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評審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位評審人員正在評核一份研究資金的申請案

同行評審(peer review,在某些學術領域亦稱refereeing;同行評議同儕評閱同儕審查)是一種學術成果審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學術著作或計劃被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評審。同行評審程序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學術與該學科領域的標準。

一般學術出版單位,主要以同行評審的方法來選擇與篩選所投送的稿件錄取與否;而學術研究資金提供機構,也廣泛以同行評審的方式來決定研究是否授予資金、獎金等。在許多領域,著作的出版或者研究獎金的頒發,如果沒有以同行評審的方式來進行就可能比較會遭人質疑,甚至成為某出版物、作品是否可以被稱為學術出版物的主要標準。

理由

同行評審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在複雜的研究工作中,難以單憑個別作者或單一研究團隊的力量來指出當中所有錯誤及瑕疵。這不是因為缺憾彷如海底針,而是對於新的兼收並蓄的知識產品來說,某些專家能夠發掘改進的機會。因此向他人展示作品能夠更容易曝露弱點,以獲得建議及鼓勵而最終得到合理的修正。保持審閱人和被審閱人的身分雙向隱密及獨立,能夠有效防止在財政及出版上發生結黨營私的問題,以求儘可能誠實的意見與批評。惟現階段絕大部分之同儕審查程序,皆未對被審閱人之身分保密,故審閱人在審查時,即知悉被審閲人之身分,是以經常造成不公正之審查情形。

另外,由於評審人通常都是文章所涉領域裡挑選出的專家,同行評審被視為學術研究和創立可靠學識的關鍵。文章發表後面向的學術界讀者只是某個有限領域的專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同行評審來保證文章中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然後在這些研究結果的基礎之上進行後續或相關的研究活動。因此,如果作者被發現在文章中造假,通常視為重大醜聞,因為有可能許多其他研究者已經依賴於這項研究結果。

評審過程

在出版刊物時,編輯送出候選論文副本給那領域的專家,一般經由電子郵件或網路手稿處理系統來完成。通常一篇文章由二到三人審查。大多數文章經過審議過程後可能有如下結果:

  • 無條件接受原稿
  • 接受文稿,不過就某些觀點上著者須再作增強
  • 退稿並鼓勵文稿修改後再重新投稿
  • 直接退稿。

在科學刊物出版過程中,評審員並不以團隊形式出現,他們沒有互相溝通也互不認識,通常沒有要求評審員達致某個共識。因此,小組的運作有別於陪審團。在一般情況下,雖然評審員對評審對象的質素沒有一致意見,但仍然有幾個方法來尋求一個相對一致的決定。

招募評審員

在期刊或書籍的出版者而言,文章審核人員選取的任務典型地是落在編輯的身上。招募評審人員是一種政治藝術,因為有些評審為無給職,且評審會在他們主要的工作上佔用相當多的時間,比如他們的研究工作。

偽作

以一例來說明在學術出版上因欠缺同行評審的機制以致造成不好收拾的窘境,紐約大學物理教授亞蘭·索卡所登在期刊《社會論文期刊》[1]上的論文《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解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2]是一件惡作劇。這件事也就是所謂的索卡事件

政策

同行評審的技術也被用來促進政府的施政政策。尤其是,歐洲聯盟在「雇傭」及「社會參與機會均等」的領域,使用同行評審政策來作為政策上「協調開放方法」的工具。

參考資料

參閱

外部連結