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
太平洋 | |
---|---|
座標 | 0°N 160°W / 0°N 160°W |
表面積 | 165,250,000平方公里(63,800,000平方英里) |
平均深度 | 4,280公尺(14,040英尺) |
最大深度 | 10,911公尺(35,797英尺) |
水體體積 | 710,000,000立方公里(170,000,000立方英里) |
島嶼 | 島嶼列表 |
地球的大洋 (五大洋劃分法) |
---|
世界洋 |
太平洋(英語:Pacific Ocean)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冰洋一直延伸至南冰洋,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的總和還要大。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於北太平洋西側的馬利安納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的位置。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 10,911公尺(35,797英尺)。[2]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僱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海水性質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環流),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地貌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地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陸地和島嶼
太平洋的島嶼類型多樣,有陸邊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等四個類型的島嶼。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等,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其中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嶼。火山島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等,很多還有活火山活動。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圍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區域內有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東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位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位於太平洋的西南角,包括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環太平洋國家與地區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民族(玻里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紐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發現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地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國家/政權 / 地區
國家/政權 | 政治體制 | 所屬大洲 | 旗幟 |
---|---|---|---|
汶萊 | 君主專制 | 亞洲 | |
柬埔寨 | 君主立憲制 | 亞洲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人民民主專政 | 亞洲 |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共和制 | 亞洲 |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共和制 | 亞洲 | |
新加坡 | 共和制 | 亞洲 | |
泰國 | 君主立憲制 | 亞洲 | |
印尼 | 共和制 | 亞洲 | |
日本 | 君主立憲制 | 亞洲 | |
越南 | 共和制 | 亞洲 | |
中華民國 | 共和制 | 亞洲 | |
北韓 | 獨裁統治 | 亞洲 | |
南韓 | 共和制 | 亞洲 | |
馬來西亞 | 君主立憲制 | 亞洲 | |
菲律賓 | 共和制 | 亞洲 | |
俄羅斯 | 共和制 | 亞歐大陸 | |
美國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哥倫比亞 | 共和制 | 南美洲 | |
哥斯大黎加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薩爾瓦多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厄瓜多 | 共和制 | 南美洲 | |
瓜地馬拉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宏都拉斯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加拿大 | 君主立憲制 | 北美洲 | |
秘魯 | 共和制 | 南美洲 | |
墨西哥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智利 | 共和制 | 南美洲 | |
尼加拉瓜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巴拿馬 | 共和制 | 北美洲 | |
東帝汶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斐濟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吉里巴斯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澳洲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馬紹爾群島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諾魯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紐西蘭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薩摩亞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帛琉 | 共和制 | 大洋洲 | |
索羅門群島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東加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吐瓦魯 | 君主立憲制 | 大洋洲 | |
萬那杜 | 共和制 | 大洋洲 |
屬地、境外領土及地區
屬地地區 | 所屬國家(聯繫邦) | 所屬大洲 |
---|---|---|
美屬薩摩亞 | 美國 | 大洋洲 |
庫克群島 | 紐西蘭 | 大洋洲 |
法屬玻里尼西亞 | 法國 | 大洋洲 |
關島 | 美國 | 大洋洲 |
新喀里多尼亞 | 法國 | 大洋洲 |
紐埃 | 紐西蘭 | 大洋洲 |
北馬利安納群島 | 美國 | 大洋洲 |
皮特肯群島 | 英國 | 大洋洲 |
托克勞 | 紐西蘭 | 大洋洲 |
瓦利斯和富圖那 | 法國 | 大洋洲 |
布干維爾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大洋洲 |
夏威夷州 | 美國 | 大洋洲 |
威克島 | 美國 | 大洋洲 |
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 美國 | 大洋洲 |
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 智利 | 南美洲 |
復活節島 | 智利 | 大洋洲 |
聖誕島 | 澳洲 | 大洋洲 |
科科斯(基林)群島 | 澳洲 | 大洋洲 |
諾福克島 | 澳洲 | 大洋洲 |
沿海與海峽
沿海
由北向南逆時針方向:
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東海)-菲律賓海-(南海-蘇祿海-爪哇海)-俾斯麥海- 所羅門海-珊瑚海-塔斯曼海-智利海等
海與灣
亞洲和大洋洲
美洲
海峽
由北向南:
- 白令海峽:連接楚科奇海(北冰洋)和白令海(太平洋)
- 千島海峽:連接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
- 宗谷海峽:連接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
- 津輕海峽:連接日本海與太平洋
- 朝鮮海峽(對馬海峽):連接東海和日本海
- 台灣海峽:連接東海和南海
- 瓊州海峽:連接南海和北部灣
- 呂宋海峽(巴士海峽):連接南海和太平洋
- 托雷斯海峽:連接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
- 巴斯海峽:連接大澳洲灣和塔斯曼海
- 庫克海峽:連接塔斯曼海和南太平洋
- 福沃海峽:連接塔斯曼海和南太平洋
- 麥哲倫海峽:連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 德雷克海峽:連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主要港口與海港
亞洲
- 俄羅斯 海參崴
- 日本 札幌
- 日本 橫濱
- 日本 神戶
- 日本 吳市
- 日本 廣島
- 大韓民國 釜山
- 大韓民國 仁川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清津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南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營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秦皇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唐山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天津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煙台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青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連雲港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寧波
- 中華人民共和國 舟山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溫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廈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汕頭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深圳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海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亞
- 香港 葵青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中華民國 新北
- 中華民國 基隆
- 中華民國 台中
- 中華民國 宜蘭
- 中華民國 花蓮
- 中華民國 台南
- 中華民國 高雄
- 馬來西亞 馬六甲
- 馬來西亞 檳城
- 泰國 曼谷
- 泰國 蘭加鎊
- 泰國 宋卡
- 菲律賓 馬尼拉
- 菲律賓 布特加斯
- 菲律賓 宿霧市
- 關島 亞迦納
- 北馬利安納群島 塞班
- 北馬利安納群島 天寧
- 新加坡 裕廊
- 越南 胡志明市
- 越南 峴港
- 越南 海防
北美洲
中南美洲
大洋洲
參見
參考文獻
- ^ "Pacific Oce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ritannica Concise. 2006.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 ^ Japan Atlas: Japa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4 Jul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8).
延伸閱讀
- Barkley, Richard A. Oceanographic Atlas of the Pacific Oce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
Blue Horizons: Paradise Isles of the Pacifi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85. ISBN 978-0-87044-544-6b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Cameron, Ian. Lost Paradis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cific. Topsfield, Mass.: Salem House. 1987. ISBN 978-0-88162-275-1.
- Couper, A. D. (編).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London: Routledge. 1989. ISBN 978-0-415-00917-1.
- Gilbert, John. Charting the Vast Pacific. London: Aldus. 1971. ISBN 978-0-490-00226-5.
- Lower, J. Arthur. Ocean of Destiny: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North Pacific, 1500-1978.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78. ISBN 978-0-7748-0101-0.
- Napier, W.; Gilbert, J., and Holland, J. Pacific Voyage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3. ISBN 978-0-385-04335-9.
- Oliver, Douglas L. The Pacific Islands 3rd 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ISBN 978-0-8248-1233-1.
- Ridgell, Reilly. Pacific Nations and Territories: The Islands of Micronesia, Melanesia, and Polynesia 2nd. Honolulu: Bess Press. 1988. ISBN 978-0-935848-50-2.
- Soule, Gardner. The Greatest Depths: Probing the Seas to 20,000 Feet and Below. Philadelphia: Macrae Smith. 1970. ISBN 978-0-8255-8350-6.
- Spate, O. H. K. Paradise Found and Los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ISBN 978-0-8166-1715-9.
- Terrell, John. Prehistory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 Study of Variation in Language, Customs, and Human Biolog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30604-1.
- 王曾才(國立編譯館). 西洋近世史. 正中書局. 2006.
外部連結
- LA Times special Altered Ocea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海洋每日圖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世界海洋地理研究所
- EPIC Pacific Ocean Data Collection 在線海洋觀察數據
- NOAA In-situ Ocean Data Viewer 海洋研究地圖等
- NOAA Ocean Surface Current Analyses - Realtime (OSCAR) 准實時太平洋表面衛星檢測數據
- NOAA PMEL Argo profiling floats 實時太平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