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中國隋朝始置的州。
開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安德縣(即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大業初年,改為平原郡。唐朝初年,復為德州。轄境相當今山東省平原縣、德州市陵城區、德州市德城區及河北省吳橋、景縣等市縣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德州。
北宋初年,省歸化縣。景祐二年(1035年),廢安陵縣入將陵縣,後割屬永靜軍。熙寧六年(1073年),省德平縣為鎮,入安德縣。崇寧時,戶四萬四千五百九十一,口八萬二千二十五。轄兩縣:安德縣和平原縣。後地入金國,當時,德州戶一萬五千五十三。轄三縣、七鎮:安德縣,四鎮(磁博、向化、盤河、德安)、平原縣,一鎮(水務)、德平縣,二鎮(懷仁、孔家鎮)。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濟寧府的陵縣改屬德州。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省陵縣,徙治故陵縣(即今山東省德州市)。下領兩縣:德平縣、平原縣,屬濟南府。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州廳改縣,於1913年改為德縣。
- 唐朝德州刺史
- 元白澤(武德年間)
- 李遷(武德年間)
- 陸善宗(貞觀初年)
- 弓之義(貞觀年間)
- 宇文定及(貞觀年間)
- 李亮(貞觀年間)
- 沈士衡(唐高宗初年)
- 竇孝慈(唐高宗初年)
- 高真行(666年—666年)
- 李沖寂(671年之前)
- 盧承泰(唐高宗時)
- 楊思止(唐高宗時)
- 于敏直(唐高宗時)
- 龐同本(685年)
- 長孫憲(武周時)
- 李直瓘(武周時)
- 張知謇(696年)
- 韋安石(聖歷初年)
- 武太沖(武周末年)
- 竇懷讓(706年)
- 崔泰之(神龍、景龍年間)
- 張訥之(景龍年間)
- 李禕(710年)
- 宋慶禮(先天年間)
- 李澄(開元初年)
- 韓思復(720年)
- 李仲宣(725年)
- 平原郡太守
| - 李忠臣(757年)
- 王暕(758年)
- 蔡希德(758年)
- 張抱麟(大曆年間)
- 李西華(781年)
- 李士真(782年)
- 李濟時(782年)
- 王士真(784年—801年)
- 薛昌朝(809年)
- 宋迪(元和年間)
- 鄭權(818年)
- 李全略(821年—822年)
- 李全略(822年)
- 王稷(822年)
- 李岵(829年—830年)
- 劉約(838年)
- 竇潏(廣明年間)
- 吳昌嗣(中和年間,未任)
- 盧彥威(885年—890年)
- 傅公和(900年)
- 周知裕(天祐年間)
- 王倚
- 鄧某
|
注釋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