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計算機



大型電腦(英語:mainframe),又稱大型電腦、大型主機、主機等,是從IBM System/360開始的一系列電腦及與其相容或同等級的電腦,主要用於大量數據和關鍵專案的計算,例如銀行金融交易及資料處理、人口普查、企業資源規劃等。
特徵
現代大型電腦並非主要通過每秒運算次數MIPS來衡量效能,而是可靠性、安全性、向下相容性和極其高效的I/O效能。大型電腦通常強調大規模的資料輸入輸出,著重強調資料的吞吐量。
有些大型電腦可以同時執行多作業系統,因此不像是一台電腦而更像是多台虛擬機器,因此一台大型電腦可以替代多台普通的伺服器,是虛擬化的先驅。同時主機還擁有強大的容錯能力。
大型電腦的投資回報率取決於處理資料的規模、減少人力開支、實現不間斷服務和其他成本的縮減。若大型電腦的平台與作業系統並不連接網際網路,將很難經由網際網路被駭客攻擊,安全性會增強。
大型電腦使用專用的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在大型電腦上編程常採用COBOL,同時採用的資料庫為IBM自行開發的DB2或是甲骨文公司開發的Oracle等。在大型電腦上工作的DB2資料庫管理員能夠管理比其他平台多3~4倍的資料量[1]。
市場
歷史
在1960年代,大多數主機沒有互動式的介面,通常使用打孔卡、磁帶等等。
1964年,IBM引入了System/360,它是由5種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電腦所組成的系列,這些電腦執行同一作業系統並能夠使用相同的44個外圍裝置。[3]
1972年,SAP公司為System/360開發了革命性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1999年,Linux出現在System/390中,第一次將開放式原始碼計算的靈活性與主機的傳統可伸縮性和可靠性相結合。[4]
與超級電腦的區別
超級電腦有極強的計算速度,通常由於科學與工程上的計算,這些計算的速度受運算速度與記憶體大小所限制;而大型電腦運算任務主要受資料傳輸與轉移、可靠性及並行處理效能所限制。
大型電腦更傾向於整數運算,如訂單資料、銀行資料等,同時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方面優於超級電腦。而超級電腦更強調浮點運算效能,如數值天氣預報。大型電腦在處理資料的同時需要讀寫或傳輸大量資訊,如海量的交易資訊、航班資訊等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
|
#
- 1964年世界博覽會
- 1972年電子遊戲界
- Astra Linux
- CDC 6600
- CentOS
- DOS (消歧义)
- EBCDIC 037
- EFUSE
- Hercules (模擬器)
- IBM Z
- IEFBR14
- Info-ZIP
- MF
- ML语言
- Oracle Grid Engine
- Oracle Linux
- PDP-10
- Pascal語言
- REXX
- SAS语言
- 一次编写,到处运行
- 个人电脑
- 中型计算机
- 中央处理器
- 丹尼斯·里奇
- 主机适配器
- 主機
- 主機入侵檢測系統
- 伊朗数据处理公司
- 伪基站
- 单层系统
- 古腾堡计划
- 可变数据打印
- 合肥托卡马克7号
- 單體式應用程式
- 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
- 多用户
- 天弘科技
- 小型计算机
- 微型计算机
- 战争游戏
- 批处理任务
- 指令
- 接口测试
- 放射性碳定年法
-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文件系统列表
- 文字式游戏
- 早期大型電腦遊戲
- 早期電子遊戲史
- 柏拉圖系統
- 查尔斯·格施克
- 機器翻譯史
- 电子计算器
- 程序员
- 第一世代遊戲機
- 算法效率
- 紅旗Linux
- 结构化分析
- 编程语言
- 网络主机
- 罗伯塔·威廉斯
- 艾姆斯研究中心
- 苏联铁路运输
- 莫比游戏
- 蘇美爾遊戲
- 虚拟终端
- 虛擬化
- 虛擬機器
- 西方电子角色扮演游戏史
- 計算機硬體歷史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集群
- 通信工程
- 雲端運算
- 馬倫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