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唐朝時設置的州。
武德二年(618年)以信州改名,治所在人復縣(貞觀中改奉節縣,即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宋移今治)。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雲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夔州。轄境相當今重慶市奉節、雲陽、巫山、巫溪等縣地。宋朝時,屬夔州路。開寶中割雲安縣(今雲陽縣)置雲安軍,轄境縮小。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夔州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改為夔州府。
夔州位於長江上游,歷年以來是四川要道,水上交通繁忙,常有客貨商船往來。
- 唐朝夔州刺史
- 李孝恭(619年—622年)
- 韋雲起(622年)
- 溫彥博(625年)
- 許道坤(武德年間)
- 黃君漢(632年)
- 張長遜(637年之前)
- 齊善行(638年)
- 崔客王(貞觀年間)
- 王立行(貞觀年間)
- 劉行敏(676年)
- 許欽寂(696年)
- 乙速孤行儼(699年—700年)
- 楊令深(開元初年)
- 王某(開元初年)
- 王仁嗣(開元年間)
- 王琚(726年前後)
- 程伯獻(730年前後)
- 張景遵(739年)
- 陳履(唐玄宗時)
- 雲安郡太守
- 李煉(758年)
- 唐論(759年)
- 王崟(763年—767年)
- 柏貞節(767年)
- 鄭叔清(大曆年間)
- 賈深(大曆年間)
- 崔光緒(大曆年間)
- 班震(大曆末年)
- 齊映(787年)
- 戴叔倫(789年,未任)
- 盧復(貞元年間)
- 唐次(803年—805年)
- 鄭叔度(810年)
- 馬平陽(813年)
- 盧專(元和年間)
- 丘玄素(元和年間)
- 竇常(816年—819年)
- 王承弁(元和末年—822年)
- 劉禹錫(822年—824年)
- 鄭紳(大和年間)
- 張諷(835年)
- 李貽孫(845年)
- 孫堯(大中年間)
- 盧弘宗(大中、咸通年間)
- 游符(咸通年間)
- 盧虔灌(咸通、乾符年間)
- 毛湘(景福年間)
- 劉昌美(乾寧年間)
- 王宗矩(903年)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