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
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到清朝之間的州,轄地大概在今天的泗縣、天長、盱眙、明光、泗洪一帶,最後州府在現在的泗縣城。
歷史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春秋屬中國歷史上的吳國善稻地,戰國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該地為東海郡下的盱台,因縣治曾設在山上,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之意,故縣名曰「盱眙」,又因境內山上盛產都梁香草。秦末,楚國義軍曾立楚懷王孫心建都於此。西漢為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盱眙督尉,三國時為魏國徐州下邳郡盱眙縣;西晉時為徐州臨淮國盱眙。
南陳置安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設置泗州,治所在宿豫縣(今江蘇省宿遷市)。
隋開通濟渠(唐宋稱汴渠)自板渚向東,至開封轉東南經商丘、宿縣、泗洪,至盱眙縣北入淮河。隋煬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宮,故又稱「都梁」(當時寫做:盱台),隸屬於江都郡。
唐代時為河南採訪道下,曾名為臨淮郡。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為了加強對汴渠漕運管理,徙泗州由宿預縣至汴口臨淮縣,遂改臨淮縣為泗州城。 泗州城南臨淮水,西靠汴河,唐宋兩代是漕運中心,有「水陸都會」之稱,據《帝年紀略》和《泗州志》記述,這裡是「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東達維揚,西通宿壽,江淮險扼,徐邳要衝,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土貢:錦、貲布。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轄縣多達七個,少至三縣。如臨淮縣、漣水縣、盱眙縣、徐城縣[1]。「泗州直屬疆域,東至清河界洪澤九十里,西至五河縣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縣淮河二里,北至宿遷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轄七鄉五十三里,計有鎮集二十二個,是洪澤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歷史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港口歷史名城。
唐朝淮東節度使。五代時為江都府泗州;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州治泗洲城。天長縣從揚州劃入泗洲曾為州治。(單立天長軍時除外)。南宋淮南東路宣撫使。元朝時,屬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降為下州。舊領五縣:臨淮縣、淮平縣、虹縣、靈壁縣、睢寧縣。至元十六年(1279年),割睢寧縣屬邳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割靈壁縣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並淮平縣入臨淮縣。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以盱眙縣和天長縣隸焉。領五縣:臨淮縣、虹縣、五河縣、盱眙縣、天長縣。
明朝設有鳳陽府泗州直隸州管轄,明朝政府官方認定此地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朱元璋出生於在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門外十三里處楊家墩,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寢」。《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明代和清初期,廬、鳳、淮、揚、滁、徐的欽差以及監察御使,鳳泗兵備道,江北提刑按察使等官署都曾駐設在泗州。
明清時州城屢遭洪水淹沒,康熙時(1680年)陷入洪澤湖,乃寄治盱眙縣。由於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和地陷,泗州城消失。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徙治舊虹縣縣城,同時撤廢虹縣(後發展成今泗縣)。1912年(民國元年),撤廢泗州直隸州。 北洋軍閥時曾在鳳陽設有淮泗道,之後泗洲分屬安徽,江蘇兩省,只見於一些縣名中。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泗州 | 宋州 | 邳州 | 郡 | 下邳郡 | |||||
郡 | 宿豫郡 | 高平郡 | 淮陽郡 | 夏丘郡 | 潼郡 | 下邳郡 | 武原郡 | 郯郡 | 縣 | 宿豫縣 徐城縣 淮陽縣 夏丘縣 下邳縣 良城縣 郯縣 |
縣 | 宿豫縣 | 高平縣 | 淮陽縣 臨清縣 | 晉陵縣 | 睢陵縣 | 下邳縣 | 武原縣 | 郯縣 |
唐朝泗州轄縣 | |
---|---|
618年 | 宿豫縣、淮陽縣、徐城縣、夏丘縣、下邳縣、良城縣、郯縣 |
619年 | 宿豫縣(改名宿預縣)、淮陽縣、徐城縣、夏丘縣、下邳縣、良城縣、郯縣 |
621年 | 宿預縣、淮陽縣、徐城縣(夏丘縣改屬仁州,下邳縣、良城縣、郯縣改屬邳州) |
627年 | 宿預縣、徐城縣(漣水縣、下邳縣來屬,廢除淮陽縣) |
634年 | 宿預縣、徐城縣、漣水縣、下邳縣(虹縣[2]來屬) |
639年 | 宿預縣、徐城縣、漣水縣、下邳縣、虹縣[3] |
668年 | 宿預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改屬楚州,沭陽縣來屬) |
674年 | 宿預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沭陽縣改屬海州,漣水縣來屬) |
704年 | 宿預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新設臨淮縣[4]) |
735年 | 臨淮縣(改治)、宿預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 |
762年 | 臨淮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宿預縣改屬徐州) |
781年 | 臨淮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盱眙縣來屬) |
806年 | 臨淮縣、徐城縣、下邳縣、虹縣、漣水縣(盱眙縣改屬楚州) |
809年 | 臨淮縣、徐城縣、漣水縣(虹縣改屬宿州,下邳縣改屬徐州) |
821年 | 臨淮縣、徐城縣、漣水縣(虹縣來屬) |
833年 | 臨淮縣、徐城縣、漣水縣(虹縣改屬宿州) |
刺史
|
|
相關詞條
注釋
參考資料
|
|
#
- 东楚州
-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 义成军节度使
- 乙弗弘礼
- 于象贤
- 任諒
- 余玠
- 余阙
- 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貢士進士列表
- 兖郓节度使
- 冯应京
- 南京路 (金朝)
- 南直隶
- 卢俊义
- 双沟大曲
- 史可法
- 后周攻南唐之战
- 吳迥 (唐朝)
- 周虎
- 唐亮 (永樂進士)
- 唐朝行政区划
- 唐震
- 善导
- 嘉山县
- 夏曾佑
- 孔元
- 孙晟
- 孛朮魯德裕
- 安州 (南陈)
- 安徽历史
- 安徽省 (中華民國)
- 宋朝行政區劃
- 完顏宗道
- 定遠軍節度使
- 宣武军节度使
- 宣統朝得諡人物表
- 宿州 (古代)
- 宿遷縣
- 宿預郡
- 宿预城遗址
- 察罕 (乌密氏)
- 岳飛北伐
- 左輔 (乾隆進士)
- 常三省
- 庐州之战
- 庞勋之变
- 康熙帝南巡
- 弘光帝
- 张延范
- 張九思
- 張伾
- 張啓後
- 張惠 (金朝)
- 張懋鼎
- 張琛 (嘉靖進士)
- 張禴
- 張貞觀
- 張赫 (明朝)
- 張選 (明朝將領)
- 張鶚 (嘉靖壬辰進士)
- 彭早住
- 徐孝德
- 徐州 (三国至明朝)
- 徒单克宁
- 應廷吉
- 成閔
- 戴可師
- 戴堯臣
- 招信軍
- 文汇阁
- 方懋昌
- 无支祁
- 明成祖
- 明朝行政區劃
- 明朝解元列表
- 明祖陵
- 普静
- 智周
- 朱世珍
- 朱充𩼦
- 朱初一
- 朱尚炌
- 朱統鐼
- 朱能 (明朝)
- 李公麟
- 李德明 (南唐)
- 李惟清 (北宋)
- 李成虎
- 李文忠 (明朝)
- 李景隆
- 李當泰
- 李相 (正德進士)
- 李神通
- 李藩
- 李重進
- 杜佑
- 杜审权
- 杜洪
- 杨士骧
- 杨氏 (北平郡太君)
- 林希元
- 柳永
- 柳開
- 柴克宏
- 楊士燮
- 楊士琦
- 楊殿邦
- 楊毓珣
- 楚州 (隋朝)
- 歐陽觀
- 武宁军节度使
- 歸義郡
- 毋昭裔
- 毕再遇
- 氏族志
- 水母娘娘
- 江南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 江淮人
- 江淮文化
- 江苏历史
- 汪應軫
- 汪瑞闓
- 沈佺期
- 沈倫
- 沈業富
- 河南道
- 泗州大聖
- 洪皓
- 海州 (东魏)
- 淮南节度使
- 淮安府衙
- 清朝内阁列表
- 清河县 (江苏省)
- 清河軍
- 溫大雅
- 溫挺
- 滁州市
- 王义方
- 王伯龍
- 王宗尹
- 王尊德
- 王弘立 (唐朝)
- 王景雲 (明朝)
- 王璿 (唐朝)
- 王養正
- 田毓璠
- 皇統
- 直隸總督
- 端平入洛
- 紇石烈牙吾塔
- 紹興 (南宋)
- 紹興和議
- 耿裕
- 胡大海
- 胡海 (明朝)
- 胡燏棻
- 至正
- 舒城县
- 芝麻李
- 苏州状元
- 苏轼
- 董摶霄
- 蔡確
- 蕭淵明
- 薛祖學
- 薛顯
- 藁城区
- 虹县 (唐朝)
- 諸葛爽
- 谢德权
- 費聚
- 贺铸
- 赤盞暉
- 赵君用
- 赵彝 (忻城伯)
- 赵抃墓
- 赵抃祠
- 邓贤芬
- 郭谨
- 郭铭 (明朝)
- 鄧愈
- 鄭年
- 金朝行政区划
- 金純
- 錢九思
- 錢喜起
- 錢昱 (吳越國)
- 钱惟濬
- 阿山 (伊拉哩氏)
- 陈良翰
- 陳敏 (南宋)
- 陳煃
- 陳褎 (嘉靖進士)
- 陳覺 (五代十國)
- 隆兴北伐
- 隆興和議
- 靖难之役
- 靜淮軍節度使
- 韋繩
- 韩世忠
- 順天府府尹列表
- 馬士英
- 马万
- 马举
- 高平郡 (南梁)
- 高杰 (明朝)
- 鳳陽朱氏
- 黃巢之亂
- 黃廷才
- 黄巢攻东都之战
- 龐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