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相機

萊卡相機
公司類型 股份有限公司 (德國)[*]
成立 1869年
創辦人 Ernst Leitz senior[*]
總部 德國 韋茨拉爾
產業 photo industry[*],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optical industry[*]
產品 照相機雙筒望遠鏡
營業額 400,000,000 歐元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稅後盈餘 未知 編輯維基數據
員工人數 1,800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母公司 奧地利ACM55%
黑石集團45%
網站 http://www.leica-camera.com/

萊卡Leica)是德國一家生產相機的公司,品牌名稱由萊茨(Leitz)和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公司的原名為恩斯特·徠茨公司,目前拆分為三家公司:萊卡相機、萊卡測量系統萊卡顯微系統,分別生產相機、空間資訊測量裝置和顯微鏡。「萊卡」品牌由萊卡顯微系統持有,並授權另兩家公司使用。其常見數位相機鏡頭產品註冊商標Summarit,為一套品質標準檢測和保證體系,有授權其他廠商使用。

萊卡相機最初問世於192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相機。也是最早確立35mm軟片格式(24mm×36mm)。

歷史

Ur-Leica複製品, 1925, 1:3,5
Leica I, 1927, 1:3,5

1913年,第一部萊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景攝影使用的可攜式相機,這台萊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軟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軟片的18×24毫米片幅擴充到24×36毫米,長寬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萊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萊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1930年,萊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萊卡I螺口版(Leica I 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準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萊卡II(Leica 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觀景窗和測距器。

Leica IIIf, 1950
Leica MP, 2003 and M3, 1954

萊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萊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片幅框線的大觀景窗。

1954年,萊茨發布了萊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器和觀景窗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觀景窗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片幅[1]

許多公司根據萊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

Leica R9, 2002
Visoflex II, 1960

自1964年起,萊卡生產了一系列單鏡頭反射式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萊卡R8(Leica R8)完全由萊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前的型號為萊卡R9(Leica R9),可以與數位機背(Digital Modu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萊卡宣布R系列傳統軟片用單鏡頭反射式相機、鏡頭全面停產[2]

將萊卡的單鏡頭反射式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萊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3]。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螢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器——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軟片的曝光[4]。與相機的測距器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

萊卡在歷史上經常領先採用新光學技術,例如高次非球面鏡片、折射率1.9稀土鏡片。萊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效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

萊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萊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萊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

在1986年,由於萊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萊卡。同一時期,萊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萊卡相機公司從萊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萊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萊卡微系統和萊卡地理系統[5]

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斥資約1.3億歐元,購入德國徠卡(Leica)相機股份公司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徠卡最大股東。

萊卡相機列表

早期型號

  • Ur-Leica:巴爾納克的原型萊卡照相機。
  • Leica I:1925年正式生產。

螺口可換鏡頭的萊卡機身

Leica IIIC, 1940
  • Leica I 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愛爾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鏡頭。
  •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與鏡頭聯動測距儀。
  •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門,由機身前另一小紐控制。
  •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門。
  • Leica IIIb:1938年,對焦及構圖觀景窗的結構更加貼合。
  • Leica IIIc:1940年,採用了壓鑄機身。
  • Leica IIId:1939年,配有自拍計時器,僅生產了427部。
  • Leica If/IIf/IIIf:1952年,配有閃光燈同步插口。
  • Leica IIIg:1957年,採用了更明亮的觀景窗,並配有視差矯正功能。

一體相機系列 (停產)

  • Leica mini
  • Z2X中國造
  • C1 中國造
  • C2 中國造
  • C3 中國造
  • Leica Minilux 40mm 日本造
  • Leica Minilux Zoom 日本造
  • Leica CM 40mm 德國造
  • Leica CM Zoom 德國造

連動測距式相機

(2003年版本的MP仍生產)

M2
M6
M7
  • M3:1954年—1966年,於1954年德國Foto Kina展覽會上首次發布,總共生產了22萬台。M3是首個使用快速裝鏡頭卡口的萊卡機身(之前III系列的機身是螺紋卡口),其觀景窗放大倍數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線框,所以不適用50mm以下的廣角鏡(除非採用額外的觀景窗或矯正器)。M3採用現代的過片杆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鈕過片。
  • MP:1960年左右,第一代經典MP,產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臺還有快速過片的底蓋,動作快的話可以每秒3張拍攝。那時還沒有自動馬達。
  • M2:1958年—1967年,觀景窗的放大倍率從M3的0.92倍下調到0.72倍,擁有了35mm框線,並簡化了測距儀結構。M2計數器沒有自動復位功能,拍完一卷後要自己動手撥回去。
  • M1:1958年—1967年,功能與M2基本相同,但移除了測距儀系統
  • M4:1967年
  • M4 MOT:1967年
  • M5:1971年,體積與重量最大的M相機,長相奇怪,俗稱「飯盒」,第一次加入內建的測光表。
  • M4-2:1977年
  • M4-P:在M4-2的基礎上觀景窗中增加了28mm框線。可以認為是不帶測光功能的M6。
  • M6:1984年—1992年,在這個劃時代的型號中結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進的沒有運動部件的測光計(之前M5的測光表有類似一個棒子運動部件,在帘布快門前,鏡頭後)和觀景窗中的LED指示。
  • M6 TTL:1998年,支援TTL閃光,所增加的電子部件在頂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將快門速度撥輪改為了逆時針。
  • M7:2002年,增加焦平面高速閃光、光圈優先拍攝和電子橫走式布簾快門。有.58、.72和.85倍放大的觀景窗規格,其頂部與M6 TTL類似。為M系列進入電子化機身的轉折點。
  •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機械相機」(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與M6類似,但其觀景窗的改進消除了眩光。倒片螺絲改為與M3相同。正面沒有刻字,更低調一點。
  • M-A (typ 127):2014年,復古軟片機。全機械機身,無測光,還原舊日軟片味道。

數位連動測距式相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8 M8.2 M9 M9-P 已停產)

  • M8:2006年,萊卡第一台數位旁軸相機,截幅機1.33放大倍率。捨棄傳統的布簾橫走式寧靜快門,最高快門1/8000。拔除單眼常用的低通濾鏡以及IR濾鏡使用軟體校正顏色,上市後不久發現紅外線偏色問題,M8擁有者可以向總廠申請兩片鏡頭前紅外線濾鏡修正。
  • M8.2:2008年,M8升級版。快門的釋放和上弦不再是同時進行(M8),而是中間有時間差,分別在按下和釋放快門鈕時,所以快門更輕聲,快門震動更小,最高快門1/4000。故障很少。藍寶石免劃傷LCD。

——

  • M9: 2009年,全球首部全片幅數位旁軸相機,CCD全幅感光完件平方為24mmx36mm。
  • M9-P: 2011年,M9升級版,外觀低調,沒有印型號和廠牌,藍寶石LCD表面。
  • M-E (Typ 220): 2012年,M9基本版,沒有框線撥杆。參數和M9一致,顏色為藍黑色。
  • M-Monochrome: 2012年,M9-P黑白版,外觀和M9-P一模一樣,只能拍黑白,價錢比M9貴,黑白畫質比M9好。

——

  • M (Typ 240):2012年,傳承傳統的創新。LEICA M使用CMOS感光組件,可以透過機身螢幕時實拍攝,透過轉接環可以使用R鏡頭群。與X2使用相同介面的數位EVF觀景窗。第一台具有錄影功能的M系列相機。
  • M-P (Typ 240):2014年,M的升級版,低調的奢華。沒有印型號和廠牌,低調設計,效能提升,機身快取更快,藍寶石LCD表面。
  • M (Typ 262):2015年,M的基本版。去掉實時取景與錄影功能,只為專注攝影。
  • M Monochrom (Typ 246):2015年,M-P黑白版,外觀和M-P一模一樣。極致純粹,單色傳感器,只拍攝黑白相片,藍寶石LCD表面。
  • M-D (Typ 262):2016年,減法的極致。只保留徠卡M精髓,沒有螢幕,沒有錄影功能,沒有機身正面logo,只專注攝影本質。

——

  • M10:2017年,融合軟片時代操作體驗與現代技術革新。感光度提高至ISO 50,000,於機頂增置實體ISO盤置,取消錄影功能,採用.72倍放大的觀景窗規格。
  • M10-P:2018年,M10升級版,史上最安靜的徠卡M相機,快門經過改良,可以做到近乎無聲的拍攝,沒有印型號和廠牌,取消藍寶石LCD表面,第一台具有觸控螢幕功能的M系列相機。
  • M10-D:2018年,數位心,軟片魂。只保留徠卡M精髓,沒有螢幕,沒有機身正面logo,加入了過片扳手,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沒有實際用途,不是大家想的掰一下才能拍一張,就是一個模仿軟片機外觀的「情懷扳手」。
  • M-E (TYP 240):2019年,M10基本版
  • M10 Monochrom:2020年,M10-P黑白版,外觀和M10-P幾乎一模一樣,第一台具有4000萬畫素的M系列相機。
  • M10-R:2020年,M10的4000萬畫素版本,外觀和M10一模一樣
  • M11 : 2022年。

單眼相機(停產)

Leicaflex系列

全片幅軟片單眼系列,由於尼康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系列的成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產生的產品。

R4
RE
R7
  •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帶有內建的外部測光計和中央帶毛玻璃的觀景窗。
  •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援TTL重點區域測光。
  •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礎上改進了機身造型並採用敏感度更高的測光計,被一些人認為是最堅固的35毫米單眼相機。SL2的製造成本比售價還高,這促使萊卡與美能達合作開發下一代電子化的單眼相機——R系列。

R系列

全片幅軟片單眼系列,針對佳能尼康兩大全片幅單眼巨頭而產生的產品。在70年代中,徠卡早己失去了SLR的先機,加上德國工費日益高漲遇上日本相機效能超群、價格低廉的雙重壓力下,徠卡自行設計的SLR系統已陷入崩潰,為了活下去,徠卡被逼無奈和日本美能達全面合作,R系列正是外德內日的産物(但R8以後重新由德國徠卡設計)。

  • R3:1976年,萊卡第一款電子化的單眼相機,基於美能達XE1/7,在生產少數產品後轉往在葡萄牙的工廠生產。
  • R3 MOT:1978年
  • R4/R4 MOT:1980年,基於美能達XD11,確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機的基本組態。提供了程式、快門優先、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模式,支援點測光和中央重點測光。
  • R4s:1982年—1985年
  • R5:1987年—1988年,進行了電路改進,支援TTL閃光。
  • R6:1988年,採用機械快門,使得僅有內建測光計需要依賴電池。
  • R-E:1990年
  • R6.2:1992年
  • R7:1992年
  • R8:1996年,脫離了美能達重新設計,並在德國的工廠生產。
  • R9:2002年
  • R8/R9 DMR Digital Module R : 2003年,DMR數位後背,1000萬畫素。1.4倍率。適用於R8、R9。是R系列數位化的極佳選擇。

數位單眼相機

S系列

中片幅數位單眼系列,針對哈蘇飛思兩大中片幅相機巨頭而產生的產品。對萊卡的忠實粉絲來說S是台純德國血統的萊卡相機。與競爭對手——120中片幅相機的王者哈蘇相比,S是純正的德國貨,而哈蘇就是個歐日混血兒。哈蘇當年委託合作夥伴日本富士龍生產新一代H系列相機的鏡頭,曾讓多少忠實哈蘇蔡司鏡頭的鐵桿粉絲強烈抗議。在經歷了數年進步之後,富士龍生產的哈蘇鏡頭才逐漸被影友接受。萊卡這次對粉絲可算是有個交代,機身及鏡頭都保持德國原廠生產。對萊卡來說S的出現是個巨大的突破,因為它顯示了萊卡要向中片幅市場進軍的野心。儘管在畫素方面萊卡仍落後於競爭對手哈蘇和飛思,但在鏡頭方面卻占據了優勢。S鏡頭保持了萊卡鏡頭傳統的優點——虛化漂亮,色彩還原准、焦內清晰銳利、解析度高,而且新的S鏡頭家族成員還有變焦鏡。這著實讓很多追求高素質圖像的攝影人興奮不已。

  • S1:1996年,1000萬畫素。由於可用感光度太低,曝光往往較長,故只能拍靜態物體
  • S2:2008年,3700萬畫素,傳感器尺寸為30×45毫米,僅為645片幅的一半,改善部分電子零件功能。
  • S Type 006:2012年,3750萬畫素CCD。
  • S Type 007:2014年,3750萬畫素CMOS,4K錄影。
  • S3:2020年,6400萬畫素,4K錄影。

無反光鏡式單眼相機 (微單眼)

無反相機自2008年出現以來,憑藉小巧的體積和出色的畫質表現迅速在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眾多品牌的加入也使得無反相機市場變得非常的熱鬧。作為德系品牌的萊卡,在無反相機領域的發力稍晚,2014年4月份萊卡才發布了旗下的無反相機萊卡T,其憑藉純鋁一體化打造而成,精細的做工和成像品質,也讓萊卡的無反和其他品牌無反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TL系列

使用APS-C傳感器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針對富士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系列的巨大成功而產生的產品。

  • T (Typ 701)-2014年,Leica 德國原廠第一台自動對焦微單眼,使用 APS-C 片幅,1600萬畫素。
  • TL-2016年,萊卡TL其實和萊卡T在機身外觀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用無變化來形容都絲毫不為過,機身記憶體升級到了32GB,而且在機身顏色上增加了鈦金色,可供使用者選擇的餘地也增加了不少。
  • TL2-2017年,APS-C片幅CMOS傳感器,畫素高達2400萬

SL系列

使用全片幅傳感器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針對索尼α7系列的巨大成功而產生的產品。

  • SL (Typ 601)-2015年,Leica 德國原廠第一台全片幅微單眼,2400萬畫素,並搭載了一塊440萬畫素的EVF觀景窗,可實現11張每秒連拍速度,最高感光度ISO50000,支援Wi-Fi 功能,支援4K影片錄製功能。而更重要的是,萊卡官方宣稱SL相機是目前世界上自動對焦速度最快的相機。
  • SL2-2019年,4700萬畫素,支援5K影片錄製功能,外觀和SL幾乎一模一樣。
  • SL2-S-2020年,2400萬畫素,支援4K影片錄製功能,功能介於SL和SL2之間,可以算是SL1.5。

CL系列

  • CL-2017年,2,400萬畫素的APS-C格式感光元件,49個自動對焦點

徠卡APS-C系統目前擁有CL和TL2兩款德國製造的相機,在設計感和操作性上非常不同,徠卡CL相機以經典形象展現出徠卡相機的傳統,徠卡TL2相機則體現了未來主義風格。

類單眼相機

X系列

使用APS-C感測器的固定鏡頭數位相機。

  • X1(2009)具備APS-C片幅與等效35mm鏡頭,CMOS來自SONY,可選配光學觀景窗。
  • X2(2012)鏡頭也是Leica原廠設計製造24mm,等效視角36mm。CMOS可能由SONY或FUJI提供的。X2的電子觀景窗採用AP2介面與機身連接,與奧林巴斯的VF-2高度相像。
  • X Vario (Typ 107) (2013) 具備變焦鏡頭的X系列機型
  • X-U (Typ 113) (2014) 2014年推出的X系列機型,仍然保持了約35mm的等效焦距,開放光圈提升至F1.7

Q系列

Leica Q2

使用全片幅感測器的固定鏡頭數位相機,針對索尼RX1系列的巨大成功而產生的產品。

  • Q (Typ 116):2015年,2400萬畫素的全片幅規格感測器,由CMOSIS設計,意法半導體生產;鏡頭為不可換的定焦,標稱28mm焦距。
  • Q-P:2018年,Q的更新版,低調的奢華。沒有印型號和廠牌,配備全新的棕色皮革背帶。
  • Q2:2019年,Q的第二代,主打防塵防水, 4,730 萬全片幅感光元件與錄影規格提升到 4K/Cinema 4K。

傻瓜相機

C系列

  • Leica C (Typ 112):2013年,LF系列姊妹機 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C-Lux系列

卡片式數位相機,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 C-LUX 1 (2006)
  • C-LUX 2 (2007)
  • C-LUX 3 (2008)
  • C-LUX 4 (2018)

D-Lux系列

卡片式高階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為16:9片幅。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 D-LUX (2003)
  • D-LUX 2 (2005)
  • D-LUX 3 (2006)
  • D-LUX 4 (2008)
  • D-LUX 5 (2010)
  • D-LUX 6 (2012)
  • D-LUX (Typ 109) (2014)
  • D-LUX 7 (2018)

V-Lux系列

旅行用大變焦系列,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 V-LUX 1 (2006)
  • V-LUX 20 (2010)
  • V-LUX 2 (2010)
  • V-LUX 30 (2011)
  • V-LUX 3 (2011)
  • V-LUX 40 (2012)[6]
  • V-LUX 4 (2012)
  • V-LUX (Typ 114) (2014)
  • V LUX 5 (2019)

Digilux數位系列(停產)

  • Digilu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igilux Zoom…12.7萬畫素。
  • Digilux 4.3……240萬畫素。
  • Digilux 1………400萬畫素,富士的姐妹機。
  • Digilux 2………500萬畫素。松下LC-1姐妹機。2004年photonika得獎。CCD出現災情,Leica供一次免費更換服務。只需把機器寄回德國,不需要提供任何檔案,維修後會記錄相機的序列號。
  • Digilux 3………750萬畫素。松下L-1姐妹機,4/3片幅,2006年停產。日本製。

萊卡鏡頭列表

螺旋口鏡頭(停產)

50mm f2.0 SUMMITAR
  • 21毫米:f4 SUPER ANGULON
  • 28毫米:f5.6 Summaron f6.3 HEKTOR
  • 35毫米:f2 SUMMICRON,f2.8 SUMMARON,f3.5 ELMAR,f3.5 SUMMARON
  • 50毫米:f1.5 SUMMARIT,f1.4 SUMMILUX,f2 SUMMITAR,f2 SUMMAR,f2 SUMMICRON,f2.5 HEKTOR,f2.8 ELMAR,f3.5 ELMAR
  • 65毫米:f3.5 ELMAR
  • 73毫米:f1.9 HEKTOR
  • 90毫米:f2 SUMMICRON,f2.8 ELMARIT,f4 ELMAR
  • 105毫米:f6.3 ELMAR
  • 135毫米:f4.5 HEKTOR,f4.5 ELMAR
  • 200毫米:f4 TELYT
  • 280毫米:f4.8 TELYT
  • 400毫米:f5 TELYT,f5.6 TELYT
  • 560毫米:f5.6 TELYT

M鏡頭 (部分停產)

  • 16-18-21毫米:f4 TRI-ELMAR-M ASPH
  • 18毫米:f3.8 Super Elmar-M ASPH
  • 21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 24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f3.8 Elmar-M
  • 28毫米:f2 SUMMICRON-M ASPH,f2.8 ELMARIT-M ASPH
  • 35毫米:f1.4 SUMMILUX-M ASPHERICAL,f1.4 SUMMILUX-M ASPH,f1.4 SUMMILUX-M,f2 SUMMICRON-M,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 50毫米:f0.95 NOCTILUX-M ASPH,f1.0 NOCTILUX-M,f1.2 NOCTILUX-M,f1.4 SUMMILUX-M ASPH,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M
  • 28-35-50毫米:f4 TRI-ELMAR-M ASPH
  • 75毫米:f1.4 SUMMILUX-M,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 90毫米: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IT-M,f4 MACRO-ELMAR-M, f2 Summicron-M
  • 135毫米:f3.4 APO-TELYT-M

R鏡頭(停產)

  • 16毫米:f2.8 FISHEYE-ELMARIT-R
  • 19毫米:f2.8 ELMARIT-R
  • 21毫米:f4.0 SUPER-ANGULON-R
  • 24毫米:f2.8 ELMARIT-R
  • 28毫米:f2.8 ELMARIT-R,f2.8 PC-SUPER-ANGULON-R
  • 35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f2.8 ELMARIT-R
  • 50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 60毫米:f2.8 MACRO-ELMARIT-R
  • 80毫米:f1.4 SUMMILUX-R
  • 90毫米:f2 SUMMICRON-R,f2.8 ELMARIT-R
  • 100毫米:f2.8 APO-MACRO-ELMARIT-R
  • 135毫米:f2.8 ELMARIT-R
  • 180毫米:f2 APO-SUMMICRON-R,f2.8 APO-ELMARIT-R, F3.4 APO-TELYT-R
  • 280毫米:f4 APO-TELYT-R,f2.8 APO-TELYT-R MODULE
  • 400毫米:f6.8 TELYT R,f2.8 APO-TELYT-R MODULE,f4 APO-TELYT-R MODULE
  • 500毫米:f8.0 MR-TELYT-R
  • 560毫米:f4 APO-TELYT-R MODULE,f5.6 APO-TELYT-R MODULE
  • 800毫米:f5.6 APO-TELYT-R MODULE
  • 21-35毫米:f3.5-4 VARIO ELMAR R
  • 28-70毫米:f3.5-4.5 VARIO-ELMAR-R
  • 28-90毫米:f2.8-4.5 VARIO ELMARIT-R
  • 35-70毫米:f2.8 VARIO-ELMAR-R
  • 35-70毫米:f3.5 VARIO-APO-ELMARIT-R
  • 70-180毫米:f2.8 VARIO-APO-ELMARIT-R
  • 70-210毫米:f4 vario-ELMAR-R
  • 12-280毫米:f1.8-22.5 VARIO-APO-ELMARIT-R
  • 80-200毫米:f4 VARIO-EMLAR-R
  • 105-280毫米:f/4.2 VARIO-ELMAR-R

D鏡頭(已停產)。4/3系統用,日本松下設計製造

  • 14-50毫米:f2.8-3.5 VARIO-ELMARIT-D ASPH Mega OIS
  • 14-50毫米:f3.8-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 14-150毫米:f3.5-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 25毫米:f1.4 SUMMILUX-D ASPH

S鏡頭(在產)

CS代表可使用鏡間快門

  • 35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 70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 120毫米: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 CS
  • 180毫米:f3.5 APO-TELE-ELMAR-S,f3.5 APO-TELE-ELMAR-S CS

合作

與松下的合作

萊卡相機跟松下電器(Panasonic)與Fujifilm在數位時代有多年合作關係,松下的Lumix數位相機的鏡頭採用獨有的MEGA O.I.S.防抖功能、高感光度,多數此系列的數位相機的鏡頭都是由萊卡授權設計及製造。萊卡則以部分由松下推出的數位相機作為藍本,推出姊妹型號:如Panasonic LC-1和Leica Digilux 2,以及Leica D-Lux 5和Panasonic LX5。

與華為的合作

華為P9是全球首部與Leica共同研發的智慧型手機

自2016年以來,徠卡與華為建立了合作關係,徠卡相機將與華為智慧型手機共同設計,包括P系列Mate系列華為P9是全球首部與德國相機廠Leica共同參與研發的智慧型手機[7]

與Insta360的合作

2020年1月,Insta360宣布與德國相機製造商萊卡(英語:Leica Camera AG)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Insta360 ONE R 1英寸版由Insta360與萊卡聯合設計[8]

與夏普的合作

2021年,徠卡與夏普建立技術合作夥伴關係,徠卡相機將聯合設計到夏普智慧型手機中,但僅限日本市場。 第一款與徠卡相機聯合設計的智慧型手機是配備 1 英寸傳感器相機的AQUOS R6。

與小米的合作

2022年,徠卡與小米集團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開發徠卡相機用於小米的旗艦智慧型手機,類似於與華為的合作。 這種新合作下的第一款旗艦智慧型手機將於2022年7月推出。[9]

使用萊卡相機的著名攝影師

亨利·卡蒂爾-布雷松:法國著名攝影師,瑪格南圖片社創始人。

羅伯特·卡帕:匈牙利籍美國戰地攝影師,著名作品《中彈了》在生活雜誌上發表後相片和攝影師迅速風靡全球。羅伯特·卡帕同時也是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始人之一。

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猶太裔美國攝影家,著名作品是紐約時代廣場的《勝利之吻》。

球型雲台

Leica 球型雲台

參考資料

  1. ^ 徕卡M7相机简介.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2. ^ 『成为历史』Leica R系列单鏡頭反射式相机、镜头全面停产. 萊卡中文. [2009年3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9) (中文(簡體)). 
  3. ^ Leica Visoflex System.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4. ^ Leica VISOFLEX II INSTRUCTIONS.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1). 
  5. ^ One Brand - Three Independent Companies.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6. ^ The Leica V-Lux 40 Digital Camera: Classic Journeys Deserve a Classic Name in Photography. PhotographyTalk. [September 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9). 
  7. ^ 華為P9 手機介紹- ePrice.HK. [201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8. ^ STRATEGIC PARTNERSHIP BY LEICA AND INSTA360 - Leica Camera AG. en.leica-camera.com. [202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3). 
  9. ^ Mi Global Home. Mi Global Home. [2022-05-23]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