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地形,地貌形態(體),是地球(或是其他星球)表面(地表)各種局部的空間實體狀態,亦可稱為一個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對獨立的地表起伏單元,比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態可以分為原生地貌形態和次生地貌形態,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動力侵蝕為劃分依據。構成地貌形態,需參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狀和面積、地表傾斜方位和程度在內的三個基本指標。地貌形態是地貌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 「陸地地形」通常劃分爲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及峽谷
- 「海底地形」通常劃分爲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海盆(海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類型。
- 與地形研究的相關科學分支有地形學、地理學和地球科學。外營力是堆積、侵蝕、搬運;內營力分為地震(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擠壓而造成的地震)、板塊移動、褶曲、斷層、火山噴發等。
空間單元
按照地貌形態的空間規模差異,可以把地貌形態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空間單元。
- 星體地貌形態:占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 巨地貌形態:占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單元,比如喜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 大地貌形態:占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裡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 中地貌形態:占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 小地貌形態:占有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比如溝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 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複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窪地、淺溝等。
微地貌形態和小地貌形態可以稱為單獨形態,星體地貌形態、巨地貌形態、大地貌形態和中地貌形態則可稱為複雜形態,由單獨形態構成。而在實際上,各個地貌形態之間沒有嚴格確定的界限。
形體要素

地表形體是由每個基本的地貌要素構成,包括面、線和點。
地貌面,亦可以稱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傾斜度、坡長、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積形狀構成。地貌面的構成參數也可以稱作特徵參數,可以確定地貌面的空間特徵。自然地貌面可以分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兩地貌面之間所成二面角夾角2°和55°為界限。0°~2°為平面,2°~55°為斜面,55°~90°為垂直面。
地貌線是兩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線,可以分為坡度變換線和坡面變換線兩種,包括山脊線、山麓線、谷底線等。坡度變換線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產生的交線,坡面變換線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線。地貌線的表現形式可以有直線、曲線和折線,而事實上,大多數地貌線由於受自然侵蝕轉而成為圓棱面。
地貌點是地貌面或線的交點,比如山頂點。
文字、數字參數與地圖表述

地貌形態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組成和年齡,還有平面形態、垂直剖面形態以及縱剖面形態。平面形態是地貌形態在平面坐標系上投影的形狀,常以直徑、扁率、長軸長度、短軸長度、面積、彎曲係數等參數表示。其中,彎曲係數為,L'為曲線長度,L為直線長度。垂直剖面形態,又稱橫剖面形態,包括坡形、坡面長、坡度等。縱剖面形態,包括起伏特徵、大小等。
在測繪領域,地貌形態的描述主要是數字參數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標。高度用以表現地貌起伏,有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現坡面的傾斜程度。在實際情況下,由於地表是一個曲面,任一點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個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區域內谷地長度與面積的比,為,L為區域內谷地長度或數量,A為區域面積。切割深度是區域內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表述為D=E高-E低。
在地圖上,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等高線。例如,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地形相關術語
- 濕地、池塘(水塘)、湖泊、溪谷、溪流、水道、河流(河道)、河谷、河岸、內河、運河、三角洲
- 大陸、島嶼(海島)、島礁、海、大洋、海岸、海濱、海峽、海灣、海灘、入海口
- 懸崖(山崖)、坡谷、山谷、山坡、坡地、谷地、山、山脈、山峰、造山運動
- 火山、火山地貌
- 荒漠(沙漠)綠洲
- 沙丘、砂岩、石灰岩、石灰岩地貌、鐘乳石、溶洞
- 台地、崗地、垸(堤垸)
- 冰川、凍土地帶(凍土帶)、凍土
- 灘
- 灣
- 平原、沖積平原、沉積物
- 岩石、花崗岩、板頁岩、石英砂岩
- 地勢
參見
參考文獻
- 張根壽. 第一章 导论.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1~9. ISBN 7-03-015931-4.
- 林愛文. 第五章 地貌过程. 自然地理学.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 53~54. ISBN 978-7-307-0607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