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克萊瑪 |
 circa 1955 |
導演 |
出生 | Stanley Earl Kramer 1913年9月29日 美國紐約曼哈頓 |
逝世 | 2001年2月19日(87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配偶 | 瑪麗蓮·艾斯金(1945年-1945年結婚) 安妮·P·克萊瑪(1950年-1963年結婚) 凱倫·夏普(1966年-2001年結婚) |
活躍年代 | 1933–1979 |
|
|
史丹利·厄爾·克萊瑪(英語:Stanley Earl Kramer,1913年9月29日-2001年2月19日)是一位美國知名的電影導演和製片人,他以創作反映、探討社會問題的電影見長,並成為美國最受尊敬的電影人之一。作為一位成功的獨立電影製片人和導演,他的作品總是敢於直面其他電影公司往往會極力避免的社會議題,如種族歧視、核戰爭、人性的貪婪、創造論與進化論以及法西斯主義形成的社會原因和後果。
正由於涉及題材的敏感性,史丹利的電影在當時往往會引起社會巨大的爭議,評價漸趨兩極化,但在他近四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其作品也得到了同行業者的尊重和肯定。他執導的電影一共先後獲得了16項學院獎,80次獲提名,他本人則共計有9次獲提名,並在第34屆學院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一座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2]。他職業生涯中較為著名的電影作品包括:1952年的《日正當中》(又譯《龍城殲霸戰》,擔任製片),1954年的《叛艦凱恩號》(製片),1958年的《逃獄驚魂》(又譯《掙脫索鏈》,導演兼製片),1959年的《海灘》(導演兼製片人),1960年的《風的傳人》(又譯《向上帝挑戰》,導演兼製片),1961年的《紐倫堡的審判》(又譯《劫後昇平》,導演兼製片),1963年的《瘋狂世界》(導演兼製片),1965年的《愚人船》(又譯《百怪圖》,導演兼製片)以及1967年的《誰來晚餐》(又譯《男生女生黑白配》,導演兼製片)。
早年生活
電影生涯
轉戰好萊塢
製片人
導演
退休和去世
影響
電影作品
執導 - 《明月冰心照杏林》(1955)
- 《氣壯山河》(1957)
- 《逃獄驚魂》(1958)
- 《海灘》(1959)
- 《風的傳人》(1960)
- 《紐倫堡的審判》(1961)
- 《瘋狂世界》(1963)
- 《愚人船》(1965)
- 《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
- 《秘密大戰爭》(1968)
- 《風暴狂潮》(1970)
- 《保佑野獸和孩子們》(1971)
- 《無情大地補晴天》(又譯《浴血黑虎山》/《俄克拉荷馬石油戰》,1973年)
- 《多米諾骨牌》(1977)
- "The Runner Stumbles"(1979)
| 製片 - 《奪得錦標歸》(又譯《拳擊冠軍》,1949)
- 《忠義之家》(又譯《孤島五壯士》,1949)
- 《男兒本色》(又譯《男人們》,1950)
- 《風流劍俠》(又譯《大鼻子情聖》,1950)
- 《推銷員之死》(又譯《淘金夢》,1951)
- 《狙擊手》(1952)
- 《正午》(1952)
- 《婚禮成員》(又譯《燭火之夜》,1952)
- 《飛車黨 (電影)》(1953)
- 《風塵知已》(又譯《天涯知己》,1953)
- 《T博士的5000個手指》(1953)
- 《叛艦凱恩號》(1954)
- 《緊急邊緣》(1962)
- 《瘋狂世界》(1963)
- 《天下父母心》(1963)
- 《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
|
學院獎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