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

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意為「市政委員會」),是設置於近代中國租界的一種地方自治市政機構,也是租界的最高議政和行政機關。「工部局」這一中文名稱源自對英語Board of WorksWorks Board(意為「工程委員會」,英語國家地方市政機構的通名)的晚清風格的直譯,因為19世紀的自治市政機構主要負責城市的公共工程建設,與中國之工部職權類似。

小刀會於1853年9月7日攻占上海縣城以後,清朝政府開始失去對外僑居留地的控制;此時上海英租界內已經設立有道路碼頭委員會(Committee of Roads and Jetties)進行市政管理,負責向租地外僑徵收地稅和規劃實施租界內公共工程建設,是工部局機構的前身。由於太平天國李秀成衝擊上海租界,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根據納稅人會議會議結果,組建自治的代議制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為工部局制度之始。

此後上海工部局逐漸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監獄等一套政府體系,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活動,在實質上擔任了租界自治政府的角色;自1870年起,公共租界的民兵武裝萬國商團也交由上海工部局負責,進一步給工部局增加了自治軍事職能。其後中國沿海和長江沿岸開闢的各租界基本都仿照上海租界制度建立工部局[3]。隨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租界的回收,工部局也漸次撤銷,其職能為各租界城市的市政府所繼承。

因工部局是一種自治的代議制市政機構(其董事會由租界內居民組成的納稅人會議自下而上選舉產生,而非更高一級政府或外國領事自上而下設立,亦不完全受領事干預),一些租界之外中國城市的自治機構也採用了「工部局」的命名方式,如上海第一個華人自治市政機構即名為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其英文名亦稱"Works Board"),獨立於清政府設立的上海縣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語: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設置於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市政機構,公共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對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負責,也是中國近代各外國租界中第一個工部局機構。

公共租界工部局於1854年7月11日依據新修訂後的《上海土地章程》產生;1914-1922年修建工部局大樓作為駐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入駐租界,工部局權力實際交由日方負責,但機構仍保留;1943年汪精衛政府回收上海公共租界後停止存在。

董事會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會領導。董事會作為工部局的議政、決策和立法機構而存在,職能包括指導市政、監管警務、制定和修改《土地章程》附律、人員任用、經費安排等,其成員由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選舉產生。董事不發薪水。1870年以後一般有9名董事,他們通過互選產生總董。英國僑民始終占據大多數席位,美國人通常占據1-2個席位。1873-1914年時通常有一德國席位;1915年德國勢力退出遠東以後,該席位轉給日籍僑民。至1930年,董事會有5名華人董事。

至1931年時,上海工部局還設有13個專門委員會:警備、工務、財政稅務及上訴、衛生、銓敘、公用、音樂、交通、學務、華人小學、圖書館、公園及宣傳,作為董事會的諮議機構。

日常行政

昔日的工部局大廈正門,2006年

上海工部局設有如下執行機構[4]

  • 總裁:多由英國人、美國人擔任,最後由日本人擔任。首任是愛德華·庫寧南(1852年5月25日-1853年7月21日),末任是岡崎勝男(1942年1月5日-1943年8月1日)。
  • 總辦處:秘書性機構,代表董事會主持工部局全部行政事務,工部局所有的日常行政事務文件首先送交總辦處理。
  • 警務處:即警察部門,至1930年時有雇員4879人,管轄14個巡捕房和偵探隊。警務處較早引進和採用了西方現代刑事偵察技術。
  • 火政處:即消防部門。
  • 財務處
  • 工務處:負責租界內的公共工程建設和管理。
  • 衛生處
  • 學務處
  • 法律處:主要代表工部局在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和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對租界內華人及沒有治外法權的西人為被告的民事、刑事訴訟案提起訴訟,同時也為工部局董事會及各委員會、各處室提供法律諮詢。
  • 華文處:全稱是華文研究翻譯處,從事華文文書翻譯。此外還給工部局外籍人員,特別是平時接觸華人的巡捕、護士及各機構外勤人員上華語課;巡捕還須學習上海方言。
  • 工業社會處:最晚(1940)成立的機構,負責調處勞資糾紛和福利工作。
  • 地產委員會: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負責公斷徵用土地爭議和決定工程經費等,不同於工部局任命的其他只起諮詢作用的各種委員會。
  • 樂隊:由工部局管理和經營的公共樂隊。
  • 圖書館

遺蹟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工部局機構所在地,租界的行政中心。其建築占據江西路福州路、漢口路和河南路四條馬路之間的整個街區,1945年—1955年成為上海市政府,現在仍為上海市許多市級機關使用。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場:為確保公共租界(乃至全上海)的肉類供應而由工部局設立,建立時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宰牲場,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三大現代化宰牲場之一。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為東風肉聯廠屠宰機構所在。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

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戈登堂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是設置於天津英租界內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成立於同治元年(1862年),總部設在當時天津英租界戈登堂內。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的董事會下也成立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工部局,組織狀況與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1919年1月,天津英租界原訂租界、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與天津英租界牆外租界合併,組成一個統一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其組織狀況與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5]

董事會

天津英租界董事為天津英租界內的統治主體和決策機關,董事由天津英租界裡的納稅人推選產生,任期為一年,任滿全體董事改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前,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均為英籍人士,後來董事名額增至九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美租界併入天津英租界時,英美雙方規定董事會中至少有五人為英籍,一人為美籍。後來,《駐津英國工部局1918年章程》規定,天津英租界董事會的董事名額必須為五人以上,其中,至少有五名為英籍。1926年,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中籍董事二人。1927年,天津英租界董事會中中籍董事席位增至三個。1930年以後,又增加一名中國籍副董事長。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負責天津英租界中的一切應行事務,如:租界章程、任免官吏、買賣公產、籌措財政、捐稅和經營公有設備及公用事業等事務。[5]

執行機構

工部局局徽

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立之後,也相繼成立了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直接或間接地受英國駐中國領事館和英國外交部的領導。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設財政處、工程處、警務處、電務處、水道處和衛生醫官處等處。此外,天津英租界內還先後設立過六個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和其訂立保管契約的保管團,分別為:紅牆道球場保管團(今新華路體育場)、債券保管團、空地保管團、英文學堂保管團(今天津市第二十中學)、天津公學保管團(今耀華中學)和養老金保管團。此外,天津英租界工部局還設有八個市政委員會:電氣委員會、醫務委員會、自來水委員會、工程委員會、機要會計委員會、學校委員會、警備委員會、義勇隊委員會。這八個市政委員會的委員由天津英租界董事分別兼任,董事長兼任各委員會委員。[5]

工部局大樓

1907年明信片上的戈登堂

作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的戈登堂(英語:Gordon Hall)始建於1890年,坐落於當時天津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和平區解放北路)東側,維多利亞花園(今解放北園)北側,[6]戈登堂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英籍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建議修建,由Chambers設計,共投資32,000兩白銀。這座規模宏大的2層建築屬於中古時期城堡風格,青磚外牆,屋檐為雉堞垛口狀女兒牆,兩端為八角形的塔樓,視野開闊。中間的樓門向前突出,以便於市民接近參與。[7][8]在1890年的戈登堂落成典禮上,直隸總督李鴻章、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各國駐天津領事和天津道余昌宇,以及輪船招商局經理和外國駐天津領事都應邀參加,戈登的巨幅照片掛在會場的中央。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盛讚戈登的軍事指揮才能後,宣布大樓正式開放,並把兩把扎著灰、紅兩色緞帶的銀鑰匙交給了德璀琳。1892年2月3日,天津英租界當局為李鴻章在戈登堂舉辦70歲生日宴會。李鴻章出資在戈登堂里修了一個舞台,使戈登堂從此成為英租界一個條件優越的公共娛樂場所,甚至逐漸取代了僑民俱樂部蘭心戲院的地位。1922年,天津英租界納稅人大會決定重建一座新的工部局大樓,後來計劃因故擱淺,戈登堂繼續作為天津英租界市政廳來使用直至1945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該樓被損壞,不久拆除,在原址上建成新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只有後面的天津英租界消防隊舊址,還保存著當年的建築原貌。2010年,原戈登堂後面的天津英租界消防隊舊址也被拆除。[9]

結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日,日軍進駐天津英租界。1942年2月18日,日本宣布將天津英租界移交給汪精衛政府。3月29日,舉行了移交儀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政府宣布正式收回天津英租界。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

原天津法國工部局大樓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是設置於天津法租界內從事警務、道路和衛生的工作機構,原為天津法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成立於同治元年(1862年),總部設在當時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34號至36號)的法國工部局大樓內。後來,原工部局所轄的秘書部與工程部這兩個部門改組成天津法租界公議局,而公議局下屬的巡警局改組成為新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要負責天津法租界內的警務、道路和衛生等工作。[5]

董事會

根據《天津法租界市政管理組織大綱》中的相關規定:天津法租界董事會由天津法租界中的納稅人選舉產生,法國駐天津領事實際掌握天津法租界的行政權,領事是法定的總董,還是財政、衛生與公用工程委員會的主席,也負責召集和主持每年舉行的選舉董事會的選舉人大會,並可指定部分董事。天津法租界的選舉人大會選舉天津法租界董事會的部分董事或大部分董事,沒有立法權和行政監督權。董事會任期為2年,每年改選一半。天津法租界董事會設有7至9名董事,其中法國籍董事必須占董事會的半數以上,通過選舉產生的其他國籍的董事必須由三種不同國籍的僑民來組成。此外,天津法租界董事會的各項決議必須經過法國駐天津領事明令公布才能通過生效。天津法租界的總董要受法國駐中國公使的直接監督和法國外交部的間接監督。天津法租界董事會下設有六個委員會:公共工程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捐稅委員會、衛生委員會和圖書館委員會。[5]

執行機構

法國工部局大樓

天津法租界工部局由法國外交部派遣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局長,由法國駐津領事指派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內工作人員。作為天津法租界董事會的下屬執行機構,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原下轄三個部,分別為:秘書部、工程部和警察部,其負責人分別:秘書長、工程師和警察部長。後來,工部局改組成天津法租界公議局,而公議局下屬的巡警局改組成為新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新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和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的職能不同,主要從事警務、道路和衛生工作[5]

工部局大樓

法國工部局大樓天津法租界的工部局大樓,建於1934年,選址在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34號至36號),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法租界董事會下屬工部局中的警察部,後改組為工部局,實為法租界的警察局。該建築為四層混和結構樓房,清水牆。立面較為簡潔,強調三段式古典構圖。[10]

結束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中國的法租界。1943年6月5日,汪精衛政權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1945年,天津法租界被國民政府正式收回。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

天津德租界工部局

天津德租界工部局是設置於天津德租界內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天津德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成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總部設在天津德租界[5]

董事會

天津德租界成立之初,租界內的行政、司法事務都由德國駐津領事館管理,天津德租界內的土地所有權和一切修建工程費用都由德華銀行處理和墊付。後來,原德國駐天津領事館組織德國租界公司統轄德華銀行在天津經營的事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擴充的新界由原德國駐天津領事館直接管轄並指派一位副領事負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德國僑民組成的天津德租界董事會接管天津德租界舊界內的行政、財務、工程和衛生等事項,德國駐天津總領事為董事長,對天津德租界董事會的決定行使否決權和監察權,但不直接處理天津德租界內的一切行政事務。天津德租界董事會由天津德租界內的徳裔僑民公開選舉董事會會員,設有1名會長和1名辦事員。天津的租界董事會每屆任期為一年,每星期召開一次董事會議,專門議決本屆董事會所面對的各種事項。[5]

執行機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德國政府批准設立天津德租界董事會下設德執行機構-天津德工部局後,天津德租界內的行政、治安、財務、捐稅、財政、房地產和公用等事業才統由天津的租界工部局管理。天津的租界工部局下設一個巡捕房來掌管天津德租界內的治安工作,巡捕房內有105名巡捕,均為中國人充當,巡捕頭目為德國人。[11]

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一區。德國戰敗後,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除青島等地被日本占領外,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天津德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

天津意租界工部局

原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大樓

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又稱「意國工部局」和「意國衙門」,後改名為「天津意租界市政局」。是設置於天津意租界內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天津意租界董事會的執行機構。成立於1923年,總部設在天津意租界伊曼紐爾三世路(Corso Vittorio Emanuele)(今河北區建國道)與烏第納親王道(Via Principe di Udine)(今河北區民生路)交口處的意國領事館附近。[5]

董事會

原天津意國工部局全景

天津意租界初設時,界內的所有行政權包括警察權都由義大利政府特派的行政委員來行使。1923年,義大利政府同意將天津意租界作為自治區域並設立其行政機構——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和天津意租界董事會來管理警察、工程和財政等行政權。天津意租界董事會由居住在天津意租界的中外僑民選舉產生,董事會由5人組成,其中必須設有義大利籍僑民3人。此外,天津意租界董事會還設有3名諮議組成附屬於天津意租界董事會的諮議委員會,諮議委員會由居住在天津意租界的華人選舉後充任。天津意租界董事會的決定如果和義大利政府的政策發生衝突,義大利政府將對其決定享有否決權。1929年,義大利政府頒行《天津義大利租界章程》並設置由義大利外交部任命的市府長官作為天津意租界的最高行政長官。事實上,天津意租界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直由義大利駐天津總領事兼任。天津意租界董事會只有答覆最高行政長官等職責。[5]

執行機構

天津意租界工部局是天津意租界行政委員、天津意租界董事會和市府長官行使權力的行政機構。天津意租界工部局設1名秘書,下設三處,分別為:工程處、衛生處和捐務處,這三個處室各設1名處長。其中,工程處設有正、副工程師和工長等人,衛生處設有衛生醫官等人。天津意租界工部局不占有天津意租界內的任何公用事業,天津意租界內的水電供應完全從其他天津租界的水電公司獲得。[5]

工部局大樓

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大樓是一座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為兩層磚木混合建築帶地下室,局部三層。高聳的望樓俊秀挺拔,建築外立面為紅磚配以石材,建築正面設有塔樓,塔樓正中設置一面時鐘,定點報時。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大樓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僅留銅匾三塊:一塊中文銅匾藏於天津博物館、另兩塊中文和意文銅匾藏於梁啓超飲冰室紀念館[11]

結束

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收回。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

參考文獻

  1. ^ 近代中國常將西方式民意機構、立法機構代議機構(英語為Board或Council)翻譯為或組詞為某「局」。除工部局外,類似例子還有清末新政中的各省民意機關諮議局香港殖民時期的立法機關香港立法局(Legislative Council)和地區性代議機構潔淨局-市政局(Sanitary Board-Urban Council)。
  2. ^ 倫敦的第一個自治市政機構,與上海租界工部局同年(1854)計劃並成立,即名為大都會工程委員會。將城市自治機構命名為"Board of Works"是當時的英語習慣,英國僑民居多的上海外僑居住地概莫能外。
  3. ^ 此外上海法租界因行委員制,不稱工部局而稱公董局;且相比上海工部局的獨立地位,其更受法國駐滬領事和法國駐華公使控制。
  4. ^ 工部局機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租界志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天津地方志 > 天津通志 > 租界志 > 行政机构. [201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6. ^ 1939年天津水災中的戈登堂
  7. ^ 戈登堂夜景
  8. ^ 晚清天津租界紀事
  9. ^ 戈登和英租界的戈登堂.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10. ^ 法国工部局. [201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11. ^ 11.0 11.1 天津地名考--租界工部局. [201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