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門警鐘樓

小南門警鐘樓
Bell Tower at Xiaonanmen.jpg
小南門警鐘樓
別名 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小南門鐘樓、火警鐘樓
概要
類型 建築物
地點 中國上海市黃浦區小東門街道
地址 上海市黃浦區中華路581號
座標 31°13′04″N 121°29′36″E / 31.21789°N 121.49344°E
現居租戶 上海市黃浦區小東門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
竣工日 1909年
承建商 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
高度
高度 35.2米
設計與建造
主承包商 求新輪船廠
地圖
小南門警鐘樓
位置 上海市黃浦區
建成時間 1909年
公布 2005年
編號 4A038
火警鐘樓和上海救火聯合會舊址
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 上海市黃浦區(原南市區
分類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1909年
登錄 2000年5月22日

小南門警鐘樓,又稱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又被簡稱為小南門鐘樓火警鐘樓,位於上海市黃浦區中華路581號,是曾經的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的所在地。

建築現狀

該塔狀建築建於1909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35.2米,一度曾為上海老城廂的最高建築。中間有盤旋而上的鐵梯至頂,攀緣而上,可俯瞰整個南市老城廂[1][註 1]。塔內曾有一口警鐘,以純銅鑄成,鳴時聲傳數里(現僅剩塔樓)。樓頂建有一間瞭望室,設望警日夜駐守,遇災鳴鐘報警,各方即迅赴施救[2]

歷史

明末清初,上海縣還沒有專門的消防隊伍,而是由駐防的官兵和縣衙衙役兼任火政,負責消防。後來,上海先的民間慈善團體開始舉辦消防隊,例如1804年創辦的同仁堂、1847年創辦的厚仁堂、1858年創辦的果育堂、1863年創辦的濟善堂、1869年創辦的贊育堂等團體都曾協助消防。但隨著上海的發展,人口建築快速增長,單靠慈善機構辦的消防不能完全解決火患,於是,民間士紳紛紛設立「水社」「救火社」等救火團體。[3]

1905年11月,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註 2]的警政科下設有消防處,這是上海縣第一次出現半官方的消防機構。由於上海租界的消防隊是為了保護租界利益而設立的,因此,當華界地區發生火災,他們不予理會;而當時的上海道台上海縣也沒有把消防列入城市建設的範圍。深受火災之苦的市民為了自保自救,紛紛仿效租界火政模式,按路段、行業、社區等為要素組織公益性質的救火社。1907年,上海縣城廂內外按地區分片,建立了下東、南、西、中四區設立救火團體。[3]

1907年上海救火聯合會成立時官紳合影

1907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聯合當時滬南救火會會長毛子堅、宗教慈善家王一亭等人一道倡議改良內地火政。1907年9月25日晚,召開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成立大會,宣布將華界39處救火社會合併成統一的「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並推舉李平書為第一任會長,毛子堅、穆杼齋為副會長。上海知縣李超瓊撥出小南門內舊糧倉廢址2.5畝用於建救火聯合會總部。三年後,救火聯合會在這裡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鐘樓。這座瞭望台由求新輪船廠創辦人朱志堯負責營造。鐘樓為鋼架結構,總高35.2米,共分六層,每層有一個大平台,頂層有一可作四面瞭望的平台。在第四層平台上掛有一口高3.9尺,下口徑6尺,重4800磅的大鐘,大鐘由及其控制的鐵錘敲響,鐘聲可傳幾里之外。聯合救火會將老城廂劃成幾個火政區,並規定,一旦發現火情,現敲響大鐘25響,稍作停頓後再敲:敲響一下表示肇嘉浜(今復興東路)城南起火,二下表示肇嘉浜以北城內起火.三下表示十六鋪一帶起火,四下表示上海南火車站一帶[註 3]起火,五下表示放生局一帶起火[4]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陳其美等人決定起義響應。11月3日,在中部同盟會光復會上海支部共同領導下,以小南門警鐘樓鐘聲為信號,上海商團各部、敢死隊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義。[1]小南門鐘樓既是辛亥革命時上海起義的信號樓,也是上海縣城內迄今僅存的近代消防建築。[3]

保護現狀

小南門警鐘樓及其附屬建築,在2000年5月22日以「火警鐘樓和上海救火聯合會舊址」名義列為原上海市南市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6]。2005年,該警鐘樓以「小南門警鐘樓」名義被列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7]。此外,因其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該處建築被評為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註 4]

注釋

  1. ^ 據來源寫作「上海最高的建築」。但眾所周知,龍華塔有四十米左右高度,也在當時上海縣境內,來源中的上海實則顯然指代老城廂。
  2. ^ 該機構為上海道台承認的上海城廂內外自治機構。
  3. ^ 指的是現在上海市南車站路附近的上海南站,不應和現在的上海南站(新龍華站)混同。
  4. ^ 在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上,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顯示為編號;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則是以火炬表示。

參考來源

  1. ^ 1.0 1.1 上海小南门警钟楼:敲响埋葬清王朝的丧钟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聞.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2. ^ 小南门警钟楼. 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3. ^ 3.0 3.1 3.2 上海民间消防组织的发展之路. 江蘇消防網.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6). 
  4. ^ 薛理勇. 旧上海租界史话.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02-01. ISBN 9787806189405. 
  5. ^ 《南市區續志》編委會. 南市区续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年3月 [2019-04-15]. ISBN 7-80681-16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6. ^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黄浦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2011-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7. ^ 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上海市都市計畫管理局.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中文). 
  8. ^ 黄浦区. 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