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中國古代的州,在今山東省、河南省、河北省境。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城縣(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大業初年,廢。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下領五縣:鄄城縣、濮陽縣、范縣、雷澤縣、臨濮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鄄城及河南省范縣及濮陽市南部地。天寶初年,全國州改郡,改為濮陽郡。乾元初年,全國郡改州,復為濮州。
北宋時,屬京東西路。崇寧時,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萬二千六百八十一。貢絹。下領四縣:鄄城縣、雷澤縣、臨濮縣、范縣。元朝時,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路的館陶縣、朝城縣,恩州的臨清縣,開州的觀城縣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下領六縣:鄄城縣、朝城縣、館陶縣、臨清縣、觀城縣、范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屬東昌府。故城在東,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王村(今河南范縣西南濮城鎮)下領三縣: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其間轄境屢有伸縮。清朝時,不轄縣。雍正七年(1730年),濮州升為濮州直隸州,領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屬濟東泰武臨道。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隸州降為散州,屬曹州府,考語:繁,疲,難。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州廳改縣,1913年改為濮縣。
- 唐朝濮州刺史
- 杜才幹(620年)
- 龐相壽(629年)
- 李靖(637年)
- 薛萬述(643年—645年)
- 盧朗閏(貞觀年間)
- 唐敏(唐高宗時)
- 劉行敏(唐高宗時)
- 李德穎(唐高宗時)
- 郭敬宗(唐高宗末年)
- 李宜(武周時)
- 康希銑(武周時)
- 李重福(705年,遙領)
- 楊令深(開元初年)
- 張洽(714年—715年)
- 李禕(715年—716年)
- 侯莫陳渙(718年)
- 李粲(開元年間)
- 李弁(729年)
- 陳忠(730年之前)
- 嚴挺之(730年)
- 趙冬曦(735年)
- 盧成務(開元年間)
- 薛鄭賓(開元年間)
- 李全璋(開元年間)
- 黨敬元
- 劉穎考
- 濮陽郡太守
| - 李忠臣(759年)
- 孟鑒(776年之前)
- 李靈耀(776年,未任)
- 衛季良(大曆末年—建中初年)
- 高彥昭(781年)
- 劉昌(784年)
- 楊頊(788年)
- 李惟誠(貞元年間)
- 高沐(元和年間)
- 柏元封(元和末年)
- 奚敬則(833年)
- 薛從(大和年間)
- 郭㻌(開成年間)
- 梁叔明(會昌初年)
- 令狐梅(846年—847年)
- 崔銖(大中年間)
- 劉略(大中、咸通年間)
- 曹翔(咸通年間)
- 徐宮(咸通年間)
- 支謨(咸通末年)
- 韋浦(876年)
- 蘇祐(880年,未任)
- 朱瑄(881年—882年)
- 朱裕(886年—887年)
- 邵儒(892年)
- 高彥弘(895年前)
|
注釋
參考資料
-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 《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
- 《清史稿·志三十六·地理八》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