 吳湊(788年—791年)
- 鄭叔則(791年—792年)
- 王翃(792年—795年)
- 李若初(795年—797年)
- 柳冕(797年—804年)
- 閻濟美(804年—807年)
- 陸庶(807年—809年)
- 元義方(809年—811年)
- 裴次元(811年—813年)
- 薛謇(813年—815年)
- 元錫(815年—819年)
- 裴乂(819年—823年)
- 蔡僖(824年)
- 林蔇(825年)
- 徐晦(825年—826年)
- 衛中行(826年)
- 獨孤朗(827年,未任)
- 張仲方(827年—830年)
- 桂仲武(830年—831年)
- 羅讓(831年—834年)
- 段百倫(834年—836年)
- 唐扶(836年—839年)
- 李玘(839年,未任)
- 盧貞(839年)
- 黎埴(會昌年間)
- 殷儼(848年)
- 崔於(849年—850年)
- 李貽孫(851年—852年)
- 王源植(853年)
- 韋署(853年)
- 裴煒(大中年間)
- 楊發(856年—858年)
- 王鎮(858年—861年)
- 皇甫燠(861年—862年)
- 杜宣猷(862年—865年)
- 李播(865年)
- 李景溫(867年—869年)
- 孟彪(870年—873年)
- 皇甫珪(874年)
- 李晦(875年—876年)
- 李播(876年)
- 韋岫(878年)
- 鄭鎰(879年—884年)
- 陳岩(884年—892年)
- 范暉(892年—893年)
- 王潮(893年—897年)
- 王審知(897年—925年)
- 許融
- 李洵
注釋
參考資料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