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

淮安區
市轄區
漕運總督衙門舊址.JPG
漕運總督衙門舊址
舊稱 山陽縣,淮安縣,淮安市,淮安市楚州區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 江蘇省淮安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320803
地理
總面積 1,452.3 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2年) 120萬人
其它
時區 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 223200
電話區號 +86 (0)517
網站:淮安區政府網

淮安區,原名山陽縣淮安縣淮安市(縣級)、淮安市楚州區,位於中國江蘇省中北部,隸屬於淮安市。為中國古代的漕運鹽業中心,曾一度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是周恩來吳承恩等的故鄉,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歷史

今淮安區就是原來的縣級淮安市。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先後歸屬吳國越國楚國治下。秦代淮陰縣地,漢武帝時析置射陽縣晉代祖逖在此築城,並設山陽縣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後,這裡逐漸興盛起來,隋唐五代北宋均置楚州,治山陽縣。靖康之變後,金兵大舉南侵,此地頻遭戰禍,人煙凋敝,遂改楚州為淮安州,元代再改為淮安路。明清時,漕運復興,城市再度繁榮,設淮安府,府治依然在山陽縣。但隨著近代海運鐵路運輸的興起,運河的作用下降,這裡亦開始衰落。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廢府,故裁撤淮安府,山陽縣也因與陝西山陽縣重名,而於1914年改名為淮安縣。新的淮安縣政府駐地為原淮安府衙

淮安城位於京杭大運河邊、淮河南岸,是中國古代的漕運之都。隋煬帝開通隋唐大運河後,江南荊楚等地的錢糧都要經此輸往北方,兗州青州豫州的糧船也要來此報備,因此唐、宋時設江淮轉運使、元設總管府、明清時更設漕運總督來楚州(淮安)督辦漕事。漕運總督署就在老城的正中部位。明清期間新城西門外的河下,還是綱鹽的屯積之所,淮北沿海所產的鹽都在這裡經過校驗後運銷長江淮河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江蘇六省,統稱為「淮鹽」。楚州(淮安)在這時發展到了頂峰,城內外人煙鼎沸,商貿繁榮,一時之間與揚州蘇州杭州等並稱為運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淮安亦是中國共產黨元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周恩來的故鄉。他在這裡度過其童年,直到12歲時方離開淮安,北上求學。

淮安縣於1986年獲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並於1987年撤縣設市,隸屬於地級淮陰市。2001年地級淮陰市為獲取淮安之名,而將原縣級淮安市改設為楚州區,同時自身更名為淮安市,原淮陰地區歷史上一直與明清的淮安府同一地域,所以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屬於歷史的回歸,2012年2月楚州區再次復名淮安區。

行政區劃

淮安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3個[1]

淮城街道、​河下街道、​山陽街道、​平橋鎮、​石塘鎮、​朱橋鎮、​施河鎮、​車橋鎮、​流均鎮、​博里鎮、​復興鎮、​蘇嘴鎮、​欽工鎮、​順河鎮、​范集鎮、​漕運鎮、​白馬湖農場和經濟開發區。

今淮安區就是原來的縣級淮安市,2000年12月21日『三淮一體』後,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而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2012年1月31日復名為「淮安市淮安區」。

交通

地理

淮安區地處淮河下游,境內主要為里下河窪地。京杭大運河、京滬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新長鐵路蘇北灌溉總渠橫貫東西。

經濟

工業有機械、電子、紡織、鹽化工、食品等門類,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文化和旅遊

特產茶饊、蒲菜、順河百葉、平橋豆腐、文樓湯包、震豐樓餛飩、欽工肉圓長魚等,是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古城建築、名人故居

淮安區古城的構造比較獨特。東晉祖逖所築為老城,城四面各長1600米。北宋在老城以北的一千米處增築新城,四面各長1000米。明世宗嘉靖時為防範倭寇,又在兩城之間築聯城(夾城),只有東西兩面城牆,各長700米左右。老城、新城、聯城三城並列,氣勢恢宏,格局在中國古代城池中獨樹一幟。老城是三城核心,城牆高10米,有四座城門樓、三座角樓和三座水門。城內街巷縱橫,市坊密布。城中央有鎮淮樓,始建於南宋,原為鎮江都統司酒樓,扼於交通要道上,有「南北樞機」之稱,清同治年間因淮河泛濫成災,而改稱鎮淮樓。此外還有淮安府衙署、漕運總督署、勺湖園、文通塔、青蓮崗古文化遺址等諸多古蹟。

淮安歷史上多出軍事和文化界名人。為漢高祖建立西漢立下首功的淮陰侯韓信宋朝時與丈夫韓世忠一起抗擊金軍的梁紅玉、支持林則徐禁菸的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都是楚州人。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漢代的辭賦家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揚州八怪」之一的邊壽民、撰寫了《老殘遊記》的劉鶚中國共產黨元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周恩來等許多文人墨客、名人都在楚州出生、成長或長期居住。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名劇《竇娥冤》也是以淮安為背景創作的。今淮安區境內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韓侯祠、韓侯釣台、漂母祠、胯下橋、梁紅玉祠、關天培祠墓、吳承恩故居和墓、劉鶚故居等許多相關紀念建築物。

文物保護單位

圖集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