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電車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路面電車
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路面電車

路面電車(英語:Tram,中國大陸、香港稱作有軌電車),是一種通常由高架電車線供電、馬達驅動,依賴固定軌道行駛的公共運輸工具,基本上是輕軌運輸系統分類下面的一種。列車車廂分別有單節和多節編組的設計,但是總長度一般不大於100公尺,以避免造成路口交通不暢。

名稱

路面電車的英語詞彙 tram,一種說法是來自低地蘇格蘭語,指當時礦山鐵路[1],另外一種更有可能的說法是來自中世紀佛蘭芒語,因為已證明,1873年該種類型的列車就存在於該地區,並出現了tram這個詞彙。[2]

英語中的 tram 以及北美地區所稱的 streetcartrolley 等一般均指同一事物,且詞彙本身並無「軌道」和「電」的含義。而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中文名稱有軌電車則可從字面判斷,將其理解為在軌道上執行的電車。相對地,在道路無需軌道行駛上的電車,則稱作無軌電車

台灣則主要繼承日本用法,因其所行駛的軌道通常位於街道路面上而被稱作路面電車,相對於行走在一般鐵路上的電聯車韓國則稱為路面電車(노면전차)或市街電車(시가전차)。

種類

路面電車通常以集電弓集電桿電車線取得電力,少數以集電靴從第三軌取電(如法國波爾多電車採用阿爾斯通APS智慧型第三軌供電系統)。北京西郊線則為電車線供電並預留第三軌輔助供電條件。

另有極少數採用感應供電(主要生產商是龐巴迪,代表為PRIMOVE系統)或儲能裝置(蓄電池超級電容等)供電。

低底盤車

1990年代起,開始有低底盤的路面電車出現。乘客登上低底盤路面電車時無需走上任何梯級,對行動不便的人士相當方便。

雙層電車

香港的雙層路面電車

最早出現於英國,但大部分原有路線已經淘汰,現時全球有3個地方還行走著路面雙層路面電車,分別為香港(現存唯一全部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英國黑潭(Blackpool)和埃及亞歷山卓(Alexandria),均在該城市佔有重要地位。

特點

優點

  • 對於中型城市來說,路面電車是實用廉宜的選擇。一公里路面電車線路所需的投資只是一公里地下鐵路的三分之一;
  • 無需在地下挖掘隧道,車站無需昂貴的環控裝置,乘客升降便利無需上下很長的距離;
  • 高架的單軌鐵路輕便鐵路系統往往只能在特別的市區環境建造(如寬闊的大街),路面電車一般與汽車共享路權毋需高架路軌,較節省街道空間;
  • 相較無軌電車,因為有軌道引導,駕駛操作較容易;
  • 相較其他路面交通工具,路面電車更有效減少交通意外的比率;
  • 路面電車因為以電力推動關係,車輛不會排放廢氣,是一種無污染的環保交通工具。

缺點

  • 因要鋪設軌道(和電車線),建設成本高於無軌電車(公共汽車),對小型城市來說財政負擔較重;
  • 受軌道(和電車線)限制,行駛靈活度不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且路軌佔用路面,路面交通要為路面電車改道,並讓旅行車線;
  • 效率比地下鐵路低;
    • 路面電車的速度一般較地下鐵慢,除非路面電車行駛的大部分路段是專用的(主要行駛專用路段的路面電車一般稱為輕軌);
    • 傳統路面電車每小時每方向可載客約5000~8000人,現代路面電車可達1.2萬人,但地鐵每小時每方向載客大約為3~5萬人。
    • 一旦其中一輛車發生意外,可能會造成全線癱瘓。
  • 相較無軌電車的橡膠輪胎,路面電車的金屬輪軌摩擦產生的噪音比較高,坡度限制亦較大。

技術

台灣高雄環狀輕軌所採用的槽型鋼軌橫斷面

路面電車正線通常不採用鐵路的「工」字截面的鋼軌,而是採用槽型軌。[3]

正向行車道岔由轉轍機完成變軌。電車司機通過車載道岔控制器自動獲得道岔的獨占控制權,操控道岔訊號閉鎖與變軌;駛出道岔區間後自動失去道岔控制權。

反向合流道岔一般是擠岔式道岔。

歷史

首條用於客運的路面有軌車輛在1807年於英國啟用,是以匹拉動的,稱為公共馬車(Omnibus)。隨後於19世紀上半葉出現在美國。1828年馬里蘭州巴爾的摩修建了第一條有軌馬車路線,類似路線於1832年在紐約市開通,1834年在紐奧良開通。

1879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柏林的博覽會上首先嘗試使用電力帶動軌道車輛。此後俄國聖彼得堡加拿大多倫多都進行過開通路面電車的商業嘗試。匈牙利布達佩斯在1887年創立了首個電動電車系統,1888年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也開通了路面電車。

由於歐洲國家在19世紀後期在全球擴充殖民地,同時在殖民地或租界中的主要城市引入路面電車系統,如加爾各答香港[4]新加坡西貢上海天津的路面電車都是在這時期由歐洲殖民者建立,當時努力學習西方科技的日本也在國內多個城市擴展電車系統[5],包括東京大阪橫濱仙台函館等城市,並將電車引進到當時成為日本勢力範圍的朝鮮半島、大連長春。在20世紀初遍布東亞東南亞南亞的主要城市,路面電車在當時被認為是現代化城市的代表,此時亦成為路面電車的全盛時期,但是隨著汽車工業在1920年代的快速發展,新興的無軌電車又因為無需鋪設路軌可節省投資成本,路面電車的漸漸擴展步入停滯。在1940年代初歐洲和亞洲很多大城市都捲入二次大戰,包括路面電車在內的基礎設施都遭受破壞,雖然部分電車系統得到重建,但公共汽車在1950年代起在各大城市的普及,路面電車被認為速度緩慢,甚至阻礙道路交通流量,不少路面電車系統於20世紀中葉陸續被拆卸,從1950年代後期起,路面電車網路在北美地區、英國西班牙等地幾乎完全消失,東亞和東南亞部分殖民地在建國後因缺乏電車系統原產國的技術支援,於是將電車系統廢棄。路面電車在1960年代漸遭淘汰,可是部分城市的原有系統仍得到局部保留,瑞士德國[6]波蘭奧地利義大利比利時荷蘭日本東歐澳洲的路面電車系統雖然比全盛時期大幅收縮,但部分城市的路面電車網路仍然維持日常載客服務,或者被繼續現代化。 

近年大眾開始認識到大量使用私家汽車而引起空氣污染、依賴汽油、泊車困難等種種問題。不少政府因此亦改變過度依賴汽車的交通規劃策略。公共汽車由於與其他汽車共享路面,速度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地下鐵路成本高昂,在市郊使用亦不太合適。反觀路面電車的優點逐漸明顯。1970年代末起,部份沒有路面電車的地方政府在硏究後,開始建造新的路面電車線。很多仍有路面電車的城市亦增加線路,或把原有系統現代化。

中國大陸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輛路面電車彩車行駛至外灘(廣東路)終點站時所攝
1930年代瀋陽站前的電車軌道

中國最早的路面電車出現於清朝時期1899年的北京,由德國西門子公司修建,連接郊區的馬家堡火車站永定門,全長400公尺,但不久便在1900年被進京的義和團全部拆毀[7]天津上海先後於1906年及1908年開通電車,之後其他租界或成為通商口岸的各個城市也相繼開通路面電車。日本俄國相繼在大連哈爾濱長春瀋陽開通路面電車路線。北京市內的路面電車在1924年開通。1956年,鞍山開通路面電車。

隨著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和車輛增多,從1950年代末開始,中國大陸的大城市陸持續拆除路面電車路線,代之以無軌電車。2001年6月6日,鞍山路面電車中止營運[8]。到2006年,中國大陸仍有路面電車營運的城市只剩下長春大連,並且已被改造為都市軌道運輸的一部分。

2006年底,天津濱海新區開通了從法國引進的膠輪導向電車Translohr,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使用膠輪導向電車的城市。部分媒體和網路雖然也稱之為「路面電車」,但此種電車的採用的鋼輪鋼軌只起導向的作用,實際承擔行駛和承重的作用的為橡膠輪胎,與傳統意義上的路面電車有本質區別。2009年,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地區也開通了使用此種膠輪導向電車,上海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個使用膠輪導向電車的城市。


2013年8月,瀋陽新建設的現代路面電車開通營運。2014年8月1日,南京路面電車河西線開通營運。2014年10月26日,蘇州高新區路面電車1號線開通營運。2014年12月31日,廣州路面電車海珠環島線開通營運。2015年12月28日,淮安路面電車1號線開通營運。2016年3月5日,青島路面電車城陽示範線開通營運。2017年6月13日,珠海路面電車1號線開通營運。2017年7月28日,武漢路面電車車都T1線開通營運。2017年10月28日,深圳路面電車開通營運。2017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西郊線開通營運。2018年,松江路面電車成都路面電車蓉2號線開通。2019年12月30日,採用氫能源的高明區現代路面電車示範線開通營運。

各地路面電車

相關文學著作

田納西·威廉斯的著名劇作《欲望號街車》故事發生於美國新奧爾良紐奧良路面電車(於當地稱為Streetcar)的多次出現顯示其自19世紀以來,已經是當地公共運輸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有關路面電車的多媒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