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 | |||
---|---|---|---|
Anhui University | |||
![]() | |||
校訓 | 至誠至堅 博學篤行 | ||
創辦時間 | 1928年 | ||
學校標識碼 | 4134010357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
黨委書記 | 蔡敬民 | ||
校長 | 匡光力 | ||
教師人數 | 1522名 | ||
學生人數 | 22190名 | ||
校址 | ![]() |
||
隸屬 | 安徽省政府 | ||
網站 | http://www.ahu.edu.cn/ | ||
|
![Anhui University.jp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d/Anhui_University.jpg/250px-Anhui_University.jpg)
安徽大學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是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大學。安徽大學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現任校長為匡光力。
歷史沿革
現時的安徽大學的前身是敬敷書院和在二十世紀初創辦的安徽大學堂。1928年經當時安徽籍政界、學界名人提議,於安慶市創建安徽省立大學。1930年6月更名為省立安徽大學。七七事變之後,安徽大學一度停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大學於安慶市復校,並援河南大學例,改為國立大學,定名國立安徽大學。
1949年12月遷至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恢復校名安徽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部分系科調往華東地區有關院校,同時調入一些系科,最終設師範、農學兩個學院。
1954年2月,學校農學院遷往合肥組建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留在蕪湖的師範學院則改名為安徽師範學院(現安徽師範大學),原安徽大學建製取消。
1956年,安徽省政府籌劃在合肥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後擬定名為「合肥大學」。1958年7月,安徽師範學院物理系絕大部分併入合肥大學,學校也於當年開始招生。同年9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兼合肥大學校長曾希聖在毛澤東來合肥視察時,請他為學校題寫校名。毛澤東說:「合肥沒有名氣,還是『安徽大學』好。」於是就將原來的合肥大學改名為安徽大學。
2013年8月,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共建安徽大學協議[2]。
校園環境
安徽大學龍河校區教學主樓 | |
---|---|
![]() | |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 |
所在 | 蜀山區肥西路3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 | 6-162 |
登錄 | 2012年6月 |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園,校園面積達3200餘畝,建築面積120餘萬平方米,最主要為龍河校區和磬苑校區,其中磬苑校區坐落在翡翠湖公園旁,與合肥工業大學相鄰,建築特色為仿徽派建築,屬於合肥大學城的一部分。除2017級始獨立招生的網際網路學院本科生以及文史哲類研究生於龍河校區培養外,目前理工科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多在磬苑校區學習。學校主要商業街為西門的九龍路商業街(現由於道路維修,九龍路經營商家數量有所減少[3]),主要交通為149路和128路公交車。
學科專業
學校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化學5個博士後流動站,1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6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27個院(系、部)、91個本科專業,涉及理學、工學、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現有漢語言文字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電子信息工程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5個省級重點學科;建有一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建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1個獲得國家CMA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有4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2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院系設置
- 數學科學學院
- 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
- 化學化工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法學院
- 經濟學院
- 商學院
- 社會與政治學院
- 外語學院
- 管理學院
- 新聞傳播學院
- 藝術學院
- 文學院
- 歷史系
- 哲學系
- 文典學院
- 網際網路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江淮學院(獨立學院)
- 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
歷任校長
知名校友
知名歷史人物
劉文典、姚永朴、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郁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學執教或主持校政。
蕪合省會之爭
毛澤東主席於1958年9月16日路過合肥,時任「合肥大學(籌建)」校長曾希聖同志請毛澤東主席題寫校名。毛澤東主席指示「合肥太小,沒有名氣,校名可改為安徽大學」[中共合肥歷史檔案館1970-3-15,第112頁,第三行]。遂題寫「安徽大學」校名四張,供曾希聖同志甄選。此外,毛澤東主席也回復了曾希聖同志及安徽省委關於遷省會於蕪湖事宜的意見,該意見如今刻於「安徽大學」龍河校區南門的牆面上。
“ |
希聖同志: 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似較適宜,以為如何? |
” |
——毛澤東,
1958年9月16日 |
參考文獻
- ^ 2017年度安徽大学基本数据. xxgk.ahu.edu.cn.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2) (中文(中國大陸)).
- ^ 教育部与安徽省共建安徽大学. 光明日報. 2013年8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10日).
- ^ 合肥九龙路繁华大道至方兴大道段将改造 未来大学城片区将更畅通__万家热线-安徽门户网站. 365jia.cn. [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