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中國隋朝時設置的州。轄境在今江蘇省南部。
開皇九年(589年)置,治所在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西北)。
大業初年改為毗陵郡,移治晉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唐分置武進縣,同為州治)。
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曾改昆陵郡,天寶元年(742年)更名晉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天下郡改州,復為常州。 土貢:、絹布、紵、紅紫綿巾、緊紗、兔褐、皁布、大小香秔、龍鳳席、紫筍茶、署預。戶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三,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 下領五縣:晉陵縣、武進縣、江陰縣、義興縣、無錫縣。轄境相當今江蘇省常州、無錫、江陰、宜興等市地。
唐朝末年,藩鎮軍閥混戰,常州在不同軍閥之間數度易手。 光啟二年(886年),鎮海軍將張郁陷常州。 五月,武寧軍將丁從實陷常州,驅逐刺史張郁[1]。 龍紀元年(889年)十月,楊行密攻陷常州,刺史杜棱被俘。 十二月,孫儒攻陷常州和潤州。 大順元年(890年)九月,楊行密再度攻陷常州、潤州。 閏月,孫儒攻陷常州。 大順二年(891年)正月,甘露鎮使陳可言攻陷常州。 景福元年(892年)三月乙巳,楊行密攻陷楚州、常州,刺史陳可言被殺。 景福二年二月,楊行密攻陷常州[2]。
五代十國時,屬楊吳、南唐政權。
北宋時,常州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西路。太平興國初年,當是避趙光義名諱,改義興縣為宜興縣。崇寧時,戶一十六萬五千一百一十六,口二十四萬六千九百九。貢白紵、紗、席。下領四縣:晉陵縣、武進縣、宜興縣、無錫縣。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常州路。
刺史
注釋
- ^ 《新唐書·本紀第九·懿宗 僖宗》光啟......二年正月辛巳,鎮海軍將張郁陷常州......五月丙戌,有星孛於箕、尾。武寧軍將丁從實陷常州,逐其刺史張郁......
- ^ 《新唐書·本紀第十·昭宗 哀帝》
- ^ 今江蘇省丹陽市運河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