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州,隋朝時設置的州,在今湖北省境。
開皇五年(585年),改豐州為均州,州名取自均水。大業元年(605年),均州廢。義寧二年(618年),以淅陽郡的武當縣和均陽縣置均州。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均州廢,二縣改隸淅州。貞觀八年(634年),以武當縣、鄖鄉縣復置均州。曾改名為武當郡。土貢:山雞尾、麝香。戶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萬八百九。下領三縣:武當縣、鄖鄉縣、豐利縣[1]。
明朝時,均州屬襄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州治武當縣省入均州。所屬鄖縣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歸鄖陽府[2]。民國初年,全國廢州改縣,均州改為均縣。均州城已淹沒於丹江口水庫下。
唐朝均州轄縣 |
618年 | 武當縣、均陽縣、平陵縣 |
624年 | 武當縣、均陽縣(廢除平陵縣) |
625年 | 武當縣(鄖鄉縣、安福縣、堵陽縣[3]來屬,廢除均陽縣) |
627年 | 廢除均州(武當縣、鄖鄉縣改屬淅州;廢除安福縣、堵陽縣) |
634年 | 重設均州,武當縣、鄖鄉縣、豐利縣 |
659年 | 武當縣[4]、鄖鄉縣、豐利縣 |
刺史
- 唐朝夔州刺史
- 姚簡(630年)
- 馬懿(貞觀年間)
- 趙慎微(武周時)
- 崔玄暐(706年)
- 李重福(景龍年間)
- 朱崇慶(唐睿宗時)
- 何延之(722年)
- 張九章(737年)
- 王英(開元年間)
- 武當郡太守
| - 李長(唐肅宗時)
- 李洧(唐肅宗時)
- 蕭孚(唐肅宗時)
- 盧傳禮(大曆年間)
- 陳皆(建中年間)
- 楊偁(783年,未任)
- 裴叔猷(貞元年間)
- 殷某(貞元年間)
- 呂溫(808年,未任)
- 宇文宿(元和年間)
- 盧鈞(大和年間)
- 李潘(837年)
- 韋正貫(會昌年間)
- 高證(851年)
- 鄭某(大中年間)
- 孫瑝(大中末年)
- 盧軺(869年—871年)
- 呂燁(884年)
- 馮行襲(885年)
- 孔緯(890年—895年)
- 馮行襲(905年—907年)
- 盧玄明
|
注釋
- ^ 《新唐書·志第三十·地理四》均州武當郡,下。義寧二年析淅陽郡之武當、均陽置。貞觀元年州廢,二縣隸淅州。八年以武當、鄖鄉復置。土貢:山雞尾、麝香。戶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萬八百九。縣三:有府一,曰至誠。武當,上。義寧二年析置平陵縣,武德七年省,八年省均陽入焉。東南百里有鹽池。有武當山。鄖鄉,上。本隸淅陽郡。武德元年以鄖鄉、安福置南豐州,並置堵陽、黃沙、白沙、固城四縣。八年省黃沙、白沙、固城,是年州廢,以鄖鄉、安福、堵陽隸淅州。貞觀元年省安福、堵陽入焉。有精舍山,本獨山,天寶中更名。豐利。上。有伏龍山;有錫義山,一名天心山。
- ^ 《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襄陽府......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當縣省入。南有武當山,永樂中,尊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北有漢江,一名滄浪水。東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縣流入。又東南有黑虎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九十里。鄖陽府......鄖倚。元屬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鄖陽府,治此。
- ^ 今湖北省鄖縣柳陂鎮西流河村
- ^ 改治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均縣鎮東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