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忠(1961年10月-),浙江湖州人,中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曾多次赴中國西南地區、西亞、美國研究地層學,提出了藏南地區岡瓦納北緣二疊-三疊紀之交連續底層序列,提出新特提斯洋形成於中二疊世。他對二疊紀腕足動物也作出了深入研究。提出大規模岩漿活動導致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看法。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榮獲地層學國際個人突出貢獻獎。這一由國際地層委員會2004年設立、每4年頒發一次,且每次僅有一人獲獎的個人突出貢獻獎,旨在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學家。57歲的沈樹忠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生平
沈樹忠1981年獲浙江煤炭工業學校學士學位,1986年、1989年獲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成為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尹贊勛地層古生物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5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2]2019年榮獲國際地層委員會獎章。[3]
參考資料
| | 生物學地學部 | | | 地學部 | 1980年 | | | 1991年 | | | 1993年 | | | 1995年 | | | 1997年 | | | 1999年 | | | 2001年 | | | 2003年 | | | 2005年 | | | 2007年 | | | 2009年 | | | 2011年 | | | 2013年 | | | 2015年 | | | 2017年 | | | 2019年 | | | 2021年 | | | | | |
| | 歷史 | | 100px | | 教學 | | | 研究 | 實驗室 | - 固體微結構物理
-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
- 現代配位化學
- 醫藥生物技術
-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
-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
| | 學術 | | | | 影響 與服務 及應用 | | | 人物 | 校長 | 中央大學及其前身 | 繆荃孫(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 → 陳三立(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 → 李瑞清(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 江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郭秉文(南京高師、東南大學) → 張乃燕(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 → 朱家驊(中央大學) → 羅家倫(中央大學) → 顧孟余(中央大學) → 蔣中正(中央大學) → 吳有訓(中央大學) → 周鴻經(中央大學) | | 金陵大學及其前身 | 見 | | 南京大學 | | | | 黨委書記 | | | 學術 | 知名學者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人文社會學科資深教授 | | | 人文社會學科榮譽資深教授 | | | | 校友 | | | | 學校 組織 | | | 附設 機構 | 獨立學院 | | | 現今附屬及實驗學校 | | | 史上附屬及實驗學校 | | | 附屬醫院 | | | 設計院 | - 南京大學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
- 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
| | 各類企業 | | | | 建築 風物 | 校園·環境 | | | 現址 | | | | | | | | | 舊址 | 南京舊址: 四牌樓,丁家橋(農學院、醫學院),牛首山麓(抗戰前建設,未完工) 抗戰時期:重慶沙坪壩(抗戰時期主校區)、柏溪(一二年級新生校區),成都華西壩(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後遷步後街) | | | 校園 文化 | 史上社團 | - 教授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會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會 中央大學教授會)
- 學生自治會(南京高師學生自治會 東南大學學生自治會 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
- 南高史地研究會
- 潛社
| | 其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