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
崑曲 * | |
---|---|
![]() 崑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 |
國家 | 中國 |
地區 ** | 亞太地區 |
入冊歷史 | |
入冊歷史 | 2001 |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
崑曲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中國藝術研究院,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45 |
編號項目 | IV-1 |
登錄 | 2006年 |
崑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發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巴城鎮),起初流行於江南一帶,而後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即反映當時崑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崑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歷史

崑曲源自南戲的崑山腔。家居崑山附近的顧堅被譽為崑曲之創始人。顧堅其人首見於1960年發現的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書,按此書:「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番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4]
高則誠的《琵琶記》號稱「曲祖」,他與顧阿瑛也有來往,因此《琵琶記》也採用崑山腔來演唱[5]:44。朱元璋很欣賞高則誠的才能,曾說:「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5]:48。
不過早期的崑山腔「不葉宮調,亦罕節奏」,直到正德、嘉靖年間魏良輔改良之後才真正地成為崑曲。魏良輔早年鑽研北曲,但未有成就,因此轉攻南曲。在太倉,他與北曲家張野塘等人合作,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依字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發揮其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而後通過梁辰魚《浣紗記》流傳開來,崑腔始風行大江南北[5]:57-62。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間二百多年乃崑曲全盛時期[5]:73。家班在明朝就已出現,其中最多的是女童組成的「女樂家班」,其次還有男童組成的「優童家班」和職業伶人組成的「梨園家班」[5]:88。作品方面,繼《浣紗記》之後出現了《鳴鳳記》、《牡丹亭》、《義俠記》、《玉簪記》、《嬌紅記》、《燕子箋》、《清忠譜》、《風箏誤》、《長生殿》和《桃花扇》等名作[5]:74。此外,崑曲批評著作《曲品》(呂天成)和《遠山堂曲品》(祁彪佳)也相繼問世[5]:80。演唱風格上,乾隆時期崑曲家葉堂的「葉派唱口」影響尤其深遠[6]。此後花部興起,以崑曲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然薪盡火傳,民間曲社唱曲活動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傳統的主力。崑曲教學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成立的昆劇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折子戲。吳梅還曾把崑曲帶入大學,使其成為正式科目[7]。但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亡,今日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存與傳承成為當務之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崑劇已經枯萎到瀕臨絕種,僅存的國風崑劇團(浙江崑蘇劇團的前身)流落滬杭一帶,已經奄奄一息,只能靠紙糊的戲裝演戲。新中國成立後,崑劇這一古老的劇種步入復興時期。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今浙江崑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為《十五貫》,1956年4月1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毛澤東、周恩來等觀看。毛澤東看到舞台上那個官僚周忱(江南巡撫)誇獎草菅人命的無錫知縣過於執是「國家良臣」,誣衊蘇州知府況鍾搞調查研究是「節外生枝」,自詡「一生唯謹慎,從來不逾常規」時,毛澤東笑指周忱說:「他不逾常規常矩!」演出結束後周恩來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毛澤東在當天的一次中央會議上插話說:《十五貫》應該到處演,戲裡邊那些形象我們這裡也是很多的;過於執,在中國可以找出不少。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直禮堂再度觀看《十五貫》,並指出:《十五貫》是個好戲,全國各劇種有條件的都要演《十五貫》;這個戲全國都要看,特別是公安部門要看。1956年5月17日,周恩來在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召開的崑劇《十五貫》座談會上作了約1小時的長篇講話[8],對崑劇藝術和浙江崑蘇劇團的演出給予很高的評價。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通欄發表《從「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並配發大幅劇照。《十五貫》在北京的四十六場連演,觀眾高達七萬人次,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轟動京城[9],以致北京出現「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熱潮[10]。1956年《十五貫》被攝製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劇本被收入《戲曲選》第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浙江省卷》(1959)。京劇版的《十五貫》由辜懷群、李寶春改編。[11]隨後,浙江、上海、江蘇和北京以及湖南等地的崑劇團相繼成立,令衰落的崑劇藝術再逢生機,發發一連串搶救崑曲的文化活動,並重新整頓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家門劃分
崑曲腳色以生、旦、淨、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其中又有更細膩之劃分:「生」又分為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殺旦(四旦)、閨門旦(五旦)、貼旦(六旦)、老旦、武旦等;淨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後七「家門」又細分為「江湖十二腳色」,意指具備此十二個家門之演員,即可成立戲班闖蕩江湖了。[12]清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又發展為更加豐富的「二十家門」。
文武場
「文武場」即戲曲的伴奏樂隊。「文場」指管絃樂器,負責襯托演員唱腔;「武場」指打擊樂,負責掌控音樂和戲劇節奏。 崑曲文場主要採笛、笙、簫、提琴、嗩吶、三弦、琵琶,武場則有鼓、板、鑼、鐃鈸等樂器。
地方派別
不同地域的崑腔,受到在地音樂、戲曲影響,而呈現不一樣的風格。現存的崑曲地方風格大約可分為四種:[13]
- 南昆:流行於長三角地區,柔婉纏綿,抒情性強。
- 北昆:流行於北京,兼唱高腔,激越豪壯,慷慨悲歌。
- 湘昆:流行於湖南郴州,深受當地祁劇、湘劇音樂影響,富有地方色彩。
- 永昆:流行於浙江溫州(古稱永嘉),繼承早期崑曲簡潔、古樸、明快的風格。
演出團體
中國大陸
中國現有專業崑曲劇團包含上海之上海崑劇團、南京之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蘇州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原江蘇省蘇崑劇團,2001年更名)、杭州之浙江崑劇團(另與浙江京劇團合組為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北京之北方崑曲劇院、郴州之湖南省崑劇團等,另有永嘉之永嘉崑曲傳習所,並稱為「六團(院)一所」。此外還有2015年新成立的崑山當代崑劇院。
台灣
台灣由公部門設立之崑劇相關劇團為臺灣京崑劇團(原復興劇校附設京劇團,後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現以表演京劇為主、崑劇為輔),另國立國光劇團也不時貼演崑劇劇目。民間曲會活動、劇團組織亦十分興盛:如同期曲會(又稱「大同期」)、蓬瀛曲集(又稱「小同期」)、臺北崑曲研習社、水磨曲集崑劇團、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二分之一Q劇場、拾翠坊崑劇團、台北崑劇團、風城崑劇團、大音雅集、東寧雅集、詠風劇坊、幽蘭樂坊等;此外,大專院校現存之學生崑曲社團包含臺灣大學崑曲研究社、臺灣師範大學崑曲研究社、成功大學國劇研究社、東吳大學雙溪崑曲清唱雅集、輔仁大學崑曲雅集等,至今皆仍有定期教學課程及公開演出。
海外
日本亦有崑曲組織日本崑劇之友社,美國則有紐約海外崑曲研習社、美西崑曲研究社、崑曲藝術研習社等。
相關典籍
崑曲音樂具有「南曲」與「北曲」之分,南曲用韻遵《洪武正韻》,北曲則遵《中原音韻》。
崑曲記譜方式乃傳統「工尺譜」,曲唱名家多著有曲譜,如《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
參考文獻
- ^ 昆山巴城镇举办重阳曲会 再现昆曲文化魅力.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 ^ 出自《千鍾祿‧慘睹》中建文帝所唱之〔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風淒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 ^ 出自《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之〔一枝花〕:「 不提防餘年值亂離,逼拶得岐路遭窮敗。受奔波風塵顏面黑,嘆衰殘霜雪鬢鬚白。今日個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臉上長街、又過短街。哪裡是高漸離擊築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
- ^ 顾坚“昆曲鼻祖”. 戲劇網. 2011-09-09 [2020-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 ^ 5.0 5.1 5.2 5.3 5.4 5.5 5.6 劉禎、謝雍君. 昆曲與文人文化. 沈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7.
- ^ 葉堂. 崑曲網. [201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 ^ 吴梅故居:藏书楼的曲韵年华. 中國江蘇網. 2013-11-15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2).
- ^ 《周恩來選集》,1956年4月19日與1956年5月17日的講話(周恩來關於崑曲《十五貫》的兩次講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浙江崑蘇劇團 經典代表劇目《十五貫》. [200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7).
- ^ 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200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新舞台:2004年新老戲首頁. [200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5).
- ^ 李斗《揚州畫舫錄》:「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打諢一人,謂之雜。此江湖十二腳色。」
- ^ 声腔剧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參考書目
- 洪惟助:《崑曲辭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台北市:聯經,2004年。
- 余秋雨:《極品美學:書法‧崑曲‧普洱茶》,臺北市:遠見天下 ,2015年。
- 陳均:《空生巖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 張衛東、陳均:《賞花有時‧度曲有道:張衛東論崑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 二十九位崑曲藝術家主講;大師說戲工作室製作:《崑曲百種‧大師說戲》,長沙市: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