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史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日本の経済史
假名 にほんのけいざいし
平文式羅馬字 Nihon No Keizaishi

本條目對日本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進行簡要概說。

大化改新前的日本經濟

公元前3世紀,日本列島進入「繩文時代」,居民主要從事漁獵,並開始出現手工業製品(繩文陶器,須惠器)。至紀元2世紀,隨著亞洲大陸移民的不斷遷入,日本開始出現水稻種植、畜牧等農業部門,並發展了手工業,出現彌生陶器。但生產的不發達制約了商品經濟的出現與發展。

古代日本的經濟

奈良時代的銅幣。

農業的發展和最初的貨幣經濟

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實行公民公地制(具體而言是模仿中國唐代均田制班田制及對應的戶籍制度)。由此日本古代國家正式建立。

此後的奈良時代,國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當時,日本由中國引入了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水車、大型鋤、草木灰肥料等等,提高了農田的單位產量。

紡織、刀劍鑄造、陶器等手工業也開始發展。

隨著奈良朝廷「國內七道」(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的修建完成,交通得到很大改善。此後商品經濟開始出現,在畿內地區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市集

經濟之發展使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無法符合需求,因此在673年(天武天皇二年)日本朝廷鑄造了第一種金屬貨幣——富本錢。然而富本錢鑄造工藝並不成熟,流通範圍也僅僅限於大和盆地的飛鳥地區,因此無法作為全國性貨幣。後於708年(元明天皇和銅二年),日本利用陸奧國獻上的鑄造了第一種全國性金屬貨幣——和同開寶。和同開寶並通過貿易途徑流入中國唐朝,於今西安地區有出土。

日本的國際貿易於奈良時代初現規模。遣唐使除學習中國唐朝的制度、文化、技術外,也擔負官方貿易團的角色,負責採買宮廷、官方需要的唐朝商品,如文具書籍、奢侈品等等,也向唐朝輸出和紙等商品。日本也仿照唐朝於九州筑前國太宰府鴻臚寺負責外交和貿易。另外,東北亞地區興起的渤海國也同日本展開貿易,向日本輸出蜂蜜人參毛皮等商品。

中世日本的經濟

十六世紀日本長崎之海路貿易。

平安時代是一個相當長的和平時期,但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因大化改新時期建立的國有土地制度(班田制)被破壞及由此帶來的莊園的興起而變得轉向以農業為主,貿易轉弱,基本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由於政府財力因國家對經濟控制能力削弱而減弱到公元1000年左右,政府甚至不再發行貨幣,貨幣逐漸消失。當時大米甚至是人們主要的交易媒介。

隨著人丁之增長,商業才於十二世紀才開始復興。而農業、工業技術也有所提高。至十六世紀,日本已開始與安南呂宋等地進行貿易(參見南蠻貿易。時歐洲西班牙葡萄牙東來,亦有與日本貿易。

豐臣秀吉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認為對外貿易可能會為日本政府自身帶來威脅,乃先於1633年正式頒佈鎖國令,再於1639年,只容許日本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

江戶時代的經濟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為方便掌控大局,極力限制階級的流動性,以及人民的地區流動性。所以德川幕府重視農業,希望絕大部分人民維繫在他們的農地上,並且限制商業,任意強令商人向幕府捐獻。而當時幕府的最主要收入是田賦,對外支出也使用大米,而不用黃金,可見它對商業經濟的否定。

近代日本的經濟

1871年日本東京的工廠
1920年代長崎三菱造船廠

江戶時代早期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但因農業收益低,一到艱難時候,農民會無視將軍的禁令,搬遷到城市裡從事貿易。在十九世紀,日本已逐漸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工商業人口,足以抗衡德川幕府之勢力。而地方一些藩士在這段期間,與西方有過交戰經驗,逐漸產生維新思想。這些藩士與一眾工商業人士,開始組織起來,於1866年嘗試與天皇接觸,主張倒幕。1867年,新繼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准許倒幕的密詔。

文明開化

明治天皇取得控制大權後,為鞏固其政權,開始大力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明治維新改革。日本開始走入工業化階段,走入強國之林。

明治時代的維新,主要內容如下:

  •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
  • 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
  • 統一關稅;
  • 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
  • 興建新式鐵路、公路,改善各地交通。

當時日本開始出現了數個影響日本經濟深遠的巨無霸公司:三菱三井住友。它們直到今天,對日本經濟仍有著深遠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

爆發在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軍需大幅增加,提振了日本經濟。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計起的首次貿易順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業和礦業在GDP中佔的比重為23%,首度超越農業(21%)。

但1929年,發生了全球性的大蕭條,世界經濟混亂,連帶日本經濟也深受牽連。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開始實行軍國主義,大規模侵略亞洲諸國,企圖通過軍事工業來帶動整個經濟。當時日本製造業和礦業總值,戲劇性地佔日本GDP超過30%。這是有賴於軍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

戰後日本的經濟

神武景氣時代日本生產的電視
行走日本城市街上的電車

戰後復興期

但自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之侵略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其時通貨膨脹急速,貨幣大幅貶值;而因為日本大量資源被投入軍工生產,日本國內物資嚴重短缺。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經濟終告陷入崩潰境地。

自1945年起美國開始向日本提供財政支援,協助日本重建戰後之經濟。這段期間日本致力重建工業,包括鋼鐵、化工等等。1954年「神武景氣」開始,工業生產開始回復到戰前水平。而在1953年到1965年間,日本GDP每年以約9%的速度增長,進入了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

這時日本的製造業重心有所轉變,尤其是汽車製造和電子等等,都逐漸在日本經濟取得重要位置。

高速經濟成長期

安定成長時期

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導致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日本出現了戰後第一次經濟負成長,並且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時日本製造業重心再轉移,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之產業因為能源效益相對較高,而急速成長。只不過這些新興產業並未能改變日本經濟減速之趨勢。由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在世界經濟體中,日本排列前第二位。

同時,日本長年貿易順差,故此日本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逐年增加。1985年9月22日,日本被迫簽訂了廣場協議。1980年代後期,日本轉入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成長期,股票價格與土地價格持續大幅上升,是為所謂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

隨著日元大幅升值,引發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為了解救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日本人從土地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被用來購買股票債券、海外不動產(如美國洛克菲勒中心)、昂貴的藝術品,以及名貴的奢侈品等等。當時這種資金被稱為「日本錢」(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經濟的關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指數達到最高38957.44點。

長期衰退

1985年—1995年日經平均股價變動簡圖

進入1990年後,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泡沫經濟崩潰,景氣急速惡化。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消費陷入萎縮。而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整個1990年代,日本經濟都受泡沫經濟的後遺症困擾,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格差景氣

自2002年起,在外需的提振下,經濟景氣出現好轉,實現了景氣擴張期的最長記錄。但另外一方面,大部分民眾並沒有切實的感受到景氣回復。因為一些人稱這次景氣擴張為「格差景氣」。

現在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