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

度量(拼音:duó liáng,注音:ㄉㄨㄛˋ ㄌㄧㄤˊ,英語:measurement)又稱測量、計量,是指對於一個物體或是事件的某個性質給予一個數字,使其可以和其他物體或是事件的相同性質比較。度量可以是對某一「物理量」(如時間、長度、容積、重量等)的估計或測定,此時必須以某一標準或度量衡表示;度量也可以是其他較抽象的特質,例如給定一個「數學量」。
度量的過程為估計「某一數量的多寡」和「相同類型一個單位量的多寡」之間的比例,而量值即為此過程的數字結果,但必須加上計量單位體現為「數字加上單位」,其中實數數字為估計的比例;如:9公尺,其便包含物體長度和長度單位,即其與一公尺之間的比例,而9公尺的物理意義為距離,必須以多少公尺或多少英尺來表示。
不像計數或整數個數的物體可精確知道其量值,每一次度量過程都是存在些許不確定性的估計。度量包括了:測量尺度(包括量值)、計量單位及測量不確定度三項。
度量是大部份自然科學、技術、經濟學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定量研究的基礎,透過度量可以比較不同的量測,並且減少誤會。有關度量的科學稱為計量學。
廣義上的測量
在廣義上,測量是應用及其廣泛一種技術,並不局限於某一領域,也不能明確是從哪個行業發展而來的,因為人類自古就會測量。測量是人類探知自然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現代科技社會。
科學家錢學森曾指出:「信息技術包括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測量技術是關鍵和基礎。」在當前世界各學科領域中,研究測量的學科是「計量學」。對測量的定義非常多,許多學科都從自己的角度給與定義,按照計量學的定義,測量是指:以確定量值為目的的一組操作。
目前這一定義在世界範圍內是一致的。建築測量、產業測量都只是測量的極小分支,或者說是測量在具體行業里的應用[4]。 測量(measurement)是一種行為,它是針對自然界的現象做量的認識,稱為量化,這種過程我們稱其為量測。應用量測的結果將可以讓我們對自然界的現象能有更正確的認知。故量測的目標就是要獲得標準值。
方法論
一個性質的量測可以依以下幾項來分類:度量類別、數量、計量單位及不確定性。
- 度量的類別是度量時對不同種類的數據,依據其尺度水平所劃分的類別。例如二個性質可以用其比例、差值或是其名目值來比較。度量類別一般不會直接寫出,但在說明度量程序中多半可以看出。
- 數量是指該性質對應的數值,一般會用適當的測量儀器來取得。
- 單位是人為設定的一個量,在實務上,類似一個數學上的比例系數,二個性質,不同單位的量測,可以根據單位的關係,轉換為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 不確定性表示量測程序中的測量誤差(包括隨機誤差及系統誤差)。誤差可以用重覆進行相同量測來求得,也要考慮測量儀器的準確性與精密性。
標準
如果不考慮少部份的量子常數,度量單位基本上可以任意選定。因此度量單位是約定俗成的,是由人們設定後,然後一社群有共識後開始使用。自然界在本質上沒有規定一公尺的長度,也沒有規定以英里為距離單位會比公里來的恰當。
不過在人類的歷史上,為了方便及必要性,會演變出一些度量單位的標準,使一個群體有共同的度量基準。法律中一開始規範度量單位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商業詐騙。
今日的度量單位多半是以科學的基礎上訂定,並且受到政府或國際機構的監督。在1875年17個國家訂定了《米制公約》,並且依公約設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最早公尺的定義是自地球北極到赤道之通過巴黎的子午線,期間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中間經過數次的更改,而在1983年時,國際度量衡大會重新定公義公尺是光在自由空間中1⁄299,792,458秒所行進的距離[5],而在1960年時美國、英國、澳洲及南非也定義了國際碼(international yard)為0.9144公尺。
在美國的度量單位管理是由美國商務部以下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負責。在英國則是由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澳洲主管單位是國家計量研究院[6],在南非是由科學和工業研究理事會負責,在印度是由印度國家物理實驗室管理,在台灣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以下的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管理。
單位及系統
英制系統
英制單位是一種源自英國的單位制,是從羅馬帝國的度量衡衍生而來,曾在英國、大英帝國及美國等國家使用。原使用英制的國家中,大部份已轉換為國際單位制,英國、加拿大及愛爾蘭等國已立法將單位改為國際單位制,但日常使用仍常用到英制。而從英制單位演變而來的美制單位(又稱美式英制單位)仍是美國及一些加勒比地區國家使用的單位系統。
上述不同的系統,之前曾依其長度、質量及時間的單位而統稱為「磅-英尺-秒」系統,不過其中有許多單位是不一樣的。例如英制的英噸、英擔、加侖就和美式英制的單位有些差異。英國官方已將一些單位改為國際單位制,不過日常使用仍常使用英制,例如道路的標示仍使用英里、碼及英里每小時等單位,以品脫為計算啤酒及牛奶的單位,以英尺及英寸為身高的單位,以英石及磅為體重的單位。許多大英國協的國家已改用國際單位制,但在許多商業交易中,土地及室內的面積仍以英畝或平方英尺來計算,而汽油也仍以加侖來計算。
公制系統
公制系統是一個十進制的單位系統,以公尺及公斤為長度及質量的單位。不過因著其基本單位的不同,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單位系統。自1960年起,國際單位製成為國際認可的公制系統。像電學中的電壓、電流等都是用公制來表示。
公制系統會針對一些物理量訂定基本單位,可由基本單位衍生出其他物理量的單位。除了時間以外的單位,其倍數及小數均以單位的十的乘冪來表示。若同一物理量的不同單位互相轉換,只要乘以(或除以)10或100、1000……等係數,換句話說,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即可,因此單位相當的簡單。例如1.234公尺等於1234公釐,也等於0.001234公里。類似2/5公尺之類的分數使用相當少見。公制系統雖有不同的單位系統,但任一系統中,長度或距離都是用公尺、公釐(千分之一公尺)或公里(一千公尺)表示,因此不會有類似英制,同一物體量的不同單位轉換時,其轉換系數較複雜不一致的問題。
國際單位制
國際單位制(簡稱SI制)是從公制系統衍生的單位制,也是世界上最廣為日常生活及科技應用接受的單位系統。國際單位制在1960年設置,參考了米-千克-秒(MKS)系統,而不是有許多變化形的厘米-克-秒制(CGS)系統。國際單位制在發展中也導入了許多新的,以往未列在公制系統中的物理量單位。七個原始的國際單位制如下[7]:
基本量 | 基本單位 | 符號 | 目前的SI制定義 | 新提議的SI制定義[8] |
---|---|---|---|---|
時間 | 秒 | s | 銫-133的超精細分裂 | 和目前SI制相同 |
長度 | 公尺 | m | 真空中的光速c | 和目前SI制相同 |
質量 | 千克 | kg | 國際千克原器(IPK)的質量 | 普朗克常數h |
電流 | 安培 | A | 真空磁導率,真空電容率 | 電子的電荷e |
溫度 | 克耳文 | K | 水的三相點,絕對零度 | 波茲曼常數k |
物質的量 | 莫耳 | mol | 碳12的莫耳質量 | 阿伏伽德羅常數 NA |
發光強度 | 燭光 | cd | 540 THz光源的發光效率 | 和目前SI制相同 |
國際單位制的單位可分為基本單位及衍生單位。基本單位是量測時間、長度、質量、溫度、物質數量、電流及發光強度的單位,衍生單位則是由基本單位組合而成的單位。例如功率的單位瓦特可以用基本單位定義為m2·kg·s−3。也可依此定義其他物理量的單位,例如物質密度的單位kg/m3。
長度

尺是用來量測長度或是繪製直線的工具,在幾何、工程製圖、工程等領域會都用到。不過也有只能量測長度、無法繪製直線的捲尺。圖中的是二公尺的摺疊尺,摺疊後的長度只有20公分,可以放進口袋內,而長度五公尺的捲尺可以用在小房間的量測。
建築交易
澳洲的建築界在1966年導入了公制,用來量測長度的單位為公尺(m)及毫米(mm)。為了避免混淆,避免使用厘米(cm)的單位。例如二公尺又五十公分的長度會記錄成2500毫米或是2.5公尺,而不會用不標準的250公分[9]。
測量師的系統
美國的測量師使用埃德蒙·岡特在1620年導入,以十進制為基礎的量測系統。其基礎單位是66英尺的岡特測鏈(1鏈),可以分為4桿,每桿16.5英尺,也可以分為100令,每令0.66英尺,令的縮寫是lk。
時間
時間是用來描述物體變化程度的抽象單位,時間的單位有小時、天、週、月、年等,更長的時間單位有世紀、千年等。時間單位也用來量測二個事件之間所經過的時間。
質量
質量是所有物質都有的特性,和其抵抗動量變化的程度有關。另一方面,重量是指一物體在重力場中所受到的向下引力。英制的質量單位有盎司、磅及英噸,公制的質量單位則是公斤及公克。
量測質量的設備稱為天平,將物質和已知質量的砝碼比較,以確認其重量。彈簧秤量測物體受的重力,量測的其實是抵抗重量的力,不是質量。不過天平和彈簧秤都要在重力場下才有效。這類設備中最準確的是是由荷重計配合數位數字輸出,不過仍需要在重力場下才有效。
經濟學
經濟學中的度量包括實際的度量、名義價格度量及實際價格等。其差異包括所量測的事物,以及刻意排除影響的事物,例如實際價格就是排除通貨膨脹後的價格。
度量的困難點
精確的度量是許多領域的基礎,因為所有的度量都需要近似,需要花許多的心力使度量準確。例如考慮如何量測物體從一公尺高度落下的時間。根據物理學可以證明,在地球的重力下,若不考慮空氣阻力,落下的時間約只需要0.45秒。不過這個數字本身就有一些測量不確定度:
- 此處用的重力加速度為9.8公尺每二次方秒(32英尺每二次方秒),不過此數值只有二位數的精確度。
-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會隨海拔及其他因素有些微的變化。
- 0.45秒的計算過程會用到平方根,計算過程也會犧牲一些精確度。
此外,也有可能有其他測量誤差:
- 粗心。
- 如何確定物體開始落下及碰到地面的精確時間。
- 高度及時間的度量本身都會有誤差。
- 空氣阻力。
科學實驗需要非常的小心,設法避免各種錯誤,並且合理的估計其誤差。
定義及理論
古典的定義
依古典的定義,度量是確定或估算二個數量之間的比例,這也是物理科學的標準[10]。數量和度量二者互相定義,量化屬性是指那些至少理論上可能被量測的量。古典理論有關量的概念可以回推到約翰·沃利斯及艾薩克·牛頓,也早在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就有相關的敘述[10]。
資訊理論的定義
資訊理論認為所有資料在本質上都是不精確的,只有統計上的意義。因此度量是定義為「對於數值的一組觀察,可減少結果的不確定性。」[11]定義中也隱含了科學家實際在量測時的作法:在量測時對一個物理量進行多次的量測,得到其平均值及統計特性等資訊。實務上,一開始可能會根據猜測的方式得到一個數值,後續再利用許多的儀器及方法,設定減少數值中的不確定性。這種理論和實證主義的表徵理論不同,實證主義認為所有的量測都是不確定的,因此量測的結果不是一個數值,而是一個數值的範圍,這也代表了有關估計和度量有時沒有清楚的界限。確認量測誤差的程度也是方法論中的一個基本面向,誤差的來源可分為系統性及非系統性。
量子力學的定義
在量子力學中,量測是指一個可確定物體的位置、動量及極性(只針對光子)等的行為。在量測前,物體的波函數可表示其量測結果為不同值的機率,但量測後波函數塌縮,因此結果只有一個值。量測問題在量子力學中的意義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未解問題之一。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47646
- ^ Pedhazur, Elazar J.; Schmelkin, Liora Pedhazur. Measurement, Design, and Analysi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s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15–29. ISBN 0-8058-1063-3.
- ^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 – Basic and General Concepts and Associated Terms (VIM) (PDF) 3rd.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08: 16 [2017-01-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31).
- ^ 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
- ^ 17th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1983), Resolution 1.. [2012-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 ^ about National Measurement Institute. [201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47, 2006, ISBN 92-822-2213-6 (英語)
- ^ C.S. Peirce (July 1879) "Note on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s for Comparing a Wave-length with a Metr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p.261
- ^ Naughtin, Pat. What is metrication (PDF). Pat Naugthin: 4, 5. 2007 [2013-06-13].
- ^ 10.0 10.1 Michell, J. (1999). Measurement in psychology: a critical history of a methodological concep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Douglas Hubbard: "How to Measure Anything", Wiley (2007), p. 21
|
|
#
- 0年
- B1950.0
- BPL长波授时台
- DBSCAN
- Goodness係數
- ISO 13849
- ISO 7001
- J2000.0
- Open eBook
- P進數
- RWM
- UTC偏移量
- XML Base
- 上午
- 世界紀元
- 世界计量日
- 世纪
- 东帝汶标准时间
- 丟番圖逼近
- 中午
- 中國度量衡
- 九三斗
- 交点年
- 京米
- 今天
- 代數數論
- 仿紧空间
- 会计学
- 伽
- 体积形式
- 偕日升
- 光時
- 全程数字化无损音频
- 公共政策
- 六维空间
- 农历三月
- 农历九月
- 农历二月
- 农历五月
- 农历八月
- 农历六月
- 农历十一月
- 农历十二月
- 农历十月
- 农历四月
- 几何相位
- 凯莱-克莱因模型
- 分子挖掘
- 切比雪夫距离
- 删失
- 刻
- 前夜
- 前天
- 加倍空間
- 加德纳色度
- 勒克斯
- 千赫
- 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
- 单位圆盘
- 单位群
- 单值化定理
- 南奥塞梯标准时间
- 南非標準時間
- 参考系
- 及耳
- 可公度性
- 可度量化
- 可通约性
- 右连左极函数
- 吉伯 (單位)
- 哈密顿力学
- 唐大尺
- 啟蒙時代
- 因果周期信号
- 圓密耳
- 垓米
- 垧
- 埃朗單位
- 埃格斯特朗
- 处暑
- 多布森单位
- 大暑
- 大流士一世
- 夸特
- 奥地利时间
- 子夜
- 字度量
- 安全標準
- 安培-匝數
- 宋朝建筑
- 定位尺
- 实验
- 密耳
- 富比尼–施图迪度量
- 寒露
- 實數的構造
- 實樹
- 實驗數據
- 射影几何
- 小时
- 小暑
- 小满
- 尺 (天文)
- 居里 (单位)
- 屈光度
- 帧率
- 常衡
- 平年
- 平方米每像素
- 度量空间
- 廣義相對論
- 弛豫时间
- 弛豫时间
- 彭赛列 (单位)
- 後天
- 恒星月
- 意圖 (法律)
- 手動機械錶
- 拍米
- 拓撲熵
- 摆钟
- 摩爾亨
- 教学设计
- 数
- 数学分析
- 数学结构
- 斜率
- 斯坦 (單位)
- 斯维尔德鲁普
- 方密耳
- 旋量丛
- 日本纪念日列表
- 时空
- 时间
- 明天
- 昨天
- 時 (古印度)
- 時間戳
- 普朗克質量
- 曼哈頓距離
- 有理数
- 有界集合
- 條
- 標準時間
- 模数
- 模糊数学
- 模糊集
- 欧几里得空间
- 歐姆
- 正午標
- 正月
- 歸納維數
- 每分钟计数
- 比安基分类
- 汉明距离
- 泊 (單位)
- 波爾查諾-魏爾斯特拉斯定理
- 测地线
- 温补振荡器
- 測量學
- 滤子 (数学)
- 潮汐鐘
- 爱尔兰根纲领
- 牛津通识读本
- 犁 (單位)
- 甲 (單位)
- 电通量
- 疏散时间
- 相位
- 相关反馈
- 相对熵
- 真太阳
- 碼錶時間研究
- 科学
- 秘魯時間
- 積度量
- 立夏
- 立方英尺/分
- 立秋
- 等距同构
- 米-吨-秒制
- 米每二次方秒
- 素点
- 絕對亨利
- 絕對伏特
- 絕對安培
- 絕對庫侖
- 纤维丛
- 纳米
- 经验温标
- 绝对赋值
- 统计距离
- 胸線
- 蒲式耳
- 衡器
- 西門子電阻單位
- 計時器
- 誤動作等級
- 计算能力
- 计量单位统一代码
- 超度量空间
- 超極限
- 距离
- 軟感測器
- 达因
- 邻里成分分析
- 配丛
- 量具
- 量測系統分析
- 阿茲特克太陽曆
- 集體智慧
- 雙曲群
- 電
- 電荷密度
- 靜伏特
- 韦伯 (单位)
- 飞秒
- 馬克士威 (單位)
- 高丽尺
- 高度
- 齐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